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戰爭故事《馬陵之戰》
大家好,我們在這一站中向大家介紹繼桂陵之戰后,春秋時期魏國和齊國發生的另一次著名的戰爭——馬陵之戰。在這次戰爭中田忌再次采用孫臏的計策,大敗魏軍,迫使魏國大將龐涓自殺。
桂陵之戰后,魏國雖然戰敗,但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后,魏國又逐漸恢復了對外擴張的腳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舉行會盟。之后,魏國以韓國沒有前來赴會為借口,興兵討伐韓國,在梁、赫擊敗韓軍。韓昭侯向齊國求救。齊相鄒忌認為不應救韓。田忌則提出,如果不救韓國,則韓國很快歸附魏國,使得魏國實力更強。這樣對齊國不利,所以他主張盡快援救韓國。而孫臏則認為,韓國現在還有力量與魏國抗衡,而且魏軍士氣正旺,不如先答應韓國,讓其奮力抵抗牽制魏軍,等到魏軍實力被削弱時再出擊救援。齊威王聽從了孫臏的建議,等到韓軍接連五次戰斗中都失利,魏軍也被拖累得疲憊不堪時,才于第二年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大舉發兵援救韓國。
齊軍仍然采用了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率軍從曲阜、亢父(今山東濟寧),經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軍隊抵達與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黃(今河南民權),誘使魏軍返回救援,以解韓國之圍。魏惠王嫉恨齊國干涉魏國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韓國的兵力。他動用全國的力量想打敗齊國的軍隊。魏惠王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10萬大軍,向東迎擊齊軍。龐涓想一洗桂陵之戰的恥辱,又依仗自己的強大兵力,想與齊軍速戰速決。
孫臏看到魏軍來勢洶洶,而且與敵軍兵力相差懸殊,決定智取,不與敵軍正面直接接觸。所以他建議田忌用欲擒故縱的計謀,引誘龐涓中計。田忌采納了他的計策,于是下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軍。馬陵在鄄邑北面60華里的地方,那里密林溝壑,道路曲折,非常適合設置伏兵。孫臏又建議士兵在第一天挖供給10萬人吃飯的灶坑,第二天減少到可供5萬人吃飯的,第三天再減少到可供3萬人的。龐涓勘察后非常高興,認為齊軍膽小,已經有一半以上士兵逃走了,就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在后面加緊追趕。傍晚時分,他帶兵追趕到馬陵一帶。齊軍的伏兵萬箭齊發已使得魏軍進退維谷,陣腳大亂,傷亡無數。龐涓知道自己在劫難逃,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正好太子申率領的后續大軍趕到。秦軍俘虜了太子申,取得全面勝利。歷史上稱這次戰役為“馬陵之戰”,這一戰中所用的計策被稱為“減灶之計”。此戰后,魏國實力逐漸轉向衰落,孫臏也因為這一戰而揚名天下。
魏國為什么要在逢澤舉行會盟?
公元前391年,魏國在大梁、榆關一帶打敗楚軍,攻占了大梁,實力大增。魏惠王時期為了爭奪中原霸主的地位,于公元前364年將國都從安邑遷到了大梁(今開封市)。魏國在遷都大梁之后,勵精圖治,積極生產,國家逐漸富強起來。魏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衛鞅來到大梁勸說魏王,讓他號令宋、衛、魯等小國,向北聯絡燕國,爭取秦國作為盟國,先行王服,再圖謀齊、楚之地。魏惠王采納了他的意見,擴建宮室,設置天子的服飾和車馬自稱為王。當年,魏惠王打著朝見周天子的名義,邀請秦、韓、宋、衛、鄒、魯等國家在逢澤(今開封市東南)舉行會盟。會盟后,又在魏惠王的帶領下一同去朝見周天子。此次會盟是戰國時七國國君稱王的開端。由于會盟是魏惠王使用強迫手段舉行的,因此遭到韓國強烈抵制,而沒有去參加。
在馬陵之戰中龐涓中計來追,孫臏又是怎樣安排的?
孫臏估計出以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前應該能到達馬陵。馬陵的道路十分狹窄,道路兩旁又多險阻,很適合埋伏兵馬。于是他讓人砍倒一棵大樹削掉樹皮,在露出的白木上刻上“龐涓死于此樹之下”。然后在道路的兩邊又埋伏好擅長射箭的齊軍士兵上萬人,并約定好“天黑看到點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在傍晚十分來到那棵被削掉樹皮的大樹下面,他看到樹上有字又看不太清楚,就命人點燃火把照明。字剛讀完,齊軍伏兵萬箭齊發,魏軍大亂損失慘重。
孫臏是戰國時期杰出的軍事家。他是齊國阿(今山東陽谷)人,孫武的后代。孫臏曾經和龐涓一同學習兵法。后來龐涓擔任魏國將軍,他將孫臏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去膝蓋骨),并在他臉上刺字。后來孫臏逃到齊國,受到齊威王的賞識。馬陵之戰中,他乘坐戰車身,用計謀逼迫龐涓自殺,大敗魏軍。他曾著書《孫臏兵法》,但已經失傳。
【中國戰爭故事《馬陵之戰》】相關文章:
古代戰爭故事《馬陵之戰》02-04
古代戰爭故事:韓信破齊之戰12-23
中華古代戰爭故事:淝水之戰05-17
明朝戰爭故事:鄱陽湖之戰06-14
秦蒙恬攻匈奴之戰歷史戰爭故事04-03
峣關之戰的故事04-28
戰爭的故事12-29
中國古代戰爭故事:三監之亂03-05
英國戰爭故事:諾曼征服戰爭12-06
世界戰爭故事《普奧戰爭》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