- 相關推薦
偉大的文學家巴金的愛國故事
巴金,本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除巴金外,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余一等。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浙江省嘉興市,中國現代作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偉大的文學家巴金的愛國故事,歡迎閱讀
偉大的文學家巴金的愛國故事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感情。今天回顧過去說不到什么失敗,也談不到什么成功,我只是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走過了這一生。”——巴金
創作之路:把心交給讀者
作家要打動讀者的心,就要把心交給讀者。巴金就是這樣一位與讀者“交心”的作家,他曾說,“每一本書、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次答案。古今往來有數不清的作家,讀不完的作品,盡管生活環境各異,思想信仰不同,對人對事的看法不一樣,但是所有真誠的作家都向讀者交出自己的心。”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原名李堯棠)生于成都北門一個官宦之家,“有將近二十個長輩,有三十個以上的兄弟姊妹,有三四十個男女仆人。”1927年1月,23歲的巴金遠赴巴黎留學,各種思想沖擊著他年輕的心。身處異國他鄉,巴金想念祖國與親人,他的感情無法宣泄,于是開始用筆傾吐愛與恨、悲與歡、受苦與同情、希望與掙扎。1929年,巴金發表了處女作《滅亡》,作品以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上海為背景,講述了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尋求社會解放道路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和抗爭。該作品發表后引起轟動,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
20世紀30年代,巴金發表“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盡管他也承認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愛情小說,但他仍然“勉強把戀愛作為小說的主題”,因為他想用戀愛來表現人的性格。隨后,他又完成了“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春》《秋》,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蕩,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直到今天,這部著作仍激動著許多青年的心。
因書動情:《家》帶來了家
如果說巴金在一生中只有過一次“動情”的經歷,那么唯一的對象就是曾經陪伴他走過大半人生旅途的妻子——蕭珊。
1936年,32歲的巴金以小說《家》而成為青年之心中偶像,在文學創作和翻譯兩方面已聲譽卓著。當時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全身心地投入事業,無暇顧及兒女情長。在給他寫信的愛國學生中,有一個落款為“一個十幾歲的女孩”給他寫的信最多,他們通信達半年之久,卻從未見面。最后,還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筆談如此和諧,為什么就不能面談呢?”
那天上午,巴金懷著好奇的心情來到約定的飯店。一會兒,一位梳著學生頭、身著校服、閃著一雙明亮大眼睛的女生出現了。她一眼認出了巴金,快活地笑著,好像見了熟人一般從廂房門口走了過來:“李先生,您早來了!”那一剎那,巴金心里的某根弦被撥動了……她就是蕭珊,那年她18歲。此后,兩人開始了長達8年的戀愛。
1944年5月1日,巴金和蕭珊結婚了。
愛書如命:錢是用來買書的
巴金愛書,在文化圈是出了名的。在其童年時代,剛進書房識字不久,他就愛上了文字,并養成了孜孜不倦的讀書習性。家里收藏的舊書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后來,看到哥哥弟弟們買了新書,就搶著看。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經很拮據了,但即便省吃儉用,他還是要買書。一天,一向依著他的蕭珊實在忍不住對他說:“家里已經沒有什么錢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沒有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的巴金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巴金不僅愛讀書,也愛藏書。他書房內四壁都是書,客廳里也順著墻放著四個大書櫥,連走廊、過道也有書櫥。他的朋友也喜歡書,經常彼此交換著看。他買的書很雜,各種各類的書都有,特別喜歡那些有名家插圖的精裝本。書籍成了他最寶貴的財富。晚年時,他多次向北京圖書館、母校捐出了自己心愛的書籍。
