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通用22篇)
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故事 1
【一葉障木】是個成語,它所說的故事是楚國有個書呆子。家里很窮。一天從書上看到“如果得到螳螂撲捉知了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于是他就在樹林轉,尋找螳螂遮身的葉子。終于他看到了螳螂遮身的葉子了。他撲了上去,但是那片葉子掉地上和其它的'葉子混在一起了,找不到那片葉子,他只好把全部葉子帶回家了。怎樣才能找到那片葉子呢、他只好一片一片放在頭上問老婆看不看的見他,最后,他老婆被問煩了,就說看不見。他樂壞了。就用葉子遮住自己,來到街上。當著店主的面拿店里的東西。店主奇怪極了。就把他送官府了,當官府知道了原因后,就哈哈大笑,把他給放了。
讀了這個故事,你是不是感到很有趣。這么一個故事用四個字就概括了,讓我們一看這四個字,就知道它是什么故事。這個成語用我們現在的解釋是指一個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個成語都是一個故事。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所以讓我們一起去看成語故事吧。
成語故事 2
古時候有個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的快點,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也沒有長高。他就在田邊焦急的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的說:“我得想個辦法幫他們長。“一天,他終于想到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當他回到家里時,一邊喘氣一邊對兒子說:“可把我累壞了,力氣沒白費,禾苗都長了一大截。”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發現禾苗都枯死了。
這是我們小時候的聽的故事,當時只是覺得好笑,現在看來,很多事情往往你認為只要方向對了,只要我努力,再努力一些,成功就只是時間問題。但往往有些事情欲速而不達,就像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恨不能一日千里,鶴立雞群。結果適得其反,你著急又上火。孩子反而不溫不火,自有節奏。由此,還不如順其自然,萬物自有其宗。
成語故事 3
西施是我國四大美女之一,她天生麗質,長得非常漂亮。她家住在村子的西邊。在村子的東邊也有一位姓施的女子,長得很丑,人們叫她東施。
一天,西施上街,突然,覺得心口非常痛。于是,便捂住胸口,皺起眉頭坐在椅子上,人們覺得很好看。東施見了便情不自禁地去問西施:
西施,你怎么了?
西施有氣無力地說:我的心口不知為什么那么痛?
東施心想:西施的舉動這么漂亮,我做起來是不是也很美呢?于是,她便學著西施的樣子一只手捂住胸口,一邊還皺著眉頭,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位富人剛出門看到東施這個樣子,嘴里喃喃道:這個人是不是生病了,一副抽風的樣子。于是,走進家門把門緊緊地鎖上了。一位窮人在和自己的孩子上街買菜,看到東施向她們走來便對賣菜的.人說:這個人是不是神精病,我看病得不輕,你看,這五官都扭曲了。
買菜人說:我看像。
于是,這個買菜者抱起自己的孩子就跑,遠遠避開了東施。
東施很疑惑,自己皺眉為什么不美,而西施卻很美呢?正在這時,一位老人對東施說:年輕人,我勸你再也不要學西施了,西施天生麗質,本來就很美,這種美來自自然天成,你再也不要去盲目的效仿別人了,如果再這樣你會鬧出更大的笑話。老人說完之后,笑了笑,走開了。東施的臉像刷了一層紅漆,同時,她也懂得了很多道理。
成語故事 4
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后,一名農夫正坐在田里的樹下休息,望著滿園農作,他長聲嘆息著說:“老天爺啊,求您大發慈悲,幫幫忙吧,眼看孩子們面黃肌瘦,我該怎么辦才好呢?”
就在此時,農夫眼前忽然出現一只活蹦亂跳、雪球般的白兔,白兔似乎一陣驚慌,只顧著往前狂奔,竟然一頭撞上大樹,昏死過去了。農夫看得入神,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他想:“感謝老天爺送來的禮物,孩子們如果知道今天有兔肉可以吃,不知道會有多開心啊!”
