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名人的故事:李 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 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早年天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龍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李杜相識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箓的蓋還,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
姓名由來
第一種說法:那是李白七歲時,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親酷愛讀書,他們要培養兒子做個高雅脫俗的人。父親平時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在醞釀起名之時,同母親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時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
父親看著春日院落中蔥翠樹木,似錦繁花,開口吟詩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接著道:“火燒葉林紅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詩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說:“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圣潔高雅嗎?父親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第二種說法: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說:“逃歸于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寫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取所象”。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給自己恢復了李姓后,為后來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夢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陣痛難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據這一夢境得來的。
唐朝長安元年,李白出生于武則天執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內容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他很早就相信喜歡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
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關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涂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后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后世紀念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當涂縣太白鎮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墓葬附近地貌為江南丘陵,東高西低,東面為當涂縣海拔372米的第二高峰青山主峰,李白墓處于青山西麓隴地上,坐北朝南。2006年05月25日,李白墓作為唐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中國古代名人的故事:李 白】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11-07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06-20
中國古代名人勵志故事25篇09-25
陶弘景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07-08
名人的故事05-24
名人的故事11-29
名人的故事05-09
名人故事05-19
經典名人故事09-07
梨和李睡前故事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