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外音樂家名人故事
國外音樂家名人故事1
交響曲,如今已成為最重要的音樂體裁之一,它的奠基人海頓卻曾是一位奴仆身份的作曲家。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 年4 月1 日出生在奧地利南部的羅勞。父親是制造車輪的工人,很喜歡音樂,不用看譜就能彈豎琴,還會唱歌。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教徒,辛辛苦苦操持家務,與音樂全然無緣。
海頓的家庭雖然窮苦,但充滿著親愛和溫暖,每天晚上家里都要舉行音樂會。在這樣的環境中,海頓從小就愛上了音樂。一位親戚發現了海頓的音樂天賦,就領他入漢堡神校唱歌學琴。這所學校教學非常嚴格,為海頓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牢靠的基礎。
由于海頓天生一副好歌喉,8 歲時被維也納的圣司蒂芬大教堂唱詩班選中。在唱詩班里,他還學會了演奏管風琴和小提琴。17 歲時,海頓因變聲不能再唱歌,教堂想辭退他,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借口。一天,他無意中剪掉了前座同學的頭發,正好授人以柄,被校方革除。
出了校門,海頓孤苦伶仃,無以為生,只好流浪街頭,靠賣藝糊口。后來,他開始從波波拉學習作曲,并為波波拉的學生彈伴奏。為了一日三餐,窮苦的海頓還必須為老師做奴仆。
1752 年,海頓的作品得到了馮貝格男爵的賞識,男爵錄用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讓海頓來宮中為自己寫作。
1760 年11 月,海頓結婚了。妻子瑪麗亞性格乖戾,不喜歡音樂,也不尊重丈夫的工作,常常把海頓的樂譜當廢紙來包東西。海頓因此十分苦惱,卻也無計可施。
海頓29 歲那年來到匈牙利艾斯塔哈基公爵的宮邸任樂長。那時,被雇用的音樂家和主人之間訂有詳細而苛刻的合同:上班時必須穿號衣戴假發;必須按主人的命令寫作;樂曲必須投主人所好;必須按時完成交稿,等等。繁重的差遣,令海頓忙得岌岌乎不可終日,每天上午作曲,中午聽公爵訓話,下午指揮排練,晚上演出。他還要像監工一樣負責樂隊考勤,一旦出錯,就會遭到痛罵。他要負責管理每件樂器、每張樂譜,要負責給新學員上,整天像鐘表一樣運轉。名曰樂長,其實形同仆役。在這樣的環境中,海頓無可奈何地工作了30 多年,主人也前后換了四代。
1772 年夏天,繼位已10 年的第二代公爵出外避暑,樂隊當然要奉陪。公爵樂不思蜀,早已忘了歸期。樂隊隊員們思念家人,歸心似箭。大家求計于海頓。海頓雖身為樂長,卻也無法左右公爵,想來想去,終于有了辦法。幾天后的一個晚上,一部新寫好的交響曲開始了。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三樂章都過去了。“不是說要奏一部不尋常的作品嗎?它不是和平常一樣嗎?”公爵很失望。說話間音樂已進入第四樂章。在一片沉郁的音樂聲中,大家忽然看見有兩位樂手合上樂譜,吹熄譜臺前照明的蠟燭,抱著樂器,從容地從舞臺上退下去了。臺下人大驚,不知發生了什么事,再看其他的樂手,都依舊安詳地演奏。接著,又有一名樂手下去了。陸陸續續地下去了好多位,最后臺上只剩下兩個人。他們輕輕奏完最后的曲調后,也吹熄了自己的蠟燭。臺上漆黑一片。聽眾都為之瞠然,連鼓掌都忘了。
公爵還不至于太愚鈍,他終于明白了海頓的用意:大家想走。第二天,便起程返回了。后來,人們給這首樂曲起了個名稱,叫作《告別》。1790 年,第三代新公爵繼任。他無心欣賞音樂,解散了樂隊,念海頓已是三朝元老,便保留了海頓的薪金,讓他掛職賦閑。海頓終于有機會到外面的世界透透氣了,于是,往返于維也納和倫敦之間。第二年,他到倫敦在查洛蒙主辦的音樂會上發表新作,而后又回到維也納,寫了12 首交響曲,其中包括著名的.《倫敦》、《時鐘》和《驚愕》。
