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語同仇敵愾的故事
成語同仇敵愾的故事1
【成語】:同仇敵愾
【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
【用法】:用來形容同心同德,團結起來一致對付敵人。
【釋義】:敵愾:抵抗所憤恨的敵人。成語的`意思是指懷著共同的憤恨,一致對付敵人。
【出處】:這則成語出自《詩·秦風·無衣》:“王于興師,修我矛戈,與子同仇。”又據《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軍隊中流傳著一首表現士兵們共同抗敵、保衛祖國英勇氣概的歌謠《無衣》。這首歌謠第一節的大意是:“誰說沒有衣服?我的戰袍就是你的。國王要興兵作戰了,快修好刀槍長矛,和我一起對付敵人。”另外還有這樣一則典故:公元前623年,寧俞受衛國國君之命出使魯國。魯國國君設下宴席來招待他。在席間,魯文王命人演奏《湛露》和《彤弓》,這是周天子獎賞諸侯時用的宴樂。寧俞聽后,沒有對魯文王說任何答謝的話。文王便命人私下詢問寧俞,寧俞說:“當年諸侯以周天子對敵人的憤恨為己憤,所以都愿為天子立下戰功。天子為了賞賜諸侯,便在宴席中命人演奏《湛露》。但現在我們衛國使者來魯國,魯文王也命樂工演奏這首樂曲。此時,我只好沉默不語了。”“同仇”和“敵愾”分別來自上面的兩則典故。這兩個詞語的意思相同,合在一起組成了成語“同仇敵愾”。
成語同仇敵愾的故事2
同仇敵愾的成語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流傳一首歌謠,歌詞大意是:國王興兵打仗,快把刀槍修好,我與你共同對付仇敵。公元前623年,衛國的寧俞出使魯國,魯文王設宴招待他,并讓樂工演唱周天子酬謝諸侯的《湛露》和《彤弓》以表示愿意結盟共同對付外敵。
1、同仇敵愾的成語故事
東周春秋時期,有一首流傳于軍中的歌謠,表現了士兵們 慷慨從軍;同心對敵的樂觀精神和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這首歌謠分為三節,可以反復詠唱。
其中第一節是這樣的:“誰說沒有衣服?我的戰袍就是你的。國王興兵打仗,快把刀槍修好。我與你共同對付仇敵。”
“同仇”這個詞就來源于上面的歌謠。
公元前623年,衛國的'寧俞出使魯國,魯文王設宴招待。席間,文王讓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寧俞一聽就知道。這是周天子對諸侯恩賜、褒獎時的宴樂。為此,他在席間不作任何答謝之辭。
文王對寧俞在席間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飲完畢后,命人私下詢問他是什么原因。
寧俞回答說:“當年諸侯以周天子對敵人的憤恨為同恨,所以為天子獻上戰功。天子為了酬謝諸侯,在酒宴中賜彤弓,賦《湛露》,這是應該的。但如今我們衛國來到魯國表示友好,大王學天子賜諸侯的禮節,也命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這種情況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敵愾”這個詞就來源寧俞說的話。
2、同仇敵愾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tóng chóu dí kài
【出處】《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解釋】同仇:是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指共同作戰。
【近義詞】戮力同心
【反義詞】同室操戈 自相殘殺 親痛仇快 自相殘害
3、同仇敵愾的成語故事點評
抗日戰爭為什么能取得勝利,原因在于大家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其實同仇敵愾也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我們的班集體參加校方活動,需要與別的班級形成敵對局面,只有班集體團結,才能打敗別的班級,小朋友們,你們說是不是這樣呢?團結就是力量。
【成語同仇敵愾的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的故事05-17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指鹿為馬的故事11-25
成語學而時習之的故事07-03
成語弄巧成拙的故事07-25
成語門可羅雀的故事12-02
經典成語指鹿為馬的故事06-19
成語雕蟲小技的故事04-12
成語故事05-15
有關成語的故事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