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戰爭故事《三秦戰役》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戰爭故事《三秦戰役》,歡迎大家分享
古代戰爭故事《三秦戰役》
三秦戰役,為劉邦所指揮的漢軍鏟除秦朝滅亡后三秦勢力之會戰總稱。三秦,原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位被項羽封在關中地區為王的秦朝降將。
關中之地,是指中國陜西秦嶺北麓渭河平原,秦、漢等王朝均定都于此,為古秦國的據點。三秦后成為中國陜西省的別稱。
秦朝末年,劉邦先攻下秦首都咸陽,平定秦國,項羽先發后至,因此未獲得咸陽城民心。因此項羽與謀士范增謀議:“巴、蜀這兩個地方地形險惡,不如將秦國居民遷至其地。”于是立劉邦為漢中之王,三分關中之地,將巴、蜀封給劉邦,并在劉邦封地四周立投降的秦國將領為王,和劉邦呈現劍拔弩張的對立情勢,以控制劉邦。項羽封章邯為雍王,管轄關中西部,封司馬欣為塞王,管轄關中東部,封董翳為翟王,管轄關中北部。《史記》、《漢書》等書將此三位秦將稱為三秦。如《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而責義帝之處。”
劉邦以巴、蜀為根據地,成為漢中王后,兵分多路以鏟除三秦勢力。項羽分封諸侯后不足一年,齊國發生內亂,項羽于是親率楚軍北上平亂。時為前206年八月。
漢元年五月,漢王為了順利地奪取陳倉,先遣曹參取下辨,故道,出散關,趨陳倉。
漢王劉邦隨后率領數萬漢軍從漢中駐所南鄭出發,經過故道翻越秦嶺,從故道出襲雍王章邯。這時雍王章邯率軍在陳倉堅守,意圖將漢軍阻于陳倉。在漢軍難以攻下陳倉之時,這時趙衍向漢王獻山路小道繞過陳倉章邯軍正面,劉邦另派漢將范目等率賨民軍從山間小路翻山越嶺繞過陳倉正面從背后突襲陳倉,隨后漢軍前后夾擊大敗章邯于陳倉。
劉邦派樊噲帶兵在白水以北擊敗西城縣丞的軍隊,又在雍縣之南擊敗雍王章邯的輕車騎兵,曹參率軍北上奪取雍城。章邯退往好畤與漢王交戰,大敗。章邯再退守廢丘,其弟章平守廢丘西北約四十公里的好畤,與廢丘互為犄角。劉邦親率漢軍團團圍住廢丘,包圍章邯。
取咸陽劉邦派漢軍東進咸陽,派曹參攻下斄縣,隨即曹參北上進攻章平,于好畤南擊破章平軍。另派周勃和樊噲攻克了槐里,接著周勃、曹參、樊噲等人一起夾擊好畤城。周勃、樊噲將章平包圍在好畤;曹參獨自南下取壤鄉,并于壤東及高櫟擊破來援的三秦軍;之后曹參、周勃、樊噲攻打包圍于好畤的章平,攻拔好畤,章平逃走。漢軍占領好畤,打開了進入咸陽的大門。接下來曹參與周勃、樊噲又率領軍隊進攻咸陽,在咸陽附近與趙賁和內史保的軍隊激戰,將其擊敗,乘勝攻克了秦帝國的都城咸陽
下函谷關劉邦在漢軍拿下咸陽后,首先要拿下函谷關隔絕三秦和關東的聯系。塞王司馬欣于項梁有恩,相對來說,三秦王中塞王是真正的項氏耳目,對東扼函谷要口,對西監視咸陽。
有鑒于此,劉邦派戰功赫赫的灌嬰首先消滅的敵人是東方三秦之一的司馬欣,派灌嬰率漢軍進攻塞王司馬欣的都城櫟陽的同時,劉邦另派周勃率軍向北進攻漆縣,得手后追擊敗退的章平軍和姚昂軍,并與樊噲向西平定了汧、郿、頻陽等縣。此時的章邯已經發現情勢不對,向另二秦求援,匯合章平等三秦援軍進攻漢軍,但劉邦讓曹參在景陵據險而守,擋住了章平等三秦軍的進攻二十余日,為漢軍消滅司馬欣提供了時間,隨后漢軍回援曹參等反擊大破章平等三秦軍。分掠各地