關于《驚愕》交響曲,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聽說海頓有一部新作要演奏,倫敦的達官顯貴們趨之若鶩,爭先恐后地來到劇場。演奏開始了,優雅的第一樂章使聽眾們飄飄然,寧靜的第二樂章又使人們昏昏欲睡。就在這時,忽然間鼓聲大作弦管齊鳴,第三樂章驚醒了在座所有人,有不少打盹的聽眾被這突如其來的晴天霹靂驚得跳了起來,有些貴婦人甚至被嚇得差點背過氣去。
1791 年,英國牛津大學授予海頓音樂博士學位,按規定他要提交一部作品,這部作品便叫作《牛津交響曲》。英國之行,使海頓名利雙收,從此他的狀況有了很大改善。
1798 年,66 歲的海頓應新繼位的第四代公爵召請,再度回到艾斯塔哈基,完成了清唱劇《創世紀》及《四季》兩部巨作。
海頓在英國逗留期間,曾聽過亨德爾的《彌賽亞》,他決心自己也要創作一部清唱劇。
《創世紀》的腳本本來是為亨德爾寫的,亨德爾沒有使用。海頓根據英譯本寫成了這部作品。1799 年3 月4 日《創世紀》公演后,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當海頓在音樂會座席中聽到“光芒初現”那一段充滿戲劇性的歌曲時,情緒激動,不能自已,突然站起來,指著天空,大喊:“光芒從那兒射過來了!”
1804 年,海頓被選為維也納榮譽市民。1809 年5 月,拿破侖進攻維也納,居民們個個惶恐不安。海頓泰然自若地對人們說:“不必驚慌,只要有我在,便不會有事。”說完,便坐在鋼琴邊,一遍又一遍地演奏由他作曲的奧地利國歌。其時,海頓年事已高,相當衰弱,幾天后,即1809 年5 月31 日,77歲高齡的海頓在為人們留下1000 多部作品之后,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時值戰爭,無法舉行隆重葬禮,送葬者僅寥寥十幾人。
這位善良的老人一生中忍受著令人窒息的屈辱,以樂觀頑強為唯一的武器,戰勝重重困難,為人類的音樂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身后的榮耀何以能夠消補生前的恨憾于萬一呢?
國外音樂家名人故事2
意大利是一個充滿了音樂的國度,在那里,羅西尼的歌劇已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焦阿基諾·羅西尼于1792年2月29日生在意大利的佩薩羅。父親在家鄉的屠宰場當檢查員,會吹小號,母親很會唱歌。據說羅西尼出生時,母親十分痛苦,但當地負責接生的神職人員一位也沒到場。父親于情急之中氣得把家里擺設的10座小神像挨個往碎里摔,等小羅西尼呱呱落地時,這些神像已經就剩最后一個了。父親性情沖動又向往共和,當然很容易惹來麻煩。小羅西尼4歲時,父親就被抓入監獄了。母親生計無著,只好參加鄉間的巡回劇團演出,把小羅西尼寄養在姥姥家。
艱難的生活,剝奪了羅西尼在童年時代接受教育的權力,他不得不很早就自食其力,先是在一家肉店當學徒,后來改學鐵匠,從10歲起又開始靠演唱演奏掙錢貼補家用。1806年,在別人的資助下,他入學波洛尼亞音樂學院,終于開始了正規的音樂教育。
從困苦中走出來的羅西尼讀書十分用功。當時,借閱樂譜非常困難,為了仔細鉆研,他把海頓的清唱劇《創世紀》、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和《魔笛》全部手抄下來。他先抄出其中的人聲歌唱部分,自己憑著想象加上管弦樂伴奏,和原作對照一番,最后再把原作中的管弦樂伴奏部分抄錄下來仔細研究。
羅西尼求學時,就已完成了第一部歌劇《德梅特里奧和波利比奧》。畢業后,他隨巡回演出的歌劇團四處奔波,為了生計,拚命寫作。截止到1815年,他已為米蘭、那不勒斯等地的歌劇院先后又寫了15 部歌劇。
