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貓頭鷹為什么在夜晚活動
大家知道貓頭鷹嗎?它們長著著圓圓的臉盤、大大的眼睛,以及圓鼓鼓、胖乎乎的身體。是不是很可愛,其實最引人的是貓頭鷹的夜行特性,大家知道為什么貓頭鷹都是在夜間活動嗎?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貓頭鷹在民間,尤其是在西方,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更是影視、藝術和文學作品中的常客。它們外形奇特,有著圓圓的臉盤、大大的眼睛,以及圓鼓鼓、胖乎乎的身體。更吸引人的是貓頭鷹的夜行特性,因此,貓頭鷹幾乎成為了神秘的象征。貓頭鷹為什么在夜晚活動呢?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給出了多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貓頭鷹因為覺得自己長得丑,所以只敢在夜晚活動;在另一個版本中,貓頭鷹因為自私,得罪了所有的鳥類,所以不敢在白天出來。那么,科學給出的答案是什么呢?
貓頭鷹是人們對鸮形目鴟鸮科和草鸮科鳥類的俗稱。絕大多數的貓頭鷹是夜行性的,有些種類只在夜晚活動,而且能夠在近乎全黑的環境中捕食,如倉和鬼等。也有一些在晨昏活動,當然也有少數種類是日行性的。貓頭鷹是肉食性的鳥類,它們之所以在夜晚活動,主要原因是它們的獵物在夜間出來活動。也就是說,是獵物的活動規律決定了貓頭鷹的活動規律。夜行性貓頭鷹的捕獵對象為鼠類和兔子等夜行性動物,而少數日行性貓頭鷹捕獵的對象則多是魚類等白天活動的動物。
為了適應黑暗中的生活,貓頭鷹的身體構造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特化。我們知道,視網膜上有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負責對外界物體進行感光,前者對光的敏感度高,但不能辨別顏色,對細節的分辨也差;后者對光的敏感度低,但能辨別顏色,也能分辨細節。在白天光線充足的時候,主要是視錐細胞在活動;到了晚上光線暗淡的時候,就要靠視桿細胞來辨別。貓頭鷹為了夜間活動,其感光細胞幾乎全變成了視桿細胞,這樣一來,它們在夜間飛行自如,到了白天反而看不清了。另外,它們眼后的一對大耳孔也是秘密武器,配上那個特殊的面盤,更有利于收集聲波。貓頭鷹飛羽的外側還有著特殊的結構,飛行時不會發出聲音,可以悄無聲息地靠近獵物,這一特點也讓其夜間捕食的成功幾率大大增加。出色的視覺、聽覺和無聲的飛行,讓貓頭鷹成為了夜晚工作的優秀獵手。
貓頭鷹生活習性
貓頭鷹大多棲息于樹上,部分種類棲息于巖石間和草地上。
貓頭鷹絕大多數是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白天隱匿于樹叢巖穴或屋檐中不易見到,但也有部分種類如斑頭鵂鹠"xiūliú"、縱紋腹小鸮和雕鸮等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動;一貫夜行的種類,一旦在白天活動,常飛行顛簸不定猶如醉酒。
貓頭鷹的食物以鼠類為主, 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它們都有吐“食丸”的習性,其素囔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并將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發、幾丁質等殘物渣滓集成小團,經過食道和口腔吐出,叫食丸,也叫唾余。科學家可以根據對食丸的分析,了解它們的食性。
貓頭鷹一旦判斷出獵物的方位,便迅速出擊。貓頭鷹的羽毛非常柔軟,翅膀羽毛上有天鵝絨般密生的羽絨,因而貓頭鷹飛行時產生的聲波頻率小于1千赫,而一般哺乳動物耳朵是感覺不到那么低的頻率的。這樣無聲的出擊使貓頭鷹的進攻更有“閃電戰”的效果。據研究,貓頭鷹在撲擊獵物時,它的聽覺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據獵物移動時產生的響動,不斷調整撲擊方向,最后出爪,一舉奏效。
貓頭鷹是色盲,也是唯一不能分辨顏色的鳥類,除了某些過慣了夜生活的鳥類,如貓頭鷹等,因為視網膜中沒有錐狀細胞,無法辨認色彩以外,許多飛禽都有色彩感覺。烏鴉在高空飛行需要找到降落的地方,顏色會幫助它們判斷距離和形狀,它們就能夠抓住空中飛的蟲子,在樹枝上輕輕降落。鳥類的辨色能力也有利于它們尋找配偶。試想,雄鳥常用艷麗的羽毛吸引異性,如果它們感受不到顏色,那雄鳥還有什么魅力呢?
【貓頭鷹為什么在夜晚活動】相關文章:
為什么會下冰雹04-18
為什么胃液是酸的06-05
為什么泥鰍要吐泡02-22
孔雀為什么要開屏11-11
為什么會產生酸雨03-16
為什么香蕉沒有籽11-12
為什么香油有香味07-31
為什么要接種疫苗03-29
為什么竹子中間是空心的06-12
為什么地球會自轉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