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語故事之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的意思是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下面是紙上談兵的成語故事。歡迎閱讀。
紙上談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語解釋】: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成語出自】:老舍《四世同堂》:“書生只喜歡紙上談兵,只說而不去實行。”
【成語簡拼】:zstb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紙上談兵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年代】:現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
【近義詞】: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饑
【反義詞】:埋頭苦干、腳踏實地
【成語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公元前264年,秦國攻打韓國,沿著黃河北岸向東挺進,兩年后(公元前262年),把韓國與其北方領土上黨郡隔開。上黨郡郡守,向趙國投降。趙國接收了上黨郡。
秦國當然不愿已到手的土地被別人搶去,兩年后(公元前260年),向上黨進攻,等到趙國大將廉頗率援軍到達時,上黨已經陷落。而秦軍仍銳不可當地向趙國進攻,廉頗節節失利,最后退到長平關(山西高平),構筑營壘,堅守不出。廉頗認為秦軍遠來,一定不能持久,他將等到秦軍撤退時,再行出擊。秦國看出,如果不去掉廉頗,就不可能殲滅趙軍。
秦國派人在趙國首都邯鄲(河北邯鄲)散布流言說:“廉頗太老了,已經喪失了銳氣,所以屢戰屢敗。他自知不是秦國的對手,已成為一個懦夫,不敢出戰。秦國最害怕的是趙括,只要趙括不出來當統帥,秦國一定贏。”趙王聽信流言了把廉頗免職,任命趙括繼任。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有絕頂的聰明和口才,自以為他的軍事才能天下無雙。趙奢在世時,父子間談論兵法,父親往往被兒子駁得啞口無言。有人說:“將門虎子,真是不錯。”但趙奢不以為然地說:“戰爭是關乎生死的大事,他說起來如此輕松,一旦擔任大將,必定失敗。”
所以當趙括被任命為總司令后,老母立刻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是大將之才,請不要派遣。”趙王以為老母謙讓,老母說:“他父親領兵時,所得到的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命令發布的當天,就住進軍營,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過問家事。遇到困難,必定征求大家意見,從不敢自以為是。可是趙括剛被任命為總司令就威風凜凜,軍營之中,沒有人敢對他仰視。賞賜給他的財物,全運回家。他父親死時曾一再囑咐,無論如何,不可讓趙括作大將。”趙王還是不肯改變任命,老母請求道:“如果一定要用他,萬一喪師辱國,但求赦免我們全家。”趙王允許。
秦王得到趙括當大將的消息后,任命各國最畏懼的白起作大將。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趙括恐懼,不敢出戰,那就捕捉不到趙軍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泄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斬首。
趙括就任之后,撤除防御工事,親自率領精銳,采取突破戰術向秦軍最弱的營壘進攻,白起下令退卻。趙括突破秦軍陣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勢以擴大戰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隊切斷趙括的退路。于是趙國的大軍被分割為二,趙括和精銳部隊被隔在前方,留守的軍隊仍在長平關陣地。接著白起又切斷趙軍的糧道,趙軍糧食開始短缺。
趙括發動數次最猛烈的攻擊,希望沖出包圍圈,但全部失敗。趙括那些說起來頭頭是道的軍事理論,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頗的辦法,改攻為守,等待援兵。可是現在的形勢改變,兵力既被分開,糧草又盡,守已不可能。趙括勉強支持了四十六天,彈盡糧絕被迫作最后的沖刺,分兵四隊,輪流突圍,但還是失敗, 自己也死在亂箭之下。趙軍還剩有四十萬人,全部投降。
白起命這四十萬降卒,進入長平關附近一個深谷中,把深谷兩端堵塞。預先埋伏在山頂上的秦軍,拋下土石,四十萬人全被活埋。趙國從此沒落。
把趙括打仗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卻一敗涂地的事歸納成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指只懂理論卻不會實際應用。
趙括的父母為何知道趙括不是將才呢?趙奢身經百戰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趙括毫不謹慎所以知他領兵必敗,想來趙括不謹慎冒進輕敵這一點一定早就出了名,不然秦國也不會挑趙括做對手。趙母不懂軍事,但卻從趙括不能和下屬同甘共苦這一小處知道兒子不是將才。看來將才必是知兵法,慎對敵,拘小節之人。趙王察人不明,臨陣換將,不聽規勸,終致大敗,可謂咎由自取。
白起濫殺降卒,幾年之后被秦王賜死,不得善終,真是惡有惡報。在民間傳說里白起現在還在地獄里受苦呢。
紙上談兵的意思是: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成語出處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nàn),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jiàng)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耳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如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后世以此故事作為歷史典故,總結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成語寓意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往往形容的是只會嘴上說,但又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常言道,說得好不如做得好。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張揚,少開口講道理,多動手做事情。趙括書本上的內容倒是背得滾瓜爛熟,可是沒有實際的經驗,所以一遇到需要實際操作的情況,他就立刻沒有了方向,成了一只無頭蒼蠅。
古希臘思想家德謨克利特說過,理想的實現只靠干,不靠空談。確實,不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只是空談理論,空講方法,高談闊論。只有按照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好事情,這樣學到的知識才真正發揮了效用。做事如果不從實際出發,不注重實踐經驗,只會空談理論,“紙上談兵”那最后的結果往往是一敗涂地。而作為一個管理者如果不能做到人善任,而是被夸夸其談的人所謎惑,導致決策錯誤,那后果更是不堪設想。
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在句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運用示例
清·魏源《聖武記》卷十三:“今日動笑紙上譚兵,不知紙上之功,即有深淺,有一二分之見,有六七分之見,有十分之見。”
老舍《四世同堂》三四:“書生只喜歡紙上談兵,只說而不去實行。”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通常他是無時無刻不在談著發財的門徑的。但多半是紙上談兵的談話,只圖口頭上快意,決不想到實行。”
清·曹雪芹《紅樓夢》76 回:“現有這樣的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清·曾樸《孽海花》6 回:“一面又免不了杞人憂天,代為著急,只怕他們紙上談兵,終無實際,使國家吃虧。”
【成語故事之紙上談兵】相關文章:
紙上談兵成語故事06-22
成語故事之指鹿為馬08-04
經典成語故事之臥薪嘗膽07-03
成語故事之坐觀成敗07-03
成語故事之口若懸河07-03
有關成語故事之杞人憂天06-07
語文之成語故事杯弓蛇影03-24
遼東之豕成語故事09-05
連城之價的成語故事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