在消滅司馬欣后,劉邦派曹參、灌嬰、樊噲回軍繼續圍困廢丘的軍事行動。派酈商平北地,酈商率領軍隊北上,平定了位于今天陜西北部和內蒙西部的北地和上郡。在焉氏打敗了雍王章邯部下率領的軍隊,在旬邑打敗了周類率領的軍隊,在泥陽打敗了蘇駔率領的軍隊。另派丁復、朱軫平上郡,丁復、朱軫率軍奔襲北面的翟王于高奴,大破翟王攻下高奴,翟王降。派周勃、靳歙平隴西,周勃和靳歙率軍向西面的甘肅進軍,打敗了西縣縣丞率領的軍隊,占領縣城。又擊敗盜巴的軍隊,攻占了位于甘肅天水的上邽縣。至此,漢軍平定關中大部,唯廢丘不下。
漢二年四月彭城之戰過后,漢二年六月,劉邦率領漢軍樊噲水淹廢丘,章邯自殺。漢軍完全平定關中。三秦戰役歷時八個月,勝利之后,劉邦基本占據了戰國時期秦國的地盤,擁有了當年秦始皇消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本錢,為像秦始皇那樣從咸陽出發重新統一中國,建立了強大的根據地。
三秦戰役的九個問題
壹:為什么把還定三秦作為爭奪天下第一戰?
劉邦被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漢王國北與章邯的雍國、司馬欣的塞國相鄰,東與共敖的臨江國相鄰,東南與吳芮的衡山國相鄰,西北和西南則都是當時的蠻荒之地。漢王爭天下,有向北、向東和向東南三種進兵方略,劉邦為什么要選擇北上還定三秦呢?
一、還定三秦政治輿論有利
1.根據“懷王之約”,劉邦先入定關中,應該受封為“秦王”或“關中王”。但項羽撕毀“懷王之約”,并強詞奪理地說巴、蜀也是關中之地,因而讓劉邦到巴蜀地區當漢王。當時項羽實力最強,諸侯皆忌憚,劉邦無奈只能暫時先到漢中就國。但楚懷王畢竟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且楚懷王明確表態,之前的約定不能更改。所以,劉邦打著“懷王之約”的旗號還定三秦,在政治輿論上是對自己有利的。所以,在奪取三秦之地后,張良寫信給項羽,說漢王只是想按照約定稱王關中,再沒有其它非分之想,不敢東出爭奪天下。項羽權衡之后,也就沒有西向發兵來攻擊劉邦。
2.還定三秦可以被看作是內部戰爭,不會對其它諸侯王國產生大的影響。根據李開元先生的解讀,“懷王之約”是想回到戰國七雄的時代,關東六國復國,共同消滅秦國后,讓建有滅秦大功的人來繼位秦王。項羽撕毀“懷王之約”,大封十八位諸侯王,但實際上也是在原戰國七雄疆域的基礎上,將一國析分成幾個小國。比如戰國時期的秦國的疆域,就被析分成漢、雍、塞、翟四個諸侯王國。所以,劉邦還定三秦,可以看作是“秦國”內部的戰爭,和向東攻擊臨江王共敖相比,還定三秦的輿論影響要小得多。
二、三秦大地戰略位置重要
三秦,即今之陜西,是周王朝龍興之所,也是秦帝國崛起之地。這里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奪取了三秦,進可東出爭奪天下,退可固守以求自保。清代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陜西方輿紀要序》中寫道:
陜西據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陜西而發難,雖微必大,雖弱必強,雖不能為天下雄,亦必浸淫橫決,釀成天下之大禍。三秦大地的關中地區,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張良譽之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1.金城千里。關中平原又稱渭河平原,它介于秦嶺和渭北山系(橋山、黃龍山、子午嶺、隴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50公里,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號稱“八百里秦川”。關中平原有山河之險,同時經過歷代開山辟谷,修關設隘,使其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素有“四塞之固”的美譽。
