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誠信誠實的成語小故事
創起誠信校園,樹起誠信學風,成為誠信學子。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誠信誠實的成語小故事,歡迎閱讀。
1、一言九鼎
【釋義】
一句話就有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重諾、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著各種珍貴食品,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
【出處】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一個典故。平原君夸獎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代就成了信守諾言了!
2、抱柱之信
【釋義】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故事】
有一個男子與女友相約在橋下見面,男子等了許久不見女友。后來橋下漲水,男子抱住橋柱(橋墩)不離橋下,結果被淹死了。后人以為男子的愚昧雖可悲,而信守承諾卻可頌。故事流傳至今。
【出處】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干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3.、立木為信
【故事】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出處】
出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里的商鞅變法“立木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4、出爾反爾
【注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釋義】
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后果。現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近義詞】
食言而肥 反復無常 朝三暮四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黃 言之無信 言而無信 自食其言 反復不定
【反義詞】
一言為定 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始終如一 言行一致 說一不二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了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后,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最后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孟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接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人們根據這句話引申出了"出爾反爾"這個成語。
【誠信誠實的成語小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有趣的成語小故事02-22
成語小故事大腹便便05-18
成語小故事:得隴望蜀12-07
名人誠信小故事07-04
成語小故事20個09-25
成語小故事:舉案齊眉07-27
成語小故事:飛蛾撲火02-25
誠信小故事(通用55篇)10-17
4字成語小故事《過河拆橋》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