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精選50則)
成語典故指關于成語產生、形成、流傳的故事傳說。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既代表了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下面為大家帶來成語典故,快來看看吧。
1、一鳴驚人
春秋時,楚莊王即位已經三年,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他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莊王說:“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莊王說:“你說吧。”伍舉說:“楚國有一只大鳥,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么鳥?”
楚莊王說:“這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從那天開始,楚莊王振作起來,認真治理國家,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最后,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
2、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3、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
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即用此典。
4、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5、城狐社鼠
“城狐社鼠”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別人的權勢,為非作歹的壞人。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謝輥傳》,對曰:“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也。”
晉朝時候,朝廷上有個左將軍叫王敦,他的長史官是謝輥,他倆常在一塊議論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對謝輥說:“劉隗這個人,奸邪作惡,危害國家,我想把這個惡人從君王身邊除掉,以此來報效朝廷。你看行嗎?”
謝鯤想了一想,搖著頭說:“使不得呀,劉隗的確是個壞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貍,恐怕把城墻弄壞;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毀壞了神社廟宇。如今這個劉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貍、社廟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勢力相當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聽了謝輥的話,雖然心里不高興,也只好罷休。
6、當務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于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
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于愛的是親人和賢人。”接著,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湯,卻去講什么不能用牙齒咬斷干肉等等,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7、墨守成規
戰國時期,有一回,楚國要攻打宋國,魯班為楚國特地設計制造了一種云梯,準備攻城之用。那時墨子正在齊國,得到這個消息,急忙趕到楚國去勸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郢都立刻找到魯班一同去見楚王。墨子竭力說服楚王和魯班別攻宋國。楚王終于同意了,但是他們都舍不得放棄新造起來的攻城器械,想在實戰中試試它的威力。墨子說:那好,我們就當場試試吧。
說著,解下衣帶,圍作城墻,用木片作為武器,讓魯班同他分別代表攻守兩方進行表演。魯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擋住了。魯班攻城的器械已經使盡,而墨子守城計策還綽綽有余。魯班不肯認輸,說道:我有辦法對付你,但是我不說。
墨子說:我知道你要怎樣對付我,但是我也不說。楚王聽不懂,問是什么意思。墨子說:公輸子是想殺害我。他以為殺了我,就沒有人幫宋國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門徒約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著你們去進攻。楚王嘆了一口氣,無奈地說:好吧,我們取消攻打宋國的計劃。這時墨子才帶著勝利的微笑,告別楚王而去。
8、床下牛斗
殷仲堪兼任晉陵太守,在郡里禁止生子不養,久喪不葬,拘留逃亡者的父母作人質,勒令亡叛者返回,所制定的教令頗有道理。殷仲堪之父患病多年,殷仲堪寢睡衣不解帶,親自學習醫術,研究其精妙,手上沾有藥物去擦眼淚,因此弄瞎了一只眼睛。居喪期間哀痛過度而大傷身體,以孝聞名。服喪期滿,晉孝武帝召為太子中庶子,彼此十分親密。
殷仲堪的父親曾患有聽力過敏之病,聽床底下螞蟻爬動之聲,說是黃牛相斗。孝武帝早有所聞而不知此人為誰。至此時,孝武帝隨意問殷仲堪道:“患此怪病者是何人?”殷仲堪流涕而起道:“臣面對此問不知如何回答。”孝武帝面有愧色。殷仲堪兼任黃門侍郎,孝武帝越加寵愛信任他。孝武帝曾將自己寫的詩拿給殷仲堪看,并說道:“不要以你的高才而譏笑我的不才。”
