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通用14篇)
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么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成語典故,歡迎大家閱讀!
成語典故 篇1
異曲同工
西漢時期有名文學家司馬相如和揚雄都是以詞賦見長,司馬相如是漢景帝時期的'人,作品有《子虛賦》《上林賦》,辭藻華麗;揚雄是漢成帝時人,作品有《甘泉賦》《河東賦》,主張修政。唐朝文學家韓愈評價說“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出處】唐朝·韓愈《進學解》:“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釋讀】不同的曲調演得同樣好。比喻話的說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達到成效。
成語典故 篇2
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
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即用此典。
成語典故 篇3
學富五車
春秋戰國之交,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的變革,政治的動蕩,引起了學術文化的變化和進步,私人講學也開始興起。私人講學,把知識傳授給統治階級的下層以至民間,打破了貴族和史官對于知識的壟斷,這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進步。隨之而來的,是私人藏書的出現。最早致力于私人講學的的孔子,他那里就有《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書籍。戰國時學術空氣十分活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了新的著作。相傳蘇秦有書數十篋,著名的哲學家惠施“其書五車”,形容學識豐富的成語“學富五車”就是由此而來,而竹簡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紀的周代,流行至公元三世紀的東晉。
是中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圖書。在春秋戰國時代, 出現了學術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竹簡成為各家著書說的主要形式,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如:老子、莊子、孟子、孔子、孫子等。
成語“學富五車”中的五車其實就指五車竹簡書。
學富五車”和“才高八斗”都是稱譽學識淵博的。學識怎樣用車載量呢?原來這里有兩個典故。
我國古人已開始用竹片或木片作為信息載體。用以書寫的竹片叫做“簡”,又稱“策”;用于書寫的木片,叫做“方”,又稱“犢”。
“學富五車”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惠施是戰國時哲學家,很有才學,是名家的`代表人物。這里是說惠施是個有學問的人,道術很多,他讀的書要用五輛車子拉。后來人們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車”等來表示對飽學之士的稱贊。王安石《贈外孫》:“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用“學五車”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學富五車”的典故,反映了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內所使用的傳播手段。這么多的簡冊,運輸、存放都很麻煩,人們常形容說:“汗馬牛”、“充棟宇”。因而形成了“汗牛充棟”的成語。
“八斗”是南朝謝靈運稱頌三國魏國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見無名氏《釋常談》)看來,謝靈運對自己的才學也是相當自負的。以后,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喻作文采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可嘆》詩中寫道:“宓妃愁坐芝天管,用盡陳王(即曹植)八斗才。”在這里,詩人借用了“才高八斗”這一典故。
【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成語典故 篇4
覆水難收
“覆水難收”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王桃《野客叢書》,太公取一壺水傾于地,令妻收入。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
商朝末年,有個足智多謀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稱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呂,又名呂尚。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來封在齊,是春秋時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當過官,因為不滿紂王的殘暴統治,棄官而走,隱居在陜西渭水河邊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為了取得周族的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經常在小河邊用不掛魚餌的'直鉤,裝模作樣地釣魚。
姜太公整天釣魚,家里的生計發生了問題,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離開他。姜太公一再勸說她別這樣做,并說有朝一日他定會得到富貴。但馬氏認為他在說空話騙她,無論如何不相信。姜太公無可奈何,只好讓她離去。
后來,姜太公終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幫助周武王聯合各諸侯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請求與他恢復夫妻關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馬氏的為人,不想和她恢復夫妻關系,便把一壺水倒在地上,叫馬氏把水收起來。
馬氏趕緊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漿。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對她說:“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塊兒。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難以再收回來了!”
成語典故 篇5
李代桃僵
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并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后人把樂府詩分為十二類,《相和樂歌辭》便為其中一類,原本是民間歌謠。而這辭里有一名篇《雞鳴》,講述了漢朝望族盛衰無常的生活現狀。
當時社會太平,一片繁榮昌盛,卻一種怪現象,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得了勢,就馬上成為顯赫一時的皇親國戚。但是他們作威作福,最后不得不淪為刀下亡魂。
傳說有兄弟五人,均為好逸惡勞、游手好閑的浪蕩子,偶然他們得到了皇帝的常識,當上了侍中郎。從此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成了鐘鳴鼎食之家。
所住宅第,黃金雕花的閣門,屋頂琉璃黃瓦,凌空的`樓閣,紅色的閣道猶如飛翔在天空,真仿佛仙子所居。廳堂之上,各種精致的酒樽應有盡有。他們可以徹夜狂歡,酒酣耳熱之時,還有美麗的女樂工奏樂助興。在后花園的池塘之內,三十六對鴛鴦調情戲水,好不盡興。
后來,五兄弟有人犯了罪,一朝成了階下囚,不得不受刑。這時其他兄弟各掃自家門前雪,毫不惦念手足之情,互相傾扎,丑態百出。
為此,百姓間流傳著一首歌謠:“兄弟五人,皆為侍中郎,五日一時來,觀者滿路旁。黃金絡馬頭,颎颎何惶惶。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人們借此嘆息:井邊之桃樹與李樹相依為伴,蟲蛀桃樹,往往李樹代桃樹受蛀而枯萎僵死。李樹尚能夠以身代為提醒,他們兄弟之情誼連李樹不如!