1816 年2月5日,羅西尼的歌劇《塞維爾的理發師》在羅馬初演。由于同行嫉妒故意集來一些人吹口哨搗亂,甚至把一只貓放到舞臺上亂跑,所以被折騰得烏煙瘴氣一團糟。但不久再度公演時,終于大獲成功,熱情的觀眾還為羅西尼舉行了火炬游行。從此,羅西尼奠定了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這部歌劇如今已成為19 世紀意大利喜歌劇的頂峰作品之一,但當時羅西尼寫它時只用了13天。靠這部劇,羅西尼從老板那兒掙來1200 法朗和一價值大約100 法朗的新上衣。對于羅西尼來說,這是一筆很不小的數目,13天,平均每天100法朗,而他家鄉的父親每天只能掙2、5法朗。事隔多年之后,67歲的羅西尼在與40多歲的瓦格納在巴黎談到這件事時,仍然十分感慨。
《塞維爾的理發師》之后,羅西尼又寫了《奧賽羅》、《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等15 部意大利式歌劇,然后就離開了意大利。
1822年春,羅西尼到維也納拜望年過五十的貝多芬,貝多芬非常喜歡《塞維爾的理發師》。看到貝多芬的生活很窮困,羅西尼四處奔走為敬愛的前輩大師爭取年俸并希望能集資為貝多芬買一套住房以安度余年,但都失敗了。羅西尼到晚年都為這件事感到非常遺憾。
1824年,羅西尼定居巴黎,就任設在巴黎的“意大利歌劇院”院長。此間,他寫了三部歌劇,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廉·退爾》。為這部歌劇,他下了很大功夫,專心致志地寫了整半年。1829年8月首演后,一舉成功。寫作《威廉·退爾》時的嘔心瀝血,對羅西尼的健康大有損害,或許他自己也有些江郎才盡的感覺,于嗣后漫長的40年生涯中,再沒寫過一部歌劇,也難得創作其他音樂。
1839年,他返回意大利,在波洛尼亞音樂學院出任院長,對母校的教學工作進行了大幅度改革整頓。但從1848年離職后,他便再沒有擔任任何職務。1855年,他再次來到巴黎,于平靜中度過余生,直到1868年11月13日逝世。1887年,羅西尼的遺柩移葬意大利的佛羅倫薩。
羅西尼在世時雖早已聲名顯赫,但始終虛懷若谷,未敢自傲。他說:“我的.音樂與海頓、莫扎特相比,算得了什么呢?我對這些大師的敬佩之情,乃是無以言表的。”羅西尼尤其崇敬德國前輩巴赫。晚年時,他曾訂購到一套《巴赫全集》。每當書店寄來其中一卷,羅西尼都像過節一樣歡喜。他一生中有一個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聽一遍巴赫的《馬太受難樂》全曲,可惜未能實現。羅西尼的作品中,意大利喜歌劇居其多數。他本人也生性開朗,頗具幽默感。
《塞維爾的理發師》初演之夜的紛亂情景使羅西尼多少年都耿耿于懷。羅西尼在巴黎居住時,曾走訪著名法國作家都德。告別時,車站上汽笛聲、行人聲嘈雜一片。都德說:“親愛的大師,您的耳朵一定很難受。”羅西尼答道:“誰要是經歷過我的《塞維爾的理發師》初演時的場景,就不怕任何喧囂聲了。”
聽說人們要花許多錢在米蘭為他立一座肖像紀念碑,羅西尼說:“如果能把這些錢給我,我情愿在有生之年中,天天都站在碑座上。”羅西尼出名后,趨者如云,其中不免魚龍混雜。有一位作曲家拿著自己的兩部交響曲,請羅西尼挑選一部推薦出版。羅西尼不勝厭煩地聽他彈完,連忙說:“如果要出版,就再寫一部吧。”說完,揚長而去。
1848年。羅西尼在那不勒斯一家報紙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回答一位先生的問題。問題是那位先生的侄子不會為自己的歌劇寫序曲,請羅西尼出個主意。羅西尼答復說:“我寫歌劇《奧賽羅》的序曲時,被老板鎖在一間小屋里。屋里有一大碗泡著水的面條,連根綠菜都沒有。這真是個頭最禿、心最狠的老板,他說,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后一個音符寫完,就別想活著出去。讓您的侄子試試這個法子,我看準靈。”
音樂以外的事情上,羅西尼也常常令人忍悛不能。一次,羅西尼赴請作客,飯后覺得尚有不足。告別時,女主人說:“若方便請改天再來,隨時備有便飯恭候。”羅西尼連忙說:“不必改天再來了,現在我們馬上再接著吃一頓如何?”