孝武帝以為會稽王司馬道子不是輔佐社稷之臣,因而決定提拔自己所寵信的人以拱衛朝廷,便任命殷仲堪為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振威將軍、荊州刺史、假節,鎮守江陵。殷仲堪將要赴任,孝武帝又下詔說:“卿離開京師許久不能相見,使人不覺心酸。常說卿永為朝廷之寶,而忽然變成荊楚之珍,實在讓人遺憾慨嘆!”孝武帝就是如此寵信親近殷仲堪。
9、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這則成語的舟是船;求是尋找。在劍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記號,再去找劍。用來諷刺固執而不知變化的愚蠢可笑行為。
這個成語來源于《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并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么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后,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10、出爾反爾(chū ěr fǎn ěr)。
爾:你。反:同“返”;回。反爾:意謂你怎樣對待人家,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說話不算數。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后,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孟子最后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11、三遷之教
【拼音】:sān qiān zhī jiào
【解釋】:比喻選擇居住合適的環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成語故事】:
孟子名珂,是我國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母是個很有教養的婦女,為了把兒子培養成為有用的人,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出濱、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于是,孟子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哭啼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沒有出息,不利于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里。
城里沒有墓地,孟子再也沒有玩埋死人游戲的環境了。于是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開始,孟子還能靜下心來讀書,但日子久了,他的心思又定不下來。原來他家處于鬧市,打鐵聲、殺豬聲、喊賣聲終日不斷,聽著聽著,他就讀不下去了。接著,他又和小伙伴玩起了做買賣的游戲,孟母覺得在這個地方居住,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居住。
學宮那里的環境果然不一樣,經常書聲瑯瑯,一派讀書氣氛,孟子果然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學宮里張望,觀看里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即周代傳下來的有關祭祀、朝神等的禮儀)的,回到家里,競也模仿起來。
一天,孟母發現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不禁板起了臉。聽兒子說是在演習周禮,頓時眉開眼笑。不久,她將孟子送進了學宮,系統地學習《詩經》、《尚書》,長進很快。后來。孟子終于成為僅次于孔子的名儒。
12、趨炎附勢
成語解析
[釋義] 趨:趨向;迎合。炎:熱。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語出] 宋·陳善《捫虱新話》:“蓋趨炎附勢;自古然矣。”
[正音] 勢;不能讀作“sì”。
[辨形] 趨;不能寫作“驅”。
[近義] 曲意逢迎 如蟻附膻
[反義] 剛直不阿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如蟻附膻”有別:~是直陳性的;能用于一群人;也能用于個人;“如蟻附膻”是比喻性的;只適用于一群人。
典故
宋真宗時,聊城人李垂考中進士,先后擔任著作郎、館閣校理等官職。
李垂很有才學,為人正直,對當時官場中奉承拍馬的作風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當時的宰相丁謂,就是用阿諛奉承的卑劣手法獲取真宗歡心的。他玩弄權術,獨攬朝政。許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對李垂不走丁謂的門道不理解,問他為什么從未去拜謁過丁謂。
李垂說:“丁謂身為宰相,不但不公正處理事務,而且仗勢欺人,有負于朝廷對他的重托和百姓對他的期望。這樣的人我為什么要去拜謁他?”
這話后來傳到了丁謂那里,丁謂非常惱火,借故把李垂貶到外地去當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謂倒了臺,李垂卻被召回京都。一些關心他的朋友對他說:“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學過人,想推舉你當如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等官員)。不過,當今宰相還不認識你,你何不去拜見一下他呢?”
李垂冷靜地回答說:“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謁當時的宰相丁謂,可能早就當上翰林學士了。我現在年紀大了,見到有的大臣處事不公正,就常常當面指責他。我怎么能趨炎附勢,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借以來換取他們的薦引和提攜呢?”