成語典故 篇6
典源出處
《三國志·魏書·常林傳》注引 《魏略》 曰:‘林少單貧。雖貧,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性好學,漢末為諸生,帶經耕鋤。” 《漢書 ·兒寬傳》:“兒(ni) 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時行賃作,帶經而鋤,休息則讀誦,其精如此。”
釋義用法
常林、兒(倪) 寬家貧,但好學不倦,去田間耕作時,也帶著經書,一有空就誦讀。后以此典稱揚人貧而好學。
用典形式
【帶經】 明·唐寅:“貧士園無一食蔬,帶經猶自力耘鋤。”
【帶經人】 宋·曾鞏:“平日將軍不三顧,尋常田里帶經人。”
【帶經鋤】 北周 ·庾信:“無機抱甕汲,有道帶經鋤。”宋·劉筠:“時陪折俎宴,頓異帶經鋤。”清 ·王士禛:“逃名東海上,時復帶經鋤。”
【倪生經鋤】 宋·蘇軾:“有子休論賢與愚,倪生枉欲帶經鋤。”
【家學經鋤】 清·錢謙益:“家學經鋤世所欲,會稽竹箭比南金。”
成語典故 篇7
孔子有兩個得意的學生,一個叫子貢,另一個叫顏回。
有一次,魯國受到齊國的武力威脅。孔子的學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說齊國,想勸說他不要攻打魯國。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貢的請求。子貢不但去了齊國,還到了南方的吳國,越國、和北方的晉國。子貢“挑唆”起這幾個大國間的'混戰,小小的魯國就免去了一場浩劫。
雖然子貢這么能干,但孔子還是認為他比顏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到底哪個強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聞一知十,我呢,聞一知二。”孔子點頭說:“是不如他,我同意。”這段話在《論語·公冶長》中有記載。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論而知道十件,叫做“聞一知十”。
【出處】
《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釋讀】
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
成語典故 篇8
【成語】生花妙筆
【拼音】shēng huā miao bǐ
【解釋】生花:長出花朵。形容才思橫溢,詩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寫作才能或繪畫才能。
【出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唐;馮贄《云仙雜記》卷十:李太白少夢筆頭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傳說他有一天在油燈下讀書寫字,一連三個時辰沒動地方。后來實在太累了,不知不覺地趴在桌上睡著了。這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他還在寫字,寫著寫著,筆桿上開出了鮮艷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來又從空中飛來了一張張白紙,雪白雪白的,直落筆下。李白高興極了,緊握那支妙筆,飛快地寫著,寫了一張又一張。不一會兒,李白身邊開滿了鮮花,原來這些花都是落在紙上的字變的。
成語典故 篇9
【成語】當頭棒喝
【拼音】dāng tou bang he
【解釋】當頭:迎頭;棒:指用棒子打。喝:大聲喊叫。佛教語,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用棒迎頭一擊或大喝一聲的儀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擊或警告。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lsquo;如何是佛法大意?rsquo;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個叫黃檗的傳佛禪師,身邊有許多弟子。他接納新弟子時,有一套規矩,即不問情由地給對方當頭一棒,或者大喝一聲,而后提出問題,要對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個問題時,都要當頭棒喝。黃檗禪師的目的,是考驗對方對佛教的虔誠和領悟程度,告誡對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讀深究,弄清佛法的奧妙。黃檗禪師的這種古怪的傳教方法,后來便被佛門采用流傳。
【近義詞】晨鐘暮鼓、當頭一棒
成語典故 篇10
【成語】割席絕交
【注音】gē xi jue jiāo
【解義】割斷席子,表示斷絕交情,不再來往。