2.天府之國。整個關中地區河川縱橫,著名的有窟野河、無定河、清澗河、延河、北洛河、涇河等,渭河橫穿關中平原,長安周邊更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戰國后期氣候溫潤,秦國修建了著名的鄭國渠和白公渠,長300多里,覆蓋良田40000余頃,是當時中國農業最富庶的地區之一。所謂“鄭白之沃,衣食之源”。
三、關中父老擁護劉邦
劉邦進入咸陽后,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與民秋毫無犯。當時秦法嚴苛,誹謗者就要被誅滅三族,交頭接耳也有可能被判處死刑。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余的秦法全部除去。秦人非常高興,爭先拿出牛羊酒食犒勞劉邦軍士。沛公又推辭不接受,對百姓說:“我們儲存的糧食還很多,物資不缺乏,不需要你們破費”。一番話說得秦地百姓更加高興,唯恐劉邦不當秦王。所以,三秦民眾是非常擁護劉邦軍的。
反觀項羽,先是在新安城坑殺二十萬秦降卒,后來進入咸陽又大肆屠殺,秦王子嬰也被殺死;燒秦宮室,火三個月不滅;收秦國貨寶婦女而回,讓秦人大失所望。
再看章邯等三人,本來為秦將,三秦父老企盼他們能率領子弟戰場殺敵,建功立業,可幾年征戰,戰亡者不計其數。后來三人又投降項羽,導致二十萬降卒全部被坑殺,唯獨他們三人不僅沒有被殺,后來還被分封為王,統治秦地。三秦對此三人痛入骨髓。
四、關中軍事力量相對比較薄弱
從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到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在近三年的滅秦戰爭中,王離領導的長城軍團被消滅殆盡,章邯的刑徒軍和新征發的秦國子弟兵也被全部坑殺。周文、劉邦和項羽先后攻破關口,進入關中,項羽在咸陽還大肆屠殺,燒毀宮室,所以戰爭結束后,三秦大地滿目瘡痍,兵力虛弱。
為了制衡劉邦,項羽將秦地一分為三,分封了三個諸侯王。但在用兵時,實際上是分化了秦地的軍事力量,因為三位諸侯王很難形成統一調度,合力御敵。
五、攻取臨江國和衡山國的不利
臨江王共敖和衡山王吳芮雖然是項羽所封,但并不是項羽的鐵桿盟友。在整個楚漢戰爭期間,我們很少看到他們站在項羽的陣營來進攻劉邦軍。反而是在劉邦西進滅秦的過程中,吳芮的部將梅鋗曾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所以,吳芮和共敖是有可能被拉攏過來的,即便拉攏不過來,劉邦也完全可以暫時利用他們的中立立場,通過還定三秦來擴充自己的力量。如果首先進攻他們,無疑是多方樹敵,這對實力還比較小的劉邦集團是不利的。
從地理位置來看,臨江國和項楚的西楚國相鄰,劉邦進攻臨江國,必然會激起項羽的攻擊;衡山國和九江國相鄰,且當時關系密切,進攻衡山國,九江王英布很大可能會發兵相救。并且臨江國和衡山國無險可守,劉邦即便暫時攻取了,也很難長期據守。
綜合以上考慮,劉邦集團將還定三秦作為爭奪天下的第一戰,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貳:為什么選擇這個時候還定三秦?
漢元年四月,諸侯罷兵戲下,劉邦率軍到漢中就國。同年的八月,劉邦就發兵還定三秦。為什么要選擇這個時間?