他的這番話又傳到了宰相耳里。結果他再次被擠出京都,到外地當州官。
13、李代桃僵
成語拼音:lǐ dài táo jiāng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多用于比喻句。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僵:枯死。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同甘共苦。后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成語來源: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雞鳴》:“桃生露井上,李樹在桃傍,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成語造句:郭沫若《集外·從典型說起》:“甚至把作者的姓名任意改換,李代桃僵,偷梁換柱。”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大奸臣屠岸賈鼓動晉景公滅掉于晉國有功的趙氏家族。屠岸賈率三千人把趙府團團圍住,把趙家全家老小,殺得一個不留。幸好趙朔之妻莊姬公主已被秘密送進宮中。屠岸賈聞訊必欲趕盡殺絕,要晉景公殺掉公主。景公念在姑侄情分,不肯殺公主。公主已身懷有孕,屠岸賈見景公不殺她,就定下斬草除根之計,準備殺掉嬰兒。公主生下一男嬰,屠岸賈親自帶人入宮搜查,公主將嬰兒藏在褲內,躲過了搜查。屠岸賈估計嬰兒已偷送出官,立即懸賞緝拿。
14、守株待兔
從前,宋國有個農夫去地里干活。干累了便坐在樹下歇息,他想:下地干活實在太辛苦了。突然一只受傷的兔子跑來,一不小心一頭撞在樹上,兔子頓時斷了氣。農夫拾起兔子想:不錯,兔子會自己送上門的。農夫放聲笑道:“這比耕地省力多了。”于是他扔撅頭再也不工作了,他從早到晚坐在樹下等兔子,后來地荒了,人瘦人,也沒等到兔子上門,左鄰右舍見了他都哈哈大笑。株,樹,守株待兔,守著大樹等兔子,諷刺死守狹隘經驗或妄想不經過主觀努力而得到成功。
15、天衣無縫
從前有個叫的郭翰人,因夏天炎熱,就躺在庭院中乘涼。他仰望著夜空,看到繁星滿天,月光皎潔,不禁心曠神怡。忽然,他見天上一朵白云向他飄過來,白云飄近,他一看,卻是個白衣女子。郭翰連忙起來向她依拜。那女子對郭翰說:“我是天上的織女。”織女身上的衣服漂亮極了,郭翰仔細地打量著。看著看著,他發現這衣裳上下沒有針線縫織的痕跡。郭翰覺得奇怪,就向織女請教。織女說:“我穿的是天衣,本來就不是用線縫成的。”郭翰聽了,不由得連聲贊嘆:“真是天衣無縫啊!”成語天衣無縫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渾然天成,沒有破綻。
16、草木皆兵
兩晉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國,其中前秦的符堅氣勢最盛。他率領八十萬兵馬入侵南方,妄圖統治全國。晉武帝派謝玄為先鋒都督,帶兵八萬去阻擊。謝玄先以精兵五千挫敗符堅手下的良臣大軍,接著,他又切斷后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這一仗,符堅損失兵將1.5萬人。符堅惶惑不安,登上壽陽城樓,察看軍情,只見晉軍陣式嚴整,士氣高昂,符堅膽戰心驚,看到山上草木,以為都是晉兵。最后,謝玄以少勝多,在淝水之戰中大敗秦軍。由于恐懼驚慌而疑神疑鬼,連一草一木都當作士兵,稱為草木皆兵。
17、手不釋卷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一次,他點兵三萬,用船八十余只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里。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臺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占據了烽火臺。隨后,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呂蒙作戰勇敢,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手不釋卷:手里不離開書本,形容讀書勤奮。
18、價值連城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他去金山采石,路上撿到一塊璞玉,這是沒有打磨過的玉石,他拿去送給楚厲王。楚厲王左看右看,是塊石頭,他十分惱怒。他判卞和犯下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厲王死后,卞和又將璞玉獻給武王,武王也斷定是塊石頭,又把他的右腳砍了。只到文王接位,才識別這是稀世國寶,于是把它稱為卞和之璧,或者和氏璧。戰國時,秦王對和氏璧垂涎三尺,他對趙國說愿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形容極有價值的東西稱價重連城,或價值連城。
19、閉門造車
古時候,山里住著一個老頭,他上山去砍柴,太陽下山時才回家。第二天,他背著柴去鎮上賣。一路上,他走得滿身大汗。突然,一輛獨輪車從他身邊悠悠駛去,他尋思:這東西好,用上它,省力多了。他到山里砍來木頭。他關上門,獨自在家里又鋸又刨。鄰居問:“你在干嘛?”他說:“我在閉門造車。”老頭把造好的新車推到門外,小車立刻飛跑起來。成語本意是贊揚閉門造車,出門可以合轍。現在卻與愿意相反,諷喻這樣做不符合實際。
20、畫餅充饑