【原文】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典故】東漢靈帝時,管寧和華歆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把金子看做與瓦石沒有區別,照常干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們經常同席讀書,幾乎形影不離。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又同席讀書的`時候,忽然有坐轎子的官員從門前過去。管寧仍然照常讀書,華歆卻忍不住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看他這樣不專心讀書,又羨慕做官的人,便割斷席子,彼此分開坐位,面色嚴肅地對華歆說:quot;從現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quot;
成語典故 篇11
典源出處《樂府詩集》卷二十四:“《樂府解題》 曰:‘劉生不知何代人,齊梁已來為 《劉生》 辭者,皆稱其任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或云抱劍專征為符節官,所未詳也。’按《古今樂錄》 曰:‘梁鼓角橫吹曲,有 《東平劉生歌》,疑即此 《劉生》 也。’”
釋義用法古代有以 《劉生》 為題的歌曲,傳說劉生是一位任俠豪放,四處周游的.俠義的人。后用此典稱任俠豪放的人。
用典形式
【劉生】 南朝陳 ·徐陵:“劉生殊倜儻,任俠遍京華。”南朝陳 · 張正見:“劉生絕名價,豪俠恣游陪。”唐 ·盧照鄰:“劉生氣不平,抱劍欲專征。”
【東平公】 宋 ·陸游:“不知東平公,一劍隱紅塵。”
【劉生劍】 明 ·高啟:“聊持毛子檄,暫脫劉生劍。”
【任俠劉生】 南朝梁 ·元帝:“任俠有劉生,然諾重西京。”
成語典故 篇12
典源出處
《國語·周語上》:“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 其亡也,回祿信于聆 (qin) 隧。商之興也,梼杌次于丕山; 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興也,鸑鷟(yuezhuo) 鳴于岐山; 其衰也, 杜伯射王于。”
釋義用法
鸑鷟,鳳凰一類的鳥。岐山,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周古公亶父把部落從豳遷到岐山腳下建邑,相傳有鳳凰出現,飛舞鳴叫。后以此典表現盛世將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鳴鳳】 明·陳子龍:“玉京春暖多鳴鳳,大澤天寒獨飯牛。”
【鳥鳴高岡】 唐·韓愈:“昔周有盛德,此鳥鳴高岡。”
【岐山聞鳳】 元·薩都拉:“岐山過馬應聞鳳,陳室停辀莫信雞。”
【鳴鳳有岐】 明·李東陽:“鳴鳳有岐還盛世,神龜出洛自何年。”
【岐山出鳳凰】 元 ·薩都拉:“漢水浮神馬,岐山出鳳凰。”
成語典故 篇13
典源出處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弘為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弘為布被,食不重肉。”又《漢書 ·公孫弘傳》:“弘身食一肉,脫粟飯,故人賓客仰衣食,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
釋義用法
公孫弘雖身為丞相卻生活儉樸,蓋布被,每餐只有一個肉菜,吃粗糧,而對賓客和故舊 卻供給衣食。后以此典稱頌官員清廉儉樸。
用典形式
【布被】 宋 ·陸游:“公孫分布被,范叔共綈袍。”
【平津肉】 宋·王安石:“雖無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孫弘被】 明 ·陳子龍:“獨指孫弘被,仍污庾亮塵。”
【餐脫粟】 宋·蘇軾:“未暇餐脫粟,苦心學平津。”
【公孫布被】 宋·蘇轍:“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孫布被旋須縫。”宋 ·陸游:“公孫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氈暖無匹。”
成語典故 篇14
典源出處
《淮南子·俶真訓》:“譬若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則至德天地之精也。”
釋義用法
鐘山即昆侖山的別名,昆侖山的'玉,火燒三天三夜而色澤不變,是真正的良玉。后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難,愈經磨折,反更顯其英雄本色。
用典形式
【火辨良玉】 唐·白居易:“在火辨良玉,經霜識真松。”
【良玉猛火】 宋·蘇軾:“莫嗟天驥逐羸牛,欲試良玉須猛火。”
【久炊為真玉】 清·黃鷟來:“久炊始覺為真玉,未涅何因見不淄。”
【試玉燒三日】 唐·白居易:“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美玉經三火】 宋·蘇軾:“羨君美玉經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蠶。”
【真玉燒不熱】 唐·顧況:“真玉燒不熱,寶劍拗不折。”
【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成語典故07-25
不教而誅的成語典故12-30
斷齏畫粥的成語典故02-10
杯弓蛇影的成語典故03-10
諱疾忌醫的成語典故08-29
曲高和寡的成語典故04-03
先憂后樂成語典故09-20
曳尾涂中成語典故03-31
趨炎附勢成語典故04-27
杯弓蛇影成語典故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