巴金小時候的故事
大宅門里的叛逆公子
清光緒三十年,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北門正通順街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本名李堯棠,字芾甘,取自《詩經》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巴金從小天資聰穎,深受父母的喜歡,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說起巴金的家族,那時也算是個地地道道的大家族。巴金原籍浙江嘉興,高祖李介庵作為“幕友”從浙江到四川定居。曾祖李王番,著有《醉墨山房僅存稿》。祖父李鏞(號皖云),也做過官,后閑居在家,為大家庭的家長,有五子一女,他本人也印過一冊《秋棠山館詩鈔》送人。整個大家庭有長輩近二十人,兄弟姐妹三十余人,男女仆人四五十人。
5歲的時候,巴金的父親出任四川北部廣元縣知縣,他也就隨父母前往。在廣元縣衙門內和兩個哥哥、兩個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讀,先生姓劉,教讀巴金他們《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并且要求他們背誦《古文觀止》。晚間的時候,巴金跟從母親學讀《白香詞譜》中的詞。那時候的巴金是個十足的“小少爺”,他在書房由六十歲的老書童賈福服侍,生活起居由楊嫂照料,平時由十二三歲的姑娘香兒陪伴玩耍。
又過了一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五日,為慶祝祖父生日全家敬神,生性頑皮叛逆的巴金因討厭舊禮節不肯磕頭,第一次挨了母親的鞭子。他雖然內心十分不服氣,但也不敢頂撞嚴厲的母親。大家族的繁文縟節、偽善的禮教一點點在巴金的面前掀開了面紗。
也就在那一年,巴金的父親坐堂用刑,犯人受刑后還連連叩頭謝恩。這一幕被巴金看見了,他非常疑惑不解,不明白老百姓以一種什么樣的心理面對這樣的人生。
不久,巴金的奶媽在廚房偷吃黃瓜。母親知道這件事后十分生氣,就命人用皮鞭抽打奶媽。年幼的巴金看到了之后,心中突然涌起莫名的不快。
“初步感覺到世上許多事情的不合理。”也許,當時的巴金還不能夠解釋這一切的原因,更找不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道路,但是“不合理”的印象,卻從童年時代起就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
與仆人結下深厚友誼
雖然對封建大家庭深惡痛絕,雖然家族式的牢籠鎖住了許許多多自由的青春夢想,但是,濃濃的親情依舊是讓巴金最難忘的。
從8歲起,巴金常常參加大哥和姐姐、堂姐、表姐們的聚會和游戲:踢毽子、拍皮球、擲大觀園圖、行各種酒令。還和三哥堯林及其他兄弟組織新劇團,充任配角。他們自己編劇,復寫戲票贈人,在家中竹林里演出。他還常到劇場或在家中看川劇、京劇。這一時期,受家庭熏陶,熟知《紅樓夢》中的人物和情節。
10歲的時候母親病故,安葬于成都市郊磨盤山。此后,深深感到沒有母親的孩子的悲哀。母親“愛一切人”的教誨對巴金有很大影響,后來稱母親為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先生”。
母親在世的時候,巴金曾在母親的允許下,返成都后,常與“下人”在一起,同他們的友誼一直持續到離開成都。在這些人中巴金體會到了近于原始正義的信仰和直爽的性格。轎夫老周教他真誠地做人,給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后來稱他為自己的“第二個先生”。
沖出家庭的牢籠
19歲那一年的5月,巴金和三哥堯林一起離開成都乘木船去重慶,由重慶沿長江至上海。此事得到大哥的幫助和繼母的允許。離開四川的原因,是渴望沖破封建家庭的牢籠,投身到新的廣闊的天地中去;另一方面,也因無中學畢業文憑,被外專改為旁聽生,失去了獲得該校畢業文憑的資格。
到了秋天,巴金終于進入上海南洋中學。直到年底,巴金輾轉去南京,住在北門橋魚市街21號,來到了東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補習班繼續學習。
【偉大的文學家巴金的愛國故事】相關文章:
韓愈的故事文學家名人故事(通用11篇)04-07
愛國的故事03-23
愛國的故事05-17
愛國的故事【經典】06-22
經典愛國故事01-21
愛國的英雄故事10-24
愛國的故事(推薦)06-09
愛國故事06-10
(經典)愛國故事06-29
(合集)愛國的故事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