曹操有個孫子叫曹睿,曹睿是三國時魏國的第二代君王,他手下大臣不少,可是他信任的只有盧毓。一天,曹睿把盧毓召去,他告訴盧毓,朝中有個人要當中書郞,他問盧毓,誰配做這個官。盧毓先不回答,問:“這人選有什么條件?”曹睿笑笑,他叫待從取來紙和筆。他在紙上畫了一支筆。邊上的人相覷而望,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曹睿說:“那人選徒有虛名,就像畫餅充饑啊!”有名無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稱畫餅充饑。
21、呆若木雞
從前,一個叫紀渻子的,專給齊王專門訓練斗架的公雞。過了十天,齊王問他:“雞訓練好了嗎?”紀渻子答:“沒有,它放縱又自負。”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問他,紀渻子答:“沒有,它聽到一點聲音就急躁。”又過了十天,齊王又去問他,紀渻子答:“沒有,它盛氣凌人。”又過了十天,齊王又去問他,他說:“差不多了,它不會變化無常了。”齊王去看他,只見他呆頭呆腦的,像只木頭雞。
22、汗馬功勞
古時打仗離不開戰馬。出征時,戰馬駝著主人跋山涉水,日行千里。途中它嚼的是草,飲的是水,吃苦耐勞;打仗時它跟隨主人沖鋒陷陣,浴血奮戰。它仰天長嘶,騰起前蹄將敵人踩成肉泥,敵人紛紛潰逃,戰馬窮追不舍。岔路口敵人設下陷井,戰馬縱身騰起,猶如天馬行空,飛馳而過。它直搗敵人巢穴,配合主人一舉殲滅敵人。忽聽鳴金收兵,戰馬跟隨主人凱旋而歸。戰馬在鏖戰中立下了功勞,這時,它已大汗淋漓。成語汗馬功勞現常常比喻為在各行各業中辛辛苦苦立下功勞。
23、專心致志
孟子說,下棋在技藝中是比較容易的,可是如果不專心不致志地學,也是學不好的。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兩個人慕名而來,同時拜他為師,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藝傳授給他們,講課特別認真。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地聽他講課,另一個學生表面上也在認真地聽課,而實際上思想很不集中,他看到大雁從窗外飛過,聯想到要吃天鵝肉。弈秋講完課,就叫兩人對弈。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就對弈起來。開局不久就見分曉,一個從容不迫地能攻能守,一個手忙腳亂地應付。弈秋一看,兩人的棋藝相差懸殊。他對棋藝差的學生說:“你兩人一起聽我講課,他能專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成語專心致志由此而來,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24、杯弓蛇影
晉朝有個叫的樂廣的人愛喝酒。一天,他邀請朋友到家里來對斟對飲。忽然,朋友看見酒杯里有條蛇影在游動,他受了驚嚇,回去就一病不起,請醫服藥,都無起色。樂廣跑來看他,問明起病的緣由。他讓朋友坐在原處,斟滿酒問:“有蛇影嗎?”“杯子里還有‘蛇影’!”樂廣隨手取下墻上的弓。這次,“蛇影”不見了!“杯子里原來是弓影呀!”朋友的病頓時好了!杯弓蛇影比喻把虛幻當成真實的恐懼心理。
25、打草驚蛇
古代十國的時候,南唐有個叫王魯的人,在當涂縣當縣令。王魯貪心很重,到處索賄受賄。有一天,一大群老百姓涌進縣衙來,王魯暗暗吃驚,以為百姓們找他算賬來了。原來,百姓聯名遞狀,控告他手下的主簿。王魯接過狀紙,只見上面列舉了這個主簿很多罪狀,百姓們強烈要求王魯把他的主簿依法嚴辦。這個主簿的罪狀幾乎與王魯的所做所為一模一樣。他一面看,一面渾身發抖,不知該怎樣處理這個案件。王魯不由自主地在狀紙上批道:“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百姓們怎能知道,他們告發主簿,也使王魯受到了警告。成語打草驚蛇由“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簡化而成,現比喻做事不嚴密,反使對方有了防備。
26、水滴石穿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乖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乖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乖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乖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乖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27、盲人摸象
皇宮里養著一頭大象,國王常常到花園里來玩耍。有一次,國王請來幾位盲人,國王說:“你們摸一摸,猜猜它是什么東西?”第一個盲人摸摸象牙說:“它是大蘿卜!”“不對!”第二個盲人摸到象耳朵,說,“是個大簸箕。”第三個盲人摸著尾巴說:“不是簸箕,是繩子。”第四個盲人摸摸象肚子說:“是堵墻!”第五個盲人摸著象腿說:“明明是柱子。”五個盲人爭辯不休,都說自己講得對,國王和大臣看了哈哈大笑。比喻不了解全局,以偏概全,稱盲人摸象。
28、懸梁刺股
漢朝有個書生叫孫敬,他勤勉好學,讀書非常用功。晚上他在燈下夜讀,他十分的疲倦,不由自主的打起了瞌睡。他抱怨自己沒有珍惜時間,于是他用繩子系著頭發,另一頭拴到梁上,一打瞌睡,立刻扯痛頭發驚醒過來,這就是懸梁。戰國時蘇秦為了做官,便涉足書海,他如饑似渴,日夜攻讀。晚上他手里拿著一只錐子在燈下讀書,瞌睡上來,他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提醒自己,這就是刺股。兩個故事合稱懸梁刺股,比喻刻苦好學的精神。