羅西尼的喜歌劇文如其人,機智,明快,妙趣橫生,讓這個世界上的人們在奔波的辛勞中分享了他心中的歡樂。
國外音樂家名人故事3
約翰·塞巴斯提安·巴赫于1685 年3 月31日出生在德國圖林根的愛森那赫。這是一個富有音樂傳統的城市,據說城門上還鐫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照耀”這樣的銘文。巴赫的家庭是一個受人尊敬的音樂家族。他們長期生活在這一帶,輩輩相傳,以音樂為生,三百年間,有50 多名音樂家見于記載,及至約·塞·巴赫,已是第五代傳人。
父親是小巴赫的第一任老師。7 歲起,他就在教堂附屬的拉丁語學校上學,因成績出眾,深得老師喜愛。其時,他還經常參加學校的各種演出活動,以補貼學費。10 歲時,父母去世,他遂由哥哥撫養,并擔負他的音樂教育。
巴赫對哥哥的教學日漸不滿,總向哥哥提出種種問題,哥哥常因學力不逮無法作復而惱羞成怒。哥哥藏有前輩著名大師們的作品手抄譜,巴赫很想借來一閱,但屢遭拒絕。巴赫知道樂譜的藏處,每經于此,都不忍離去,情急之中,終于想出了辦法。每當夜深人靜,趁家人都已入睡,他便悄悄起身取出樂譜,在淡淡的月光下偷偷抄寫。半年之后,全部樂譜抄錄殆盡。然而,不想就在此時,東窗事發,終于敗露。哥哥于氣憤之中,不顧手足之情,把巴赫辛辛苦苦半年抄錄的樂譜悉數撕毀。
巴赫年歲雖小,但生性頑強,為了學習,不怕任何困難。聽說漢堡有位著名的管風琴大師技巧相當高超,巴赫心向往之。無奈路途遙遠,身無分文,他只好攜帶干糧,只身徒步前往。憑草垛棲身,飲河水消渴,一路風塵坎坷,巴赫全都置之度外。一次往返180 里,歸來時已是雙足生滿血泡。然而,能觀摩大師演奏,聆聽大師教誨,小巴赫每次出發之前,從不猶豫。
1702 年,巴赫從學校畢業。以其優異成績,完全可以免試深造,但生計無著,只能就業于阿恩斯塔特城教堂彈奏管風琴。供職后,為提高琴藝,他常常通宵達旦,發奮練習,每逢假日,仍徒步前往漢堡,從老師學習。
在魯貝克教堂任職的布克斯特胡德,是當時北德最杰出的作曲家和管風琴大師,巴赫對他仰慕已久,早盼著一睹大師風采。正巧巴赫獲得了為期一個月的休假,他不顧往返640 多里的路程,又一次背起行囊,風餐露宿,徒步走向魯貝克。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與演奏,令巴赫大為傾倒。他如饑似渴地向前輩大師討教,竟流連忘返誤了歸期。
巴赫返回阿恩斯塔特時,已是四個月之后。上司們素來與他有隙,乘機羅列了他的一大堆罪狀,除了超延假期可以歸為玩忽職守外,還說他在演奏中曾加進怪誕的異端音響,令教友吃驚。各位上司有的指責他在儀式中醉心演奏,時間過長;有的指責他無心演奏,時間過短。尤其可笑的是,指責他未經教會當局許可,就擅將表妹帶進教堂唱歌。巴赫見狀哭笑不得,憤然辭職離去了。
幾經輾轉,巴赫于1708 年來到魏瑪,就任魏瑪公爵的宮廷風琴手。當時的音樂家毫無地位可言,巴赫的姓名與馬夫、廚娘列于一冊。教堂中,為風琴師特設一間小屋。公爵禮拜時,則開啟屋門,以便聽見琴聲;公爵祈禱時,則關閉屋門,風琴師沒有資格在這一場面中露面。在低下的奴仆地位中,巴赫的音樂家聲譽卻日漸增高。1717 年,法國著名古鋼琴家瑪尚來到了德國,在德累斯頓舉行音樂會。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視德國音樂家不過芥土。當時,德累斯頓宮廷特別崇尚法國音樂,吹捧逢迎之中,瑪尚更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瑪尚的`一次音樂會后,巴赫應邀即席演奏一曲。瑪尚聽了,登時大驚失色。有人提議瑪尚與巴赫舉行比賽。
第二天舉行賽事時,只巴赫一位選手出場,瑪尚先生早已連夜乘車逃之夭夭了。
巴赫的勝利大長了德國音樂家的志氣,但他的處境并無絲毫改善。宮廷的區區賞賜也早被宮臣們吞食,進了他們的腰包。巴赫忍無可忍,與公爵不斷發生沖突,終于鼓起勇氣提交了辭呈。公爵看到一名奴仆竟敢逆忤犯上,勃然大怒,扣留不放。巴赫屢次請求,都未獲準。當時有位奎登公爵嗜樂如命。有人說他愛音樂勝于江山,國家支出中的三十分之一都支付了樂隊經費。奎登公爵久慕巴赫盛名,聽說上述種種后,便深夜派車偷偷去接巴赫,但出師不利,竟被發現。巴赫反遭逮捕,拘禁月余。獲釋后,他終于離開魏瑪,就職奎登,時1717 年歲末。