農夫開心地拎著兔子回家,途中,他高興的哼著山歌,一個不留神沒想到剛才昏死的兔子竟然輕巧的掙脫了。他急忙轉身去追捕,一瞧,那兔子竟然一動也不動的站在 路旁的樹下,望著呼嘯而去的卡車。農夫不禁慶幸自己倖免于難,他輕輕的撫摸兔子背部,再用另一只手將兔子托起來,那只兔子靠在農夫的胸前,絲毫沒有害怕的 感覺,讓農夫對這只兔子有點好奇。
“孩子們,今晚有紅燒兔肉,還有香烤兔腿可以吃了!”農夫太太老遠的看見農夫抱著兔子回來,喜出望外的對著饑腸轆轆的孩子們說。
農夫回到家,看到太太已經煮好了一鍋滾燙的熱水,急忙告訴太太:“別急,這只兔子不是拿來吃的。我想養它一陣子,因為它剛才救了我一命。”
孩子們聽了知道希望落空,露出難過的表情,農夫太太則氣得罵老公簡直是豬腦袋,農夫低頭不語,獨自將兔子安頓在荒廢已久的.倉庫里。
這個倉庫堆放了許多農夫從四處撿來的廢棄物,還好這只兔子很乖巧,沒有把這個倉庫弄得亂七八糟,它總是安靜的注視周圍的一切。
夏日的午后,就像一個大烤箱。因為家里唯一的電扇故障,農夫全家都熱暈了。農夫不得以走到倉庫去找其他的電扇,這時他赫然發現,倉庫里所有的廢棄物全都煥然一新,他不可思議的望著那只兔子,只見它安穩的坐在角落,眼神若有所思。
農夫和家人將廢棄物拿到街上去賣,因此賺了一筆錢,生活獲得了一些改善。他們把兔子帶出倉庫,讓他自由的跑跳。兔子每天除了站在高處遠望外,還四處挖洞,讓農夫十分煩惱。
一天晚上,農夫發現兔子不吃也不喝,只是死命的挖洞,越挖越深,足足有五公尺之深,農夫怕兔子出不來,一直在旁守候。突然洞口冒出一道刺眼的金光,農夫往里面一望,發現一個藏寶箱,里面有一封信,還有一張破舊的藏寶圖。
兔子敏捷的把那封信叼走,一口咬爛,農夫拾起藏寶圖,帶著全家四處找尋。最后在一個深山的洞穴里,發現藏寶圖中的寶物,還有那封被兔子叼走的信。
農夫小心的打開那封信,信中寫著:“我們的后代,請善待兔子一族。”信尾的署名是農夫的曾曾爺爺。兔子叼起一塊石頭,在石壁上刻著:“謝謝您們的不殺之恩,我很愿意世世代代的守護您們。”兔子送給農夫一顆種子,便離開了。
農夫回家后,將種子種在庭院,它迅速的發芽,短短的幾天就長成了一棵外形酷似兔子的大樹。農夫的子孫們在這樹蔭下,一代代傳頌著這個美麗又奇妙的故事。
成語故事 5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只猴子。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只猴子四顆橡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之間竟然能交流溝通了。
幾年之后,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又碰上糧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顆改為七顆。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們商量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從今天開始,食物必須節約著吃。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還是照常給四顆橡子,你們認為怎么樣呢?”
猴子們聽到老人的這番話,非常生氣,都認為早上怎么少了一個?于是,紛紛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竄來跳去,貌似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分配情況的強烈不滿。
老人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這樣吧,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總該可以了吧?”