29、畫龍點睛
梁朝時有個著名畫師名叫張僧繇。有一次他在金陵安樂寺畫龍,當地人聽說他在畫龍,都趕來觀看。他畫了四條栩栩如生的龍,觀眾突然發現,這四條龍都沒有畫上眼睛。大家抑制不住好奇心,問他怎么不給龍畫上眼睛。張僧繇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大家不相信,一定要他給龍畫上眼睛。張僧繇推辭不了,只得給兩條龍點上眼睛。剎時,電閃雷鳴,點上眼睛的兩條龍離開墻壁飛走了。等大家定下神來一看,地上只剩下兩條沒有點上眼睛的龍了。成語畫龍點睛現比喻說話寫文章在關鍵處點明主題,使全文格外傳神。
30、孟母三遷
戰國時代,孟子小時候的家靠近墓地,學會了許多祭奠動作。“不能讓孩子在這個地方住下去。”于是孟家就搬到城鎮里去住。新的家就在集市邊上,孟子就模仿商人做買賣,你吹牛,我夸口,把商人的模樣學得維妙維肖。“這里也不行,還得搬家。”不久,孟母把家遷到書塾附件,書塾里來來往往的人都很有禮貌,孟子都學會了。他和小伙伴們玩時又遵守秩序又講究禮貌。“嗯,這才是我的孩子最適合居住的地方。”后來,孟子成為一位大圣人。孟母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而三次搬家。成語孟母三遷由此而來。
31、囫圇吞棗
古時候有個自作聰明的人。有天,他上街閑逛,走過集市,看到幾個賣水果的擔子。賣梨的老頭對他說:“我的梨益齒而損脾。”他想,這不難,便買了一只梨,他咬了一口又一口,嚼碎了,把梨渣吐掉。他說:“這樣不是對齒有益,對脾無害了嗎?”一個壯漢對他說:“我的棗益脾而損齒。”他拍拍胸脯:“這好辦。”他買了棗,嚼也不嚼,直接吞到肚子里。旁人笑道:“你這樣囫圇吞棗不是辦法啊!”后來比喻學習上不求甚解,不求消化吸收稱為囫圇吞棗。
32、南轅北轍
戰國時,魏國出兵伐趙。消息傳開,正在外國出使的季梁也聽到了。消息傳開,他立即調轉馬頭趕回魏國都城,他進宮謁見安厘王,安厘王問:“你進宮有何事?”季梁道:“我是給您講故事來的。”前不久有個人趕著馬車到楚國去,季梁碰到他說:“你走錯了,到楚國去應該往南走。”“沒關系,我的馬快。”那個人還是往北走。方向弄錯了,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于是季梁對安厘王說:“您仗勢欺趙,不是也錯了嗎?”安厘王立即撤回出兵的命令。比喻違背常理,往往事與愿違,稱南轅北轍。
33、塞翁失馬
長城的城墻根下,住著一位老翁,別人都喜歡叫他塞上老翁。塞翁飼養了一群壯馬,一天,一匹馬走失了,鄰居都來寬慰他,他笑著說:“這興許是一件好事。”第二天,走失的馬回來了,身后還領著一匹新馬。鄰居都來祝賀,他說:“馬回來了,不一定好。”果然,他的兒子騎馬,跌斷了腿,鄰居又來安慰他,塞翁道:“也許,這是一件好事。”打仗了,村里的年青人都被強征入伍,離開家鄉,只有跛腳兒子留在家里跟塞翁做伴。成語塞翁失馬,比喻壞事不一定壞,有時反而可以變為好事。
34、拔苗助長
春秋時,宋國有個農夫在田里插上秧苗后,天天去看長勢。他總覺得秧苗長得太慢,可又想不出促使秧苗生長的辦法。忽然他歡叫起來:“啊!我何不把它拔高一些。”于是,他把每株秧苗都拔高一節。他站在烈日下欣賞著長高了的秧苗,心里很得意:“嘿嘿,這下我算是天下最聰明的人啦。”他又在田邊走了一圈兒才回家去。他見妻子已經燒好了晚飯,心里更加高興。他說:“今天,我幫秧苗長高了一點兒,人可累壞了。”他的兒子聽了,馬上跑到稻田邊兒去看。他兒子一看,田里的秧苗都已枯死了。成語拔苗助長告訴人們: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誤了大事。
35、杞人憂天
古代有個小國叫杞國。杞國有個人性格非常脆弱,大風吹落樹葉,他十分擔憂,一只鳥從天上掉下來,他十分害怕。他逢人就說:“這頭上的天會不會掉下來?”別人都不理會。他尋思:“這些人都瘋了。”他成天躲在家里不出門,怕天掉下砸到頭上。后來有人告訴他天是不會往下掉的,他這才稍稍放下心,從家里出來走走,但不敢走遠。晚上他看見一顆星星從天上隕落,他又憂心忡忡:“有星星從天上掉下來,該如何是好啊?”形容不必要的憂慮,稱為杞人憂天。
36、亡羊補牢
戰國時,楚襄王是個昏庸的國君。秦國時時覬覦楚國土地,妄圖占為己有。楚襄王卻不聞不問,成天吃喝玩樂。大夫莊辛直言進諫,勸他多加提防。楚襄王非但不聽,還訓斥莊辛是“老胡涂”。莊辛無可奈何,只好離開到了趙國。不久秦國果然發兵強占了楚國許多城鎮。這時,楚襄王才省悟莊辛當初的話是對的。他立刻把莊辛請回國。他虛心請教莊辛:“現在這種局面怎么辦?”莊辛道:“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亡:丟失。牢:關牲囗的圈。“亡羊補牢”比喻出了差錯,設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
37、臥薪嘗膽
春秋時,毗監的吳越兩國交戰不息。吳王夫差越即位,發兵攻越,結果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只得俯首稱臣,到吳國去服待夫差。夫差叫他勾踐和他的大臣范蠡去喂馬。夫差出行,勾踐為他駕車御馬,夫差生病,勾踐為他端水喂飯。勾踐忍辱負重八個春秋,才回到越國。他立志發奮圖強,報仇雪恨。他派文種治理國事,讓范蠡操練軍隊,他睡柴草,嘗苦膽,不到十年越國強盛起來,一舉打敗吳國。比喻發奮自強、報仇雪恨稱臥薪嘗膽。
38、望梅止渴
