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用勞動換來果實的名人故事6個
在教材設計中,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閱讀感悟”等欄目講述古代人民勞動創造改變生活的故事,激發學生創造的熱情。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用勞動換來果實的名人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用勞動換來果實的名人故事 1
阿凡提有四個兒子。他們都不太孝敬年邁的父親,而且很懶。他決定好好懲治他們一下,分別給每個兒子說:“親愛的孩子,我是最疼愛你的。現在,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不過你千萬另外幾個知道。我在我們家果園的一棵樹下埋了一罐金幣。等我死后,你悄悄把罐子挖出來,那是我給你一個人留下的遺產。但是,請你千萬注意,別把樹根刨壞了,先在樹根下澆一點水,再輕輕一挖就能挖出來。”
于是,四個兒子開始偷偷地孝敬起父親來,而且變得一個比一個勤快。
沒過多少日子,阿凡提終于瞑目了。一天夜里,四個兒子全拿上坎土曼來到了果園,準備掘出埋藏的`金罐。大家一見,知道了怎么回事,于是,決定四個人平分遺產。他們按照父親說的,每棵樹都澆上水,開始挖起來,把所有的樹根都挖開看了,卻沒有找到金罐,在最后一棵樹下,找到了一塊石頭,石頭上刻上了這么幾個字:“要用自己的勞動換來果實。”
他們終于明白了其中的奧秘。到了秋天所有的果樹都結滿了累累果實。
用勞動換來果實的名人故事 2
克洛克的家境并不富裕,下課的時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起初老板安排他專門擦桌子,他毫無干勁兒,當天就溜回了家。
克洛克向父親訴苦:“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父親沒有反駁他,而是叫他先把自家的餐桌擦干凈。克洛克拿來毛巾,在桌子上隨意擦了一遍,然后看著父親,等他驗收。父親拿來一塊嶄新的白毛巾,在桌面上輕輕擦拭了一下,潔白的`毛巾立即臟了,分外刺眼。父親指著桌子說:“孩子,擦桌子是很簡單的活兒。可是你連桌子都擦不干凈,還能做好什么,憑什么做老板?”克洛克羞愧難當。
克洛克回到了快餐店,他謹記父親的教誨,每次擦桌子都要準備5條毛巾,依次擦s遍,而且每次都順著同一個方向擦,為的是不讓毛巾重復污染桌面。
最終,克洛克得到老板賞識留了下來,并接管了那家快餐店,做了老板。10年后,他創立了自己的——麥當勞。
用勞動換來果實的名人故事 3
毛澤東主席在抗日戰爭封鎖經濟時,與普通戰士們一樣,下地勞動,并且堅決不讓其他戰士們幫忙,自己精心管理,最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勞動,讓人得到心靈上的安慰,讓人的心靈升華。
周恩來總理非常熱愛勞動。一次他帶領中央的同志們去工地視察,并且親自與工人們一起推土石,筑水庫,自己的手指被石頭擦破了,也繼續干,汗珠落了又落,也不停下來。他用一位總理的.形象,讓我們明白勞動不分高低貴賤,每個人都必須勞動。勞動讓思想得到提升,讓我們的品德更加高尚。
陶淵明在辭官歸隱后,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在失意的日子里,是勞動讓他得以舒緩內心的抑郁,是勞動讓他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日子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相處,讓世界更加美好。勞動,實現自己更多的人生價值,勞動,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正如高爾基所說:“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雙手創造出來的。”早期的祖先們正是通過勞動,才學會了刀耕火種,才孕育了偉大的文明。辛勤的農民們,正是通過勞動,才創造出供全中國13億多人口所需的糧食。勤勞的工人們,正是通過勞動,才創造出巨大的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的發展。
勞動創造了世界上最重要,最美好的東西,勞動最美。
用勞動換來果實的名人故事 4
一位退休三輪車工人,為了讓窮人的孩子上得起學,在他74歲的時候,重操舊業,決心用自己的雙腿,給貧困學生踩出一條希望之路來。在隨后十多年里,他把蹬三輪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獻給了學校、教育基金會和教育機構,用以資助貧困學生。據統計,他的捐款累計高達35萬元,共有300多名大學生受益。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輪車收5角錢計算,他為貧困學生奉獻的是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勞累。直到將近90歲高齡,他捐出最后一筆錢,才無可奈何地說:“我干不動了……”
這位老人名叫白芳禮。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登在報紙上,我永遠不會知道,這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世界,曾經有這么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老人。報紙上說,他的事跡“感動中國”。以中國地域之廣大、人口之繁庶,不可能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白芳禮老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而此時此刻,我卻清楚地感知,起碼我自己,正在為這位已經作別人世、步入天堂的老人感動不已
白芳禮生于1913年5月13日,故于2005年9月23日,享年93歲。祖籍河北省滄州市滄縣白賈村,從1987年開始,白芳禮連續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直到他將近90歲。
2009年8月10日,白芳禮榮當全國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1986年,74歲的白芳禮從天津回到家鄉河北省滄縣白賈村。這是一個讓他悲傷而又牽掛的地方。小時候,他很渴望讀書,可因家境貧寒,13歲便逃難到天津,做了一名賣苦力的三輪車車夫。新中國成立后,他靠蹬三輪成了勞動模范,并拉扯大了自己的3個孩子。當他看著他們中的兩個成了大學生時,高興得落了淚。
用勞動換來果實的名人故事 5
1938年1月,白求恩來到中國,就立刻趕往抗日前線的戰地醫院。當時,戰斗激烈,條件艱苦,前線醫院缺乏超多的藥品和醫療器械。
怎樣辦呢“我們自己動手干!“,白求恩斬釘截鐵地回答。當地的軍民都被動員起來。大家忙著粉刷病房,制作簡易床和工作服。
夜深人靜,白求恩又伏在他那張簡陋的工作臺上反復思考著:醫療隊超多的`藥物和手術器械要由牲口馱運。怎樣才能使藥瓶子不會撞碎或者打翻呢他為此熬了好幾個通宵,最后畫出了草圖,何工人民一齊制作。
白求恩笑著說:“一個戰地醫生,就應學會木工和鐵匠的收益,才能根據傷員的需要改善醫療設備。”很快,一種特制的簡易藥架子制成了,因為形狀像一座橋,白求恩詼諧地稱它為“盧溝橋”。
只有嗅到勞動藥味的滿足中,才能孕育出人生的樂趣。
用勞動換來果實的名人故事 6
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學的創始人,1904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從小就十分熱愛勞動。
在他小時候,有一天,巴甫洛夫和弟弟米加約好去園子里種樹,費了很大的勁才挖了一個坑,正要把蘋果樹栽下去的`時候,爸爸從屋里跑出來了,指著園子里一塊突出的高地對兄弟倆說,“你們看,那兒地勢高,一下雨,那里就會積水,蘋果樹不就要淹死嗎”
弟弟聽了爸爸的話,小嘴一噘,不高興的走了。而巴甫洛夫并不灰心,跟著爸爸在高地挑選了一塊空地,重新挖起來……
巴甫洛夫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一向持續到晚年。國內戰爭年代,他在實驗室周圍的空地上種菜,自力更生地解決了吃菜的困難。
“人們在那里高談闊論天啟和靈感之類的東西,而我卻像首飾匠打金鎖鏈那樣精心地勞動著,把一個個小環十分適宜地聯接起來。”——巴普洛夫
【用勞動換來果實的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陶弘景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07-08
名人的故事05-24
名人故事05-19
經典名人故事09-07
名人的故事11-29
名人的故事05-09
聶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1-17
名人勵志故事11-06
機遇名人故事11-14
名人故事韓信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