這群猴子們聽了,覺得早上的橡子數量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比晚上的多,就換了另一番模樣,紛紛高興得在地上翻滾起來,認為自己取得了勝利。
成語故事 6
傳說以前在一個山,洞里有一個大洞,洞里住著一只兇猛的老虎。還說,那老虎吃了人就喜歡抓住人的鬼魂不放,但是沒有一個人正脫的了,所以只能幫助老虎尋找獵物,一天,老虎餓了,便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尋找各種各樣的動物。可是,老虎已經兩三年沒有洗澡了,小動物們嗅到老虎身上那股難聞的'氣味,全都逃跑了。小鳥趕快飛到了樹上,地鼠也鉆到了地下躲了起來,連蝸牛都爬出了飛人的速度……
這時對面有一個人走過來,原來這個人是一個普通村民的兒子,但是全村都知道,這個人是個寧死不屈的人。她的媽媽去世的很早,因為有一天強盜來到了他們家,爸爸和他在山上砍柴,強盜的老大說∶“你們家都有什么好東西啊?”媽媽說∶“我們家什么都沒有。”“快說,你們家的糧食到底在哪?”“打死我,我都不會告訴你們的。”強盜們一火,把媽媽給殺了,殺完人人強盜們趕快逃跑了。她的兒子知道這件事后,大發雷霆,心想一定要像媽媽一樣做一個寧死不屈的人。
老虎看見了這個人,不顧一切的猛撲過去,把那個人咬死,并吃光了他所有的肉。但是老虎并不滿足,抓住那個人的鬼魂不放,要他幫助自己尋找下一個獵物,他哪可能同意,于是對老虎冷笑了一下。老虎生氣了,把那個人的鬼魂正準備撕碎他,卻感動了上天,把老虎給殺了,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那個人,最后,一家人都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成語故事 7
從前有個富人,他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每次做生意只賺不賠,所以他家有很多錢。有一個的小偷兒,看中了他家的`金元寶,所以打算去這個富人家偷金元寶。因為這個富人家沒有看守錢的人,所以第一天小偷成功偷到很多金元寶。
第二天,這個富人準備去買一個大房子住。在他拿錢的時候,感覺錢少了很多,仔細一查,發現少了20個金元寶,聊天的時候,他給另一個富人說了這件事,那個富人勸他說:“你雇一個守護錢的人,這樣就不會被小偷偷金元寶了”。可富人不聽,他說:“雇一個人還花錢。而且還浪費時間,有這時間,還不如不如去賺錢呢〞。那個富人說:“怪不得你那么懶,現在還是個光棍”。
今天晚上那個小偷又來了,又偷走了很多金元寶。這下富人可急壞了,馬上把那個富人找回來,問那個富人怎么辦。那個富人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了才去找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你雇一個守錢的人,但是他的功夫必須得很厲害”。
那個富人照做了,結果金元寶再也沒丟過。
成語故事 8
蚍蜉的另一個名字就叫螞蟻。這螞蟻能舉起比自己重五十多倍的東西,被人們評為“大力士”,從此,螞蟻就驕傲起來了,到處找對手比力氣。
螞蟻向老牛挑戰:“老牛,我們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老牛生怕踩死螞蟻,連連后退,忙不迭地說:“我認輸,我認輸!”
螞蟻得意地大喊大叫:“我勝利了,我打敗了老牛!”
螞蟻又去找大象挑戰:“大象,咱倆較量一下,看看誰的力氣大!”
大象好容易才看清楚面前正在大喊大叫的螞蟻,小心翼翼地直往后退:“我比不過你,你贏了!”
螞蟻這下更得意了,吹著喇叭到處宣揚:“我的.力量最大,我打敗了老牛,又戰勝了大象!”
這時,一陣風吹來,把路邊的一棵大樹吹得直搖晃。
“啊,風的力量太強大了!”經過螞蟻身邊的大小動物們都說。
螞蟻氣壞了:“什么?難道風比我的力量大嗎?”
螞蟻憤怒地對風大喊:“喂,停下來,我要和你比力氣!”
風好奇地停下來,好容易才找到螞蟻。它笑著問螞蟻:“小家伙,怎么個比法?”
