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汗馬功勞的主人公及成語故事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汗馬功勞的主人公及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釋義】
汗馬:在征戰中戰馬馳聘而流汗。成語的意思是指在戰爭中立下了大功勞。
【用法】
比喻戰斗中立下的功績,后泛指作用較大的工作成績。
【出處】
這則成語出自《史記·蕭相國世家》:“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待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成語故事】
漢朝建立后,漢高祖劉邦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開始分封有功之臣,許多將領爭著邀功請賞。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于是封他為贊侯。其他的人議論紛紛,說:“我們在戰場拼著生命與敵人戰斗,而蕭何只會耍筆桿、發議論,沒有任何汗馬之勞,而封賞反在我們之上,為什么?”劉邦不慌不忙地問:“你們應該都知道打獵吧?”文武大臣齊聲答道:“知道。”劉邦繼續說道:“在打獵時,追殺野獸的是狗,而命令狗去追殺的卻是人。你們不過是有功的獵狗,而蕭何才是真正的有功之人。更何況,蕭何讓他家族中的九十名男子都為我一同出力,而你們大多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兩三人就算很難得了。所以,他的功勞是怎么也抹殺不了的!”大家聽后,便誰也不說話了,一個個心悅誠服地接受了分封。漢初三杰高祖劉邦成就大業與三個人的功勞密不可分,這三人是張良、韓信與蕭何。正是由于他們的全力輔佐,劉邦才能擊敗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高祖曾對人這么說:“坐在大帳里出謀劃策,決勝千里,我比不上張良;率領千軍萬馬,攻必克,戰必勝,我不如韓信;籌集糧餉,安撫百姓,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這三人都是絕對出色的人才,得此三人輔佐,是我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汗馬功勞是褒義詞嗎
【解釋】:汗馬:馬累了出了汗,比喻征戰勞苦。原指在戰爭中立下的大功勞。現泛指大的功勞。
【近義詞】:豐功偉績、勞苦功高、汗馬之勞。
【反義詞】:一事無成、尺寸之功。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形容戰功。
典故:
《韓非子·五蠹》就有“汗馬之勞”的說法。《戰國策·魏策》也有:“張儀說楚曰:‘不費汗馬之勞,不費十日。而拒捍關’。”(捍,捍關,地名。)
《史記·晉世家》敘述春秋時晉文公的一段故事時,也說過“汗馬之勞”的話。晉文公,名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所以又稱公子重耳。他曾流亡國外達十九年之久,后來回國做了國君,而且稱霸一時。當他回國之初,即位為晉文公時,對于隨從他流亡的人員,一一論功行賞。有個小臣名叫介之推,沒有提出自己有什么功勞,也不求賞賜,躲到深山里隱居起來了。另一個小臣名叫壺敘,見三次行賞都沒有他的份兒,便對晉文公說:“君行三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晉文公當即把行賞的標準向他說明:“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箭矢炮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我缺者,此復受次賞。三賞之后,故且及子。”
《史記·蕭相國世家》和《漢書·蕭何傳》也有一段有關“汗馬之勞”的故事。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劉邦起兵反秦,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后,劉邦又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做了皇帝,蕭何便擔任相國。劉邦認為論功勞應以蕭何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為“酂侯”(酂,縣名,今湖北光化縣),食邑八千戶。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們說:“我們拼死拼命,多的經過百余戰,少的也打過幾十仗,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只會耍筆桿、發議論,根本沒上過戰場,封賞反在我們之上,這是什么道理?”劉邦問道:“你們知道打獵的事嗎?”大家同聲回答:“知道。”再問道:“那么你們知道獵狗嗎?”又是同聲回答:“知道。”劉邦于是接著說:“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指示野獸的住處、去向,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發蹤指示者人也’)。你們只會追殺,不過是‘功狗’而已,至于蕭何,能‘發蹤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你們多數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兩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難得了,可是蕭何,他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們的軍隊,跟著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勞是怎么也不能忘記的!”大家聽了,便誰也不吭氣了。
“汗馬之勞”,一般都說作“汗馬功勞”,形容辛辛苦苦立下的功勞,已不限于軍事方面。
“發蹤指示”,也成為一句成語,比喻指揮沖擊。
【汗馬功勞的主人公及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汗馬功勞成語故事04-11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05-15
(優)經典成語故事10-19
《成語故事》教案11-02
魚目混珠的成語故事03-04
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04-19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04-22
樂不思蜀成語故事04-29
有關成語故事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