1.項羽忙于北上作戰,無暇西顧
項羽的叔叔項梁,曾解救過被章邯圍困的齊國貴族田榮。本來田榮應該知恩圖報,但由于田假的原因,田榮與項梁產生裂隙,在章邯圍攻項梁之時,田榮不肯出兵相救,最終導致項梁被殺。
項羽由此怨恨田榮,滅秦后也就沒有分封田榮。田榮聯合同樣怨恨項羽的陳余和彭越,發兵攻占了三齊之地,自立為王,并攻打魏國和常山國。項羽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十分惱怒,于是就起兵北伐田榮。項羽北伐田榮,給劉邦還定三秦提供的絕佳的時機。
2.劉邦受封漢中王,將士思歸
巴蜀地區,交通閉塞,是秦國流放犯人的地方。加之漢軍多是中原人士,南征北戰近三年,沒有回家的機會。現在暴秦已滅,天下息兵,他們非常思念家鄉。所以,許多將士不愿意跟著他去漢中就國,在去南鄭的路上,就有許多人偷偷逃走了。到了漢中以后,偷偷逃走的人依然很多,就連兵仙韓信也打算逃走。
這個時候,如果聽任將士逃亡,將會大大削弱自身實力。反之,有效利用將士思鄉的情緒,還定三秦,進而東出爭奪天下,會極大地激發將士奮勇殺敵的勇氣。
3.三秦大地受巨創,尚未恢復
上文已經說到,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在近三年的滅秦戰爭中,三秦大地遭受巨創。這時距離秦亡僅數月,當地的軍事、經濟等尚未得到很好的恢復,實力正弱。此時還定三秦,正是趁虛而攻。若等到章邯、司馬欣等招兵買馬、強化防御之后,想要還定三秦,難度將非常之大。
4.韓信申軍法,將士正欲建功
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和韓信促膝長談。一番深談之后,劉邦對韓信的軍事才能非常認可,于是舉辦隆重的儀式,拜他為大將軍。隨后,韓信申軍法,將漢軍使用的楚爵改制為原秦國的軍功爵。在這種軍功爵制之下,士卒依靠戰場殺敵能獲得很高的爵位,享受到很好的待遇。渴望建功立業的將士和巴蜀土著,積極準備征戰疆場。
總而言之,這個時候還定三秦,時機成熟,且機會難得。
叁:還定三秦之前的防御戰
項羽雖然不是一流的政治家,但他仍然清醒地認識到,劉邦絕不甘心偏居巴蜀做漢中王。所以,項羽三分關中,封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為王,以此來抵御劉邦。
章邯的20萬士兵在新安被坑殺,三秦大地兵力明顯不足。章邯等整體采取了防御,以“塞渭上”“塞陳”“距塞漢道”,來“距塞漢王”。
當時的劉邦,實力也比較弱,他采取的也是防御戰略。他在去漢中就國的途中燒絕棧道,一方面是向項羽示意自己無東出野心,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戰略防御,防備諸侯兵的攻擊。《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載阿陵侯郭亭的戰功“以塞路入漢”,塞路就是遮塞要路,以備敵寇。
同時,進攻也是最好的防御。當時蜀郡是漢王封地,章邯卻私自任命蜀郡郡守。這是在表明與劉邦的敵對狀態,也是政治上的咄咄逼人、以攻為守。
(平棘侯林執)以客從起亢父,斬章邯所署蜀守。《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面對章邯的政治挑釁,劉邦任命酈商為隴西都尉,當時的隴西,尚在章邯掌控之下。
漢王賜(酈)商爵信成君,以將軍為隴西都尉。《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劉邦與章邯或明或暗地較勁,隴西和蜀郡地區的戰爭似乎一觸即發。
肆:還定三秦,為何先要出兵隴西?