螞蟻想了想,說:“我要撼大樹。如果我能撼動大樹了,你就要承認我比你的力量大!”
“好吧!”風同意了。
螞蟻急匆匆爬到一棵樹枝上。它緊緊抓住樹皮,使出全部的力氣,想搖撼樹枝,可是樹枝紋絲不動,連樹葉也沒有顫動一絲一毫。
螞蟻垂頭喪氣地從樹上溜下來,風卻寬厚地對它說:“小螞蟻,失敗了也沒有什么,你記得一件事就行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誰也不敢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角色。”
螞蟻慚愧極了。
成語故事 9
“利令智昏”四個字,是司馬遷對平原君和趙成王不能趨利而避害的一聲感嘆,其實,更是史學家對事物精準的洞察和對人善良的告誡。古人說“淡泊以明志”“無欲則剛”。一個人如果唯利是圖、利欲熏心,往往會頭腦膨脹、喪失理智,做出些愚蠢的事情來。 到了如今,諸如此類的事情也不少見。職場也好,商場也罷;富人也好,窮人也罷,總有一些人會讓這般故事輪番上演,且演得“活靈活現”。譬如說,小到小雞注水,大到奶粉害人……其實,故事的開始,無一不是見利忘義;而故事的結局,又無一不是害人害己。不管表演者如何粉墨,登場后便已無法逃脫這一命運的掣肘。
任何一個詞匯的形成都來自于現實生活,一本厚厚的辭典,所有的詞匯都是從生活中來的。當我們翻開這部辭書閱讀的時候,遠不如現實的參照。漢語的詞匯極為豐富,我們的.祖先習慣于形象思維,我們的文字就是從象形來的。 “利令智昏”,《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語曰:‘利令智昏’”。鄙語就是俗語,來自民間。不管時間距離多遠,我們今天拿來,對比現實,好像是現代人的產權,像“哇塞!”一樣有時代感和沖擊力。中國的儒家文化對人的影響力的很大的,特別是對平民階層。這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平民階層的道德操守,但約束不了上層人群。在現在這個經濟時代,“利令智昏”這一詞就更加凸現出來了。
文化層次決定文明程度,決定理智,決定他的法律意識和秩序。這話可能沒錯。我們承認販毒、殺人越貨、鋌而走險,這大多是一些文化淺層次的人所為,他們見利忘義,利令智昏。而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恰恰又是高文化層次人群見利忘義,很多是達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
成語故事 10
張良是西漢初期著名的.謀士。他年輕的時候,曾計劃刺殺秦始皇,刺殺計劃失敗以后,便隱居到下邳(在今江蘇睢寧西北)。有一次,張良在下邳的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張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去,然后回頭對張良說:“小伙子,到橋下面去幫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毫不猶豫地照辦了。當張良把鞋子撿上來后,老人又對張良說:“給我穿上。”于是張良跪下又把鞋子給他穿上。老人笑著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意思是你這個小伙子可以教誨)!五天后一大早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后,張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橋頭,卻看到老人已經在橋上了。老人責備道:“和長者見面,怎么能遲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后再來。五天后,雞剛叫張良就到橋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還是責備張良來遲了,讓他五天后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橋上等,他等了好一會兒老人才來。老人可高興了,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贈給他,讓他認真學習。
張良得到兵書后像是得到了寶貝一樣,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終于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功臣。
后來人們就用“孺子可教”來贊揚年輕人有培養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誨。
成語故事 11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
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劃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是什么樣的船槳那么厲害呀?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么會來這里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里。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伍子胥帶著感激的語氣說:“因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大將軍。我怎么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為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對于別人給自己施與恩惠表示感激,并想辦法報答。
成語故事 12
公元357年,北方前秦(氐族)苻堅自稱大秦天王,占據了相當于現在淮河以北及四川等地,并不斷向南擴展,與東晉王朝對峙。
公元382年,苻堅召集了文武大臣,說:“我稱王以來,已二十多年,只有南方的晉未被征服。一想到這件事,連飯都咽不下。我估計了一下我的軍隊,有九十七萬人。我打算親率大軍滅晉,大家意見如何?”