漢獻帝時,曹操當了丞相。曹操驁傲專權,連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一天他來到菜園看劉備種菜。他望見枝頭上的青梅,得意地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回他帶士兵征討張秀,路上翻山越嶺,士兵累得汗流浹背,大家嘴巴又干又渴,坐在地上不走了。眼前一片沙土,沒有河沒有井,曹操尋思,這樣下去豈不誤了大事。他靈機一動,說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該熟了。士兵聽了,垂涎三尺。翻身站起來紛紛朝前趕路。比喻而虛妄而不能實現的愿望,稱為望梅止渴
39、刻舟求劍
有一次,楚國人出門去走訪朋友,臨走時才記起要佩戴寶劍。他蹣蹣跚跚的走到渡口,他登上渡船,江上風急浪高,渡船上下顛簸,客人前后搖晃,一個趔趄,把劍掉進江里了。船上的人大驚失色,楚國人卻不動聲色,大家叫他趕快去尋劍,楚國人卻說不用急。他在船上刻上記號,說:“劍是從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了,他才不慌不忙地跳下水,可是摸來摸去,始終找不到那把劍。比喻辦事刻板,不能隨著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做法,叫刻舟求劍。
40、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41、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當然!”“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42、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不到300個善于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不到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名叫南郭的處士聽說了齊宣王喜歡聽合奏,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里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擺動,我愿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后,南郭處士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里極為得意。
其實南郭處士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處士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比別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處士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豐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ǐ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喜歡聽獨奏。于是齊湣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輪流來吹竽給他欣賞。南郭處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處士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會因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真本領,才能抵擋住一切困難、挫折和考驗。
43、請君入甕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里,資料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樣辦呢?苦苦思索半天,最后想出一條妙計。
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想想,還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后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此刻就請老兄自己鉆進甕里吧。”周興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44、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為您提供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45、毛遂自薦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后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么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后,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46、狐假虎威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它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猾的狐貍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帝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