出兵隴西,是還定三秦的序幕。攻取了隴西,既鞏固了巴蜀和漢中之地,也起到了迷惑章邯的目的,為后來暗度陳倉奠定了基礎。
遠古以來,今天的漢水與西漢水是一條河道,發源于今甘肅天水西南,流經隴南地區的禮縣、成縣進入陜西略陽,再流經漢中地區,與今天的漢水一體連通。
當時,漢水上游略陽一帶,有巨大的山間水道型湖泊,被稱為天池大澤。由于天池大澤儲水抬高水道的原因,漢水上游的各個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便利。從漢中出發,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達隴西。由天池大澤北上,可以沿故道靠近陳倉。
如此交通條件之下,韓信暗出陳倉的戰略,在糧草和兵員的輸送上不會有重大的障礙。韓信兵出陳倉之前首先攻擊隴西,是為了封鎖漢水航道,防止隴西的雍軍順流而下,在漢軍大出陳倉后襲擊漢中,從背后攻擊劉邦軍。
秦昭襄王時,司馬錯正是從隴西發兵,隨著漢水攻取了楚國黔中郡。光武帝劉秀給圍攻西城的岑彭寫信說:“如果西城、上邽兩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帶兵南下去攻下西蜀。”可見,進攻蜀郡,隴西郡是必由的門戶。
前文已經提到,章邯私自任命蜀郡郡守,這是政治上的挑釁,也是軍事上的引誘。劉邦出兵隴西,正是將計就計。這樣進攻隴西,把章邯的注意力吸引到隴西地區,從而放松其對陳倉道、子午道的警惕,為后來出其不意、暗度陳倉作準備。
漢元年八月,漢軍向隴西進發。曹參率領一支先譴隊,攻擊隴西郡西南部的下辨縣(今甘肅省成縣西北);樊噲率領另一支先譴隊,沿西漢水繼續向西北進軍,軍鋒直指西縣(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鹽官鎮)、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大有一舉攻取隴西郡之態勢。
伍:出兵陳倉,攻取三秦
曹參、樊噲進攻隴西郡只是虛張聲勢。與此同時,劉邦的主力部隊正沿著故道向關中進發。
攻取下辨之后,曹參的先譴部隊折向東北,與劉邦大軍匯合于故道縣。
故道縣是陳倉道上的重要據點。秦漢時期的故道縣,在今陜西鳳縣東北的秦嶺山梁上,其北就是著名的大散關。許多人誤以今甘肅省兩當縣為秦漢故道縣,其實兩當縣東楊家店一帶是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設故道郡的治所,并非秦漢故道縣。見史黨社、周振鶴文《故道的早期歷史——以考古材料為主的論證》
大散關是從陳倉道進入關中的重要關隘,章邯清醒地認識到大散關的重要性,早早就在這里布下重兵,強化防御。在易守難攻又重兵把守的險關之前,劉邦一時無法攻破。這時,趙衍求見劉邦,指出了一條通往陳倉的小道。劉邦軍繞過大散關,通過這條小道包圍了陳倉城。
(趙衍)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章邯得到消息,火速馳援陳倉。抵達雍縣(今陜西鳳翔縣)時,陳倉城已經陷落。漢軍乘勝進攻,與章邯軍戰于雍城。這時,樊噲也率部來到雍城,章邯不敵,被迫退回廢丘(今陜西興平市)。
章邯的弟弟章平率領一部分敗退的雍軍退守好畤(今陜西乾縣東),兄弟二人分守兩城,成犄角之勢阻止漢軍東進,等待塞國和翟國軍隊的增援。
順利進軍的漢軍主力,沿渭河東進,直逼廢丘。別部漢軍在曹參與樊噲的統領之下,追擊章平,圍困了好畤。