左仆射權翼勸阻說:“目前,晉雖不強大,但他們君臣和睦,上下一心,加上有謝安等人,所以眼下就想滅晉,是辦不到的。”苻堅聽了,沉默了很久,后來只得說:“請諸位再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太子左衛率(負責護衛太子的官)石越站了出來,他補充了權翼的意見,說:“晉還占據著長江天險,這對他們很有利,而對我們是很不利的啊!”
這時,苻堅志驕意滿,根本聽不進反對意見。他不以為然地說:“長江有什么了不起,憑我這百萬大軍,只要每個士兵把馬鞭子拋到江中,就足以堵斷江水。”
許多大臣反對出兵,連太子苻宏也對苻堅說.“現在伐晉,師出無名。如果興師動眾而得不到勝利的話,非但威風掃地,而且會使財力受到無法挽回的損失。”苻堅不僅不采納大家的'正確意見,相反還覺得大家的意見不可理解。
后來,歸服前秦的鮮卑貴族慕容垂居心險惡地慫恿苻堅發兵。他對苻堅說:“陛下完全可以自己作出決定,何必去征求眾人的意見呢!”苻堅聽了高興地說:“和我共定天下大事的,只有你了。”便下令送了他五百匹帛。
苻堅一意孤行,于公元383年,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向東晉進攻,結果在測水大戰中被晉軍打得大敗,狼狽逃回洛陽。
成語故事 13
孔子有個朋友,叫柳下季,是一位大賢。柳下季的弟弟跖是一個強盜,人們都管他叫做盜跖。一天,孔子去找盜跖,想勸他改邪歸正,像他的哥哥那樣,當個受別人尊敬的人。
盜跖一見孔子,就氣不打一處來,對他說道:“你這個欺騙天下人的偽善之人!今天,你如果順從我的心意,我還可以饒你一命,否則的`話,我就一刀宰了你,摘了你的心當飯吃!”
孔子聽了,毫不害怕,說道:“憑你的才華,足可以成為一路諸侯,享受榮華富貴。可是你卻當起了強盜。難道‘強盜’二字就那么好聽嗎?我勸你呀,還是不要舞刀弄槍、侵犯百姓了。”
盜跖覺得孔子的話不合他的心意,就說道:“你不要用功名利祿引誘我,我可不是愚昧的人!當初堯、舜位居天子之位,可是如今他們的子孫連立錐之地都沒有。所以我對榮華富貴是不稀罕的。”
說著,他話鋒一轉,繼續說道:“從黃帝以后,天下就爭斗不止,到處打仗。堯和舜當了天子,就設立了百官。商湯起兵謀反,居然把他的君主流放到南巢,周武王起兵造反,更是逼得君主自焚而死。從此以后,社會上都憑借強大欺凌弱小,以多數欺負少數。所以從商湯、周武王開始,全是靠征伐殺戮而犯上作亂。
“到了現在,你卻把仁義之說傳授給眾人,欺騙各國君主,妄想靠這個牟取富貴。這樣看起來,天下的盜賊就數你最大了。天下人真是糊涂,為什么不叫你盜王,而偏要稱我為盜跖?”
