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遠水不救近火成語故事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成語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典成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遠水不救近火成語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遠水不救近火
【注音】yuǎn shuǐ bù jiù jìn huǒ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小國魯國與強大的齊國相鄰,魯穆公擔心自己的安全,想把兒子送到晉國與楚國去做官,借以拉攏兩國。大臣犁沮堅決反對,他認為這是遠水不救近火。晉國與楚國離魯國很遠,一旦受到齊國的攻擊,他們不可能及時救援。
【出處】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韓非子·說林上》
【解釋】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不能應急
【近義詞】遠水不解近渴
【相反詞】雪中送炭
【示例】為今之計,到臨安取救是遠水不救近火。 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
成語出處
“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宦于晉,或宦于荊。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晉與荊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戰國·韓非《韓非子·說林上》)[3]
后人根據這個典故剪裁出“遠水不救近火”作為一則成語。
成語典故
戰國初期,魯國與強大的齊國、晉國、楚國相鄰,魯國的國君魯穆公擔心齊國侵略魯國,便相結交晉國、楚國兩個強國,希望以后魯國遭到齊國侵略的時候,能夠得到晉楚兩國的援助。為了達到睦鄰友好的目的,魯穆公把有的公子派到晉國做官,有的派到楚國去做官。
一位叫犁鉏的大臣認為這種做法并不能解決問題,就對魯穆公說:“越國是水鄉之國,人們都善于游泳。可是,如果我們這里有孩子掉進水里,去請越國的人來搭救,那么不等人家趕來,溺水的孩子早就淹死了。又比如,如果家里著了火,到千里之外的海邊去取水來救,海水雖然很多,但是大火也一定撲不滅。這道理很簡單:遠水不救近火。同樣的道理,晉國與楚國雖很強大,但是畢竟距離魯國較遠,而齊國距離魯國較近,您卻不聯合齊國。一旦齊國侵略魯國,這種禍患靠晉楚兩國恐怕救不了吧!”犁鉏的意思是說,魯穆公的辦法理論上說得通,但不切實際,無法解決眼前的緊急情況。要救援魯國,最好的辦法是讓自己強大起來,令敵國不敢入侵,才可以避免戰爭。
成語寓意
“遠水不救近火”這個典故給人的啟示是:舍近求遠,緩不濟急,是要誤事的。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有這樣的人:面對實際的困難,他們往往憑借自己的幻想,給自己造就一個強大的心靈拯救者,認為遠方或想象中的人或許可以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其實這是錯誤的。
這個典故成語表明,當人生遇到困難時,要實事求是地分析眼前的情況,做出最實際的打算,要腳踏實地地一步步解決問題。面對一些猝不及防的事件,一味地怨天尤人和盲目幻想都是不實際的,也是沒有效果的。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客觀地分析眼前的具體矛盾,理出事件的主次,對事物進行全面的衡量。先突破困難的薄弱環節,然后再尋找轉機并各個擊破,最終克服困難,走出困境。遠處的救世主或緩慢的方法即使再有效也會由于時間、空間的阻礙,而無法解決迫在眉睫的緊急問題。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遠水不救近火”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賓語或作復句中的分句,比喻性較強,多用于口語,多用于緊急事情。
運用示例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只是遠水救不得近火,小兄其實等不得那從容的事了。”
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為今之計,到臨安取救是遠水不救近火。”
【遠水不救近火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11-19
經典成語故事11-04
強弩之末成語故事10-14
釜底抽薪成語故事10-13
論黃數白的成語故事04-20
數米而炊的成語故事09-08
冬裘夏葛的成語故事10-13
鹿走蘇臺的成語故事10-25
簡短的成語故事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