退守廢丘的章邯,得到增援之后,軍勢復振,舉軍西出廢丘,由壤鄉(今陜西武功東南)和高櫟(今陜西武功東南)出擊反攻。漢軍在正面頂住章邯軍攻擊的同時,秘密調動圍困好畤的曹參軍和樊噲軍南下,從側翼突襲章邯軍。在漢軍的兩面夾擊之下,章邯軍大敗,再次退回廢丘。
(曹參)從還定三秦,初攻下辯、故道、雍、斄。擊章平軍於好畤南,破之,圍好畤,取壤鄉。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櫟,破之。復圍章平,章平出好畤走。《史記·曹相國世家》
廢丘之戰,是漢軍反攻關中的一次決定性大戰。經過這場大戰,三秦軍的主力被擊潰,喪失了主動攻擊漢軍的能力。廢丘之戰以后,章邯困守孤城,從此沒有再出廢丘一步。
取得了廢丘之戰的勝利后,漢軍一路向東,攻占了咸陽。又分兵北上、西向,先后奪取了北地郡、上郡和隴西郡。
還要說明的是,章邯被圍困于廢丘,堅守了近九個月,直到漢二年五月,漢軍引水灌廢丘城,才逼得章邯自殺、將士投降。而章平在好畤被攻破后,先向北逃往漆縣(今陜西彬縣)、向西逃往汧縣(今陜西隴縣),后沿祁山道進入隴西郡,直到漢二年正月,被漢軍俘虜。
陸:板楯蠻作先鋒
板楯蠻夷是古巴人部族的一個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東北部的營山、閬中、巴中、渠縣等廣大地區。他們善弩射,因使用木板為楯,沖鋒陷陣,被稱為“板楯蠻”。
秦昭襄王時,有一白虎,常從群虎數出沒秦國巴蜀漢中等地,傷害了上千名百姓。秦昭王重金懸賞,招募能殺虎的勇士。板楯蠻用白竹做成弩,登樓射殺了白虎。因為是蠻夷,秦昭王沒有給他們封官賜爵,但對當地居民實行減免租稅和犯法從輕處罰等優待政策。
板楯蠻能歌善舞,他們的舞蹈是一種集體武舞,是他們在長期與猛獸、部族斗爭中發展起來的,氣勢磅礴,悲壯肅殺,劉邦看過之后,評價其為武王伐紂之歌舞。后來還讓樂人學習,此舞便進入漢宮,后來命名為“巴渝舞”。
在還定三秦戰役之前,板楯蠻中有一個叫范目的頭領,在閬中一帶很有恩信威望。他很有戰略眼光,慧眼識英才,料定劉邦一定會奪取天下。于是拜見劉邦,自告奮勇要招募當地土著居民,跟隨劉邦平定天下。這支招募的少數民族軍隊,熟悉巴蜀漢中地形,善長山地作戰,在還定三秦戰役中,他們為漢前鋒,多次在沖鋒陷陣中取得勝利,為劉邦軍隊順利還定三秦,立下了汗馬功勞。
還定三秦后,劉邦尊重他們的意見,遣返他們回到原籍。為表其功,劉邦先后封范目為建章鄉侯、慈鳧縣侯,范目固辭不受,最后劉邦還是封范目為渡沔鄉侯,讓其衣錦還鄉,享受榮華富貴。對于跟隨范目將士,劉邦免除了羅、樸、咎、鄂、度、夕、龔七姓的租賦,讓當地享受了和劉邦老家豐、沛同等的優待政策。
漢高帝滅秦為漢王,王巴、蜀。閬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侯。帝將討關東,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其意,遂聽還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耳”。徙封閬中慈(鳧)鄉侯。目固辭,乃封渡沔侯。故世謂三秦亡,范三侯也。復除民羅、樸、咎、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華陽國志·巴志》
及漢高祖為漢王,募賨人平定三秦。既而求還鄉里,高祖以其功,復同豐、沛,不供賦稅,更名其地為巴郡。土有鹽鐵丹漆之饒,俗性剽勇,又善歌舞。高祖愛其舞,詔樂府習之,今《巴渝舞》是也。《晉書·李特李流傳》
柒:燒絕和重修的是哪一條棧道?