孔子見話不投機,只得回轉曲阜。回去后,他嘆口氣說:“我真是自己觸霉頭,閑著沒事,親身涉險。我這次不顧一切去摸老虎胡須,卻險些被老虎吃掉。”
成語故事 14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于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后,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住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模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并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于是命令部隊后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于國戰中,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定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國戰中不一定要硬拼硬,當感覺自己實力不濟的時候,適時的實施轉移或撤退是很保存有生力量的最佳方法,這個撤退也很講技巧和方法,要不就成潰敗之勢,一發而難以收拾。要穩步撤退,道士先撤,變撤邊放技能,異人中間補心加萬骨后撤,高甲不必攻擊,殿后即可,當后撤到利于本方的環境和地形時再組織防守或反撲。
成語故事 15
劉秀南征北戰大半生,稱帝后20年才逐漸統一天下,晚年考慮百姓連年征戰,苦不堪言,所以不輕易興兵動眾。
劉秀本人也非常厭倦戰爭。
有一次,太子劉莊向他請教怎樣才能打勝仗,他沉思了一會兒說:“春秋時期衛靈公曾向孔子請教過征戰的學問,孔子說:‘關于祭禮、禮儀方面的事情,我多少明白一點,至于如何克敵制勝的學問,我不知道,無能為力回答你。
現在天下已經太平了,你將來要當皇帝,應留心怎樣治理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軍事問題你就不要多研究了,那是將軍們的事情。
’” 劉秀稱帝之后,百廢待興,朝政繁雜。
每天都有急需處理的政務。
為了及時批閱奏章,并當面指示重大政務的`決策,劉秀每天都很早接見文武百官,與他們討論治理天下的方法,一直到深夜才回寢宮休息,有時甚至徹夜不眠。
皇太子見劉秀年近六旬,兩鬢斑白,還如此不辭勞苦,勤于政務,心中非常擔憂,便勸諫道:“父王有大禹和商湯王的英明,不過卻忽視了像黃帝、老子那種講究修身養性的長壽之道。
您要注意身體才是啊!父王身體健康,也是天下百姓之福。
” 劉秀看看太子關切的目光,笑笑說:“我喜歡從事這些活動,并不覺勞累,你們不必擔心。
” 劉秀在位32年,62歲時病逝,臨終前留下遺言說:“我對百姓沒有什么大恩德,死后喪事要從簡,要像文帝那樣,不許用金銀器皿陪葬,用陶瓦器皿就可以了。
各州的地方官吏也不必離職來京城吊唁,更不許派官吏或以奏書的形式祭奠,要各司其職,這一點千萬要記住!” 太子以及文武百官都深為感動,事后遵照劉秀所囑咐的去做,漢光武帝劉秀成為歷代皇帝的榜樣。
成語故事 16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與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與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與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與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與我們交朋友,難道我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隊伍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成語故事 17
從字面來看,這條成語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從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辦法掩蓋的意思。
掩耳盜鈴出自于《呂氏春秋自知》記載的一則寓言,原文是這樣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只鐘,想要把它背走,但鐘太大了,背不動。于是他就用錘去把鐘打碎,這時鐘發出了巨大的響聲。這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和他來搶奪這只鐘,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別人聽見,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這就太荒謬了。
從故事的出處來看,掩耳盜鈴其實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盜鐘。至于鐘最后為何演變成鈴,筆者也有所不知了,我們大家可以發揮想象,揣測一下。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看著非常可笑,但是我們在笑的同時,有沒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發生過同樣的故事呢?如果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自己欺騙自己,豈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了呢。如果我們希望成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經常讀讀這個故事。
成語故事 18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許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能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向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通知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絕不在乎地說:“沒干系,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絕不醒悟地說:“不要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盡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么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松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這個故事通知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揚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成語故事 19
漢宣帝時,有個叫徐福的人幾次上書,提醒宣帝限制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權力,以防他的家人謀反。霍光死后,他的家人果然謀反。幸虧有人告狀,才未釀成大亂。事后,宣帝對告發的人大加賞賜,而對早就勸告他應限制霍光權力的人卻沒有一點賞賜。有位大臣覺得不公平,特地向宣帝上書。在上書中,這位大臣特地舉了“曲突徙薪”的事作例子:
有個人到朋友家作客,見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的,灶邊又堆了不少柴薪,覺得這樣很危險,向主人建議說:“你這煙囪要改砌成彎曲的,柴薪要搬到遠處去,不然容易發生火災啊!”