奎登六年,于巴赫來說,是難有的平靜,但好景不長。公爵的兒子成婚后,開銷增加,樂隊經費大額度削減;巴赫自己的孩子們也已逐漸長大,他希望孩子們能在大城市受到高等教育,以避免自己早年間的不足。于是,1723年他舉家遷往萊比錫,在圣弗瑪教堂附屬歌唱學校任合唱指導。為了這一職位,巴赫不得不忍著極大的屈辱在一份賣身契一樣的職責書上簽了字。這份文件寫道:“我要以舉止言行為學生做榜樣;我要耐心教育學生;我要服從督學大人和學校首長;我要勤于教導合唱,但也要訓練器樂,以節約學校開支;我教的音樂不應過長,也不應與歌劇相像,要吻合聽眾的
虔誠精神;不經批準,我不得在任何大學任職;不經市長批準,我不得擅離本市。”凡此種種。
從這個苛刻的文件中,可以想見巴赫處境的困難。首先是生活拮據。當時在德國工作的意大利女歌星的年收入是五千到一萬塔列爾(貨幣名),而巴赫只有七百,他不得不為區區幾文錢忍辱力爭。他看到學校教學無序,質量低下,向當局提出改進意見后,竟遭到殘酷迫害。當局說他“不服管教,屢教不改”,決定“降薪降職,以示懲處”。
偌大世界,巴赫竟再無好去處。他忍辱負重一直留居萊比錫,把精神全部寄托于音樂事業和培養孩子們成長。他的孩子們中有好幾位出類拔萃,后來成為世界著名音樂家。
1750 年7 月28 日,貧病交加的巴赫因眼疾手術無效,與世長辭。他的遺體被靜靜地埋在教堂公墓里,連墓碑也沒有。妻子生活無著,從此住進了貧民收容所,十年后,與他在另一個世界團聚去了。
巴赫一生寫有包括清唱劇《馬太受難樂》、《勃蘭登堡協奏曲》和《平均律鋼琴曲集》在內的500 多部各種體裁的作品,但生前未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大都沒有出版。
如今,巴赫的音樂已經成為不朽的經典,成為“某種不可企及的標范”。
自他之后的每一代音樂家,無不領受著他的深刻影響;自他之后音樂史中的每一步重大發展,無不感受著他的有力推動。巴赫的音樂是人類進步音樂文化中的燦爛花朵,它將永呈瑰麗,與世長存。
國外音樂家名人故事4
毫無疑問,如果有一個名字幾乎與音樂本身成了同義語,那就應當是“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誕生在德國波恩的一個音樂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在當地的宮廷樂團供職。父親是一位宮廷歌手,喜怒無常,嗜酒如命。母親是女仆,溫和善良,終日辛勞,對粗暴乖戾的丈夫更是無可奈何。貝多芬幼年時其音樂才能便嶄露頭角,為了要把貝多芬訓練成第二個莫扎特式的神童,成為自己的搖錢樹,這位父親不惜以種種殘酷的體罰手段強令兒子就范。他常常讓4歲的貝多芬連續四個小時練琴,甚至深夜將睡夢中的孩子拉起來強行訓練。雖然貝多芬在8歲時就已能夠在音樂會上演奏并開始嘗試作曲,但他在這段時期所受的音樂教育卻一直缺乏系統,散亂無章。
貝多芬6歲時,曾在維也納遇到過著名的前輩莫扎特,他的才能受到了莫扎特的注意。9歲時,貝多芬投師管風琴師、作曲家聶費。聶費是貝多芬遇到的第一位真正的教師,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視野,引導貝多芬熟悉熱愛德國古典藝術的優秀傳統。在聶費指導下,貝多芬掌握了作曲技術,并在他幫助下發表了第一部作品。由于家境日窘,貝多芬很小就開始自食其力。11歲時在宮廷禮拜堂擔任了聶費老師的助手。