劉邦和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廣為流傳,但燒絕和修復的到底是哪一條棧道,從西漢以來就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子午道,也有人認為是褒斜道,雙方各有論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辛德勇先生所著《論劉邦進出漢中的地理意義及其行軍路線》和漢中市檔案館館員孫啟祥先生所著《漢王劉邦就國南鄭時“燒絕棧道”考辨》發表之后,燒絕和修復的是子午道的說法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同。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史記·高祖本紀》有比較明確的記載。
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至南鄭……
杜縣在今陜西西安市長安區西,其南就是子午道。
2.東漢桓帝時鐫刻于褒斜道石門隧洞的《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通稱《石門頌》)摩崖文中,有“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
3.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有相關記載:“(直)水北出子午谷巖嶺下……又南徑蓰閣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臨深淵。張子房燒絕棧閣,示無還也。”直水今名池河,發源于秦嶺南坡寧陜縣腰竹嶺,向西南流至石泉縣境內注人漢水,與子午道方位和走勢一致。
4.自關中穿越秦嶺到達漢中的幾條谷道中,子午道北口距當時劉邦的宿營地最近,劉邦自此入山,有利于很快擺脫項羽乃至其他諸侯王的威脅,也便于已經別定漢中的酈商部的接應。
5.《史記·留侯世家》中有“張良送至褒中”語,這里的“褒中”系訛文,因為“褒中”作為縣,始置于漢昭帝元鳳六年(公元前75),在司馬遷時代還未出現。而且一部《史記》,“褒中”只在這一處出現,卻又與歷史背景和相關記載沖突,其錯訛可能性很大。辛德勇先生以唐司馬貞《史記索隱》中的解釋,考證“蝕中”、“褒中”都是“鳋(金字旁)中”之訛,一個是因字形相似致誤,一個是因讀音相近致誤。
6.此時的褒斜道壅塞,無法通行。褒斜道形成時代很早,至遲在春秋戰國時已成為通衢大道。但是,從秦王政即位后,一直沒有對這條道路予以維修。而這一時期秦地發生過兩次地震,對道路的破壞嚴重;始皇帝營造阿房宮,遂于此取材,更會對隨后褒谷自然環境造成毀滅性破壞。所以到秦漢之際,已經壅塞日久,不可通行。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認命張湯為漢中太守,征發數萬人重修了五百里褒斜道。
7.關于樊噲在褒斜道上修棧道的遺跡,不過是明清以來的附會流言。如今去漢中,留壩褒斜道旁有樊河,河上有樊河鐵索橋,相傳為樊噲修棧道時所建,橋旁有“新建樊河鐵索橋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立。似乎人證物證俱在,其實不過是明清以來,附會流言修建的觀光建筑。
捌:關于樊噲和灌嬰的行軍路線問題
一、樊噲的行軍路線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記載,樊噲“還定三秦,別擊西丞白水北,雍輕車騎於雍南,破之”。于是就有人認為,樊噲攻取隴西郡西縣后,沿著渭水東下,直達雍南。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從隴西進出關中平原,必定要翻越隴山。
今日從關中平原最西端的寶雞市向西至甘肅天水,是幾乎一條直線的連霍高速,與渭河的走向一致。但這條高速路的中間有著幾十個隧道和橋梁,那是2009年依靠現代技術才修成的高速公路。
之前數千年翻越隴山的主要通道,并不在現在的連霍高速或渭河,而是北移約50公里,從今日陜西隴縣向西,途經關山草原,穿過隴山,到達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這條“關隴大道”,幾千年來雖然位置屢有變動,但是大致走向應該差不多。
所以,樊噲攻取西縣后,并未攻取天水,而是虛晃一槍后立即退回下辨,并沿著這條已經被打通的陳倉道,來到雍城合擊章邯。
二、灌嬰的行軍路線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記載,灌嬰“從還定三秦,下櫟陽,降塞王”。因為對于灌嬰還定三秦的行軍路線記載簡略,于是有人猜測,在攻破陳倉和雍縣的同時,灌嬰率部分漢軍向東進軍,攻取了櫟陽。
我認為,灌嬰根本就沒有跟隨漢軍主力從陳倉道進入關中,他走的是子午道。
當漢軍先譴部隊虛擊隴西之時,灌嬰正奉命大張旗鼓地修復子午道的棧道,作出一副兵出子午的假象來迷惑三秦軍。當漢軍主力從陳倉道出兵,攻取了陳倉和雍,圍困章邯于廢丘時,司馬欣率塞國軍隊緊急馳援。
趁著塞國布防空虛,灌嬰兵出子午,一舉攻取了櫟陽。后來又乘勝向西進軍,與漢軍主力合圍廢丘。
當然,這也只是推測,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劉邦的主要將領,如曹參、周勃、樊噲等,都參與了進攻雍城和追擊章邯、章平的戰爭,而史書上沒有灌嬰參與以上戰爭的記載。
二、灌嬰還定三秦,首先攻取了塞國都城櫟陽,而櫟陽離子午道比較近。如果說他是從雍城出發,繞過關中平原一連串的城邑,直接攻取櫟陽,其沿路沒有和三秦軍任何的遭遇戰,實在是難以想像。
三、《三國志》記載魏延要求和諸葛亮分兵進攻關中,就像當年韓信的策劃一樣。說明還定三秦時,除了劉邦率領的漢軍主力,還有漢軍別部從另外的通道進攻。而劉邦的主要將領,除灌嬰外,沒人有分兵從他道進攻關中的可能。
玖:還定三秦戰役中的韓信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
劉向的《新序》中記載:“漢王東出,秦民歸漢,漢王遂誅三秦,定其地,收諸侯兵討項王,定帝業,韓信之謀也。”
史料明確記載,還定三秦戰役是韓信的策劃,千百年來少有質疑者。但近年來不少人開始懷疑,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看法。下文列舉四個問題來進行探討。
1.當時漢軍有沒有大將職位,韓信有沒有被拜為大將?