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它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它們沒走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貍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四散狂奔。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它并不知道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憑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權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47、運籌帷幄
劉邦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做了漢朝第一個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宮里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在宴會上,他對大臣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能轉危為安,建立漢朝?項羽那么強大,為什么反把天下丟掉了呢?”
將軍王陵恭敬地回答說:“您看起來對人好像不夠尊重,但實際上對功臣猛將都有獎賞,能和大家分享勝利果實。項羽表面上重視人才,內心卻妒嫉有才能的人,對有功的人不僅舍不得獎賞,而且還懷疑他們,甚至要殺害他們。這樣,部下就很難和他一條心了。所以他必然失敗。”
劉邦笑笑說:“你僅僅是知道了一個方面,還不知道整個情況啊!說實在的,坐在軍營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勝利的大計,我不如張良;管理國家,安定人心,提供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至于帶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韓信。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團結他們,發揮他們的才能,所以我能夠取得勝利。項羽僅僅有一個范增,還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敗呢?”
劉邦這番話,博得了大臣們的頌揚。劉邦贊揚張良的那句話,原文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后來摘錄成為成語“運籌帷幄”。“運”就是運用;“籌”就是謀劃;“帷幄”
48、背水一戰背
【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釋】: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49、八仙過海
【拼音】: bā xiān guò hǎi
【解釋】: 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民間因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成語故事】: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的蟠桃會,途經東海,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后各顯神通過海。于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說而來。
八仙過海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本領去完成任務。
50、勢如破竹
【拼音】: shì rú pò zhú
【解釋】: 勢:氣勢,威力。形勢就象劈竹子,頭上幾節破開以后,下面各節順著刀勢就分開了。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
【成語故事】: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后,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并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斗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成語典故07-25
成語典故09-08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06-17
李郭仙舟的成語典故07-20
成語歷史典故07-21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08-02
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07-04
成語典故大全07-22
成語的歷史典故11-03
杯弓蛇影成語典故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