主人不以為然,沒有作聲。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虧得鄰居及時趕來把火撲滅,才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
事后,主人殺牛擺酒,酬謝前來救火的鄰居。他特地請那些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首,其他的則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偏偏沒有請不久前建議他改砌煙囪、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
席間,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時你聽從那客人的話,把煙囪改砌成彎曲的,并把柴薪搬到遠處,那么就不會失火,也就不必殺牛擺酒了。今天你論功請客。卻把你那客人忘了,這豈不是曲突徙薪亡(沒有)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了嗎?”
主人聽了這番話,頓時省悟過來,馬上把那客人請來,并奉他為上賓,漢宣帝看到這里,明白了這位大臣的意思,馬上重賞了徐福。
成語故事 20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晉景公側耳傾聽。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診斷病情。診斷后,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這一故事在史料中記載為:“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現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成語故事 21
遠古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他們很想知道天地是怎樣形成的。漸漸地,他們創造出一個開天辟地的神話故事。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還沒有形成,到處是一片混沌。它無邊無沿,沒有上下左右,也不分東南西北,樣子好像一個渾圓的雞蛋。這渾圓的東西當中,孕育一個人類的祖先——盤古。
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在這渾圓的東西中孕育成熟了。他發現眼前漆黑一團,非常生氣,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子劈開了這混混沌沌的圓東西。隨著一聲巨響,圓東西里的混沌,輕而清的陽氣上升,變成了高高的藍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變成了廣闊的'大地。從此,宇宙間就有了天地之分。
“開天辟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開始有人類歷史,也用來表示前所未有,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此地無銀三百兩
古時候,有個叫張三的人,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積攢三百兩銀子,心里很高興。但他總是怕別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兩銀子釘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怕別人到這兒來挖,于是就想了一個"巧妙"的半法,在紙張上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字,貼在墻角邊,這才放心地走了。誰知道他的舉動,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兩銀子全偷走了。為了不讓張三知道,他在一張紙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貼在墻上。張三第二天早上起來,到屋后去看銀子,銀子不見了,一見紙條,才恍然大悟。
成語故事 22
漢高祖劉邦初建漢朝的時候,有一些異姓的諸侯王。陳豨在代地謀反,高祖前去討伐,路過趙國。趙王張敖親端食盤獻食,禮節十分恭敬,漢高祖卻傲慢地平伸開兩條腿坐著,罵他招待不周。
當時趙王手下趙午等幾十人都為此發怒,對張敖說:“您侍奉皇上禮節完備周全,現在他對待您竟是如此,我們要求造反。”
趙王將自己的指頭咬出了血,說:“我的父親失去了國家,沒有陛下,我們會死后尸體生蛆無人收尸,你們怎么能說這樣的話呢?不要再說了!”于是貫高等議論說:“趙王是忠厚長者,不肯背棄皇上的恩德。”他們就私下里謀劃弒殺劉邦。
恰好事情被發覺了,劉邦下命令逮捕趙王和謀反的群臣。趙午等人都自殺了,只有貫高愿意被囚。許多忠于趙王的臣子想護送趙王去長安受罪,這時劉邦又下詔書說:“趙國有膽敢跟隨趙王進京的,罪及三族。”
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著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頭發,頸上帶著刑具,假稱趙王的`家奴,跟隨趙王到了長安。
后來,貫高等人謀反的事搞清楚了,趙王張敖得以釋放出獄,被降為宣平侯。張敖就向劉邦稱贊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見他們,跟他們談話,認為朝中的大臣沒有能超過他們的,皇上十分高興,任命他們都做了郡守或諸侯的國相。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的成語故事06-04
成語故事09-10
經典成語故事11-04
成語故事11-19
(優)經典成語故事10-19
《成語故事》教案11-02
中華成語故事12-01
中國成語故事12-17
成語故事大全02-25
莼羹鱸膾成語故事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