1787年,17歲的貝多芬前往維也納向莫扎特求教。莫扎特對年輕的貝多芬進行了考試,讓貝多芬根據自己指定的音樂主題在鋼琴上即興作曲。曲猶未了,莫扎特便興奮地對周圍的人們說:“大家注意這位青年,他將繼我之后使整個世界談論他。”不幸的是,貝多芬不久接到了母親的死訊,只好趕回波恩。及他日后再次來到維也納時,莫扎特已經離開了人間。由于家境貧困,早年失學,貝多芬堅持讀書自學以補不足。他自修古文、新聞、歷史文獻和文藝著作,從荷馬、莎士比亞直到席勒、歌德,幾乎無不認真研究,并且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系的課程。貝多芬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就已經確立,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得尤其迅速。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候,消息傳來,貝多芬在日記中寫道:“要熱愛自由勝過其他一切——即使在君王面前也永遠不肯背棄真理。”
1792年11月,當戰事蔓延到波恩時,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準備前往維也納投師學習。因為莫扎特已然作古,于是便改從海頓。海頓固然很珍視這位青年的才能,但卻難能容忍他的革新精神,可惜這段師生情誼未能長久。貝多芬的創作成熟過程表面上顯得相當緩慢,但是卻非常的扎實穩固。他在波恩時期的創作,大抵還是一些小型樂曲和歌曲。貝多芬30歲時才得以演奏他的《第一交響曲》,而莫扎特在這個年齡時則已經擁有40部左右交響曲了。貝多芬來到維也納的最初10年間的主要作品有:《悲愴》、《月光》等鋼琴奏鳴曲、《第二鋼琴協奏曲》等。
1802——1812年是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時期。
從1796年起,貝多芬就感到自己的聽覺日漸衰退,但他長期不敢面對這一殘酷的事實。他在給一位醫生朋友的信中寫道:“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來我一直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能與人交談,更不能告訴別人我是聾子。假使我干別的工作,也許我還能忍耐。”他精神沮喪,甚至想到過自殺,還寫好了遺囑。但是他終于戰勝了個人的不幸。對于生活與藝術的熱愛以及法國大革命的最初勝利,堅定了他對生活的信念。正是在個人精神痛苦發展到極端的時刻,他及時克服了它。他說:“是藝術,正是藝術留住了我。在我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決不能離開這個世界。”他勇敢地向命運提出了挑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這是貝多芬寫給朋友信中的一句話,同時也成為他一生的誓言。他振奮精神,拿起筆來,于1804年寫下了《第三(英雄)交響曲》這一充滿戰斗的樂觀精神的不朽作品。
這部作品最初是題獻給拿破侖的,貝多芬本打算通過法國駐維也納的公使將樂譜轉交給那位法國大革命時革命軍隊的統帥。就在這時,拿破侖背叛了革命而稱帝,并與反動教會締結了聯盟。這一消息使貝多芬勃然大怒,他喊道:“他也不過是個庸人。現在他竟要踐踏人民的權利,只顧自己的野心;竟要高踞在別人之上變成暴君!”于是,他將原來的題獻擦掉,改為“獻給一個偉大的英雄”。
這首交響曲成為貝多芬精神轉變的一個標志,并且也成為他的創作成熟時期的開端。他的許多其他優秀作品,如第四至第八交響曲,第四、五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愛格蒙特》序曲,鋼琴奏鳴曲《黎明》、《熱情》等等,都是這一時期中寫成的。這些作品思想深刻,結構宏偉,形式多樣,充滿了為美好理想斗爭的英雄氣概和對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這些作品正是那個風起云涌時代的生動寫照。