漢王國初立的時候很多制度都是臨時出現,根本沒有定制,故說漢軍沒有大將職位是正確的,但劉邦可以隨時隨地設立任何一種職位。大將一職在戰國就頻頻出現,《通典》關于大將軍一職開頭就寫到:“大將軍,戰國時官也。楚懷王與秦戰,秦敗楚,虜其大將軍,屈匄是矣。漢高帝以韓信為大將軍。”
意思再明顯不過,大將軍是戰國時期各國已存在的職位,漢王國當時確實沒有,劉邦就是為韓信專門設立這個職位,逐漸形成制度,成為漢朝軍事地位代表性官職。劉邦在鴻門宴時稱范增做大將軍,當時陳余為趙國的大將軍。楚國和趙國可以有大將軍,劉邦就不能有拜韓信為大將?
2.還定三秦后,諸將皆有封賜 ,獨韓信沒有,證明韓信功勞很小?
還定三秦后,好多將領都得到了賜爵、益封的賞賜,但韓信在戰后有沒有賞賜,史書沒有記載。但我們不能因為韓信沒有封賜就否定他的功勞,就像史書也沒有記載蕭何在還定三秦后得到什么封賜,我們不能否認蕭何的功勞。事實上,當時的封賜主要是依據攻城略地的戰功,韓信當時雖被拜為大將軍,但軍隊還是由劉邦親自指揮的,韓信暫時只能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所以沒有戰功,也就沒被封賜。
但我們可以看到,到了第二年八月,韓信就以左丞相的身份領兵攻擊魏國,若沒有過人的能力和功勞,是不可能這么快就得到這么高的官位。
3.司馬遷是不是把“韓王韓信拜太尉”的故事移花接木到“淮陰侯韓信拜大將軍”上?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記載:“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韓王韓信是韓國的太尉,并非漢王國官員。
韓王信確實曾經建議劉邦,趁著將士急切盼望回家的情緒,東出與諸侯爭天下。這和淮陰侯韓信的“漢中對”有相似之處,但我們不能因韓王韓信說過這話,就武斷“漢中對”是移花接木。
再看韓信拜大將軍一事,劉邦在蕭何的勸說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可謂隆重之極,而任命一個韓國的太尉,何須如此大禮!
4.攻陳倉是趙衍、范目的功勞,與韓信無關嗎?
韓信作為參謀給劉邦做整個戰略部署,當然不會專門去管細節的事情,劉邦是在進攻陳倉途中受阻,得到趙衍引路進入平地進攻陳倉。而范目作為漢軍先鋒,確實立下很大的功勞。但這些都是具體的細節問題,并不能因此否認韓信的戰略策劃。
【古代戰爭故事《三秦戰役》】相關文章:
古代經典戰爭故事《反間計》08-09
中華古代戰爭故事:淝水之戰10-21
古代戰爭故事《朱仙鎮大捷》08-12
古代戰爭故事《七國之亂》11-22
古代戰爭故事:韓信破齊之戰12-23
古代戰爭故事之鳴條之戰03-29
古代戰爭故事《白登山之圍》02-08
古代戰爭故事《馬邑之謀》04-08
古代簡短戰爭故事《涿鹿大戰》(精選5篇)05-11
中國古代戰爭故事:馬邑之戰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