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剛寫好不久,發生了一件令他極為氣憤的.事情。這是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侖派駐占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里,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占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著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如今,這份被雨淋過的《熱情奏鳴曲》手稿一直保存在巴黎音樂學院圖書館,供人們瞻仰。在貝多芬一生中,還有許多事例反映著他對封建權貴的蔑視。
1812年,貝多芬和著名詩人歌德同在一處避暑。歌德比貝多芬年長20多歲,貝多芬對他十分尊重。貝多芬曾對別人說:“歌德和席勒,是我在奧西安和荷馬之外最心愛的詩人。”一天,他們一同出去散步,正巧一隊王公命婦的馬車從旁經過。歌德立刻退立路邊,謙恭地向這些貴族施禮。貝多芬卻連看也不看他們一眼,繼續大步向前。人們議論說:“貝多芬和歌德這兩位大師,只有當他們在一起時,才能比較出哪一位更偉大。”貝多芬一生中的最后幾年,正是梅特涅反動統治非常猖獗的黑暗時期。
居住在歐洲反動勢力堡壘維也納的貝多芬,面對著法國大革命的理想與成果已被反動勢力摧毀的嚴酷現實,毫不氣餒,堅持斗爭。他時常冒著被捕的危險,公開發表共和民主的主張。他憤怒地咒罵奧國皇帝說:“像這個家伙,首先應該把他吊在第一棵樹上!”為了表達自己對民主共和必勝的信念,他寫了《第九(合唱)交響曲》這一部光輝巨著。交響曲原來都是純器樂的,為了更清楚、更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貝多芬在這部作品的末樂章用了合唱這種聲樂形式。歌詞選自席勒的著名詩篇《歡樂頌》:
“歡樂女神,圣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我們心中充滿熱情,來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們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輝照耀下面,人們團結成兄弟。”
1824年5月7日這部交響曲首次在維也納公演,獲得了巨大成功。當已經全聾的作曲家被人領到臺前謝幕時,他并沒有聽到人們如雷的歡呼,但他看到了群情激奮的場面,而且他一定從這個場面中理解了人們對他音樂的無限愛戴和對于民主理想的熱切向往。
盡管貝多芬的藝術成就如日中天,但仍未能幸免于晚年的凄涼悲苦。有一次,貝多芬從鄉村回家,為了省錢,雇了一輛沒篷的馬車,受寒之后,轉成肺炎,終于在1827年3月26日于維也納去世。他瞑目的時刻,身旁沒有一個親人。但是三天以后舉行葬禮時,卻有兩萬余群眾護送他的棺柩。
貝多芬離去了,但他的音樂卻永遠流傳在全世界各國人民心中。他作為一個偉大歷史人物的光輝形象,已深深印在人們的腦海里,為全世界人民引為自豪;他為全人類的進步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音樂將永遠引導人們熱愛生活、熱愛真理,永遠鼓舞人們為美好的理想做不屈不撓的斗爭。
【國外音樂家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陶弘景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07-08
名人的故事05-24
名人的故事11-29
名人的故事05-09
名人故事05-19
經典名人故事09-07
聶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1-17
世界名人故事10-27
名人讀書的故事12-04
李時珍名人故事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