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成語故事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成語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還記得都學過哪些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成語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注音】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出處】傳說古代某人將銀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上面豎一塊木板;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里王二看見牌子;就把銀子偷走;也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隔壁王二不曾偷。”
【解釋】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分句。
【近義詞】欲蓋彌彰、不打自招
【年代】古代
【例句】他極力說這事與他無關,可臉卻紅紅的,這真是~。
【成語故事】
古時候,有個很窮的人,他的全部家當差不多都裝在他的腰包里,而他的腰包里從來就沒有過銀子。
有一回,他意外地得到三百兩銀子。這可讓他又喜又憂,放在自己家里吧,這個窮家只有四壁,哪兒也不是存放的地方;要是放在人家那里,人家一耍賴,誰會相信他這個窮漢子有三百兩銀子?要是整天帶在身上,別說不方便,萬一被人發現,輕則被偷被搶,重則性命難保。
“我的青天呀,我有錢了,怎么還是不得安生呢!”這個人暗暗叫苦。 就這樣,他從白天考慮到晚上,又從晚上考慮到凌晨,這一夜,他在萬分緊張和焦慮中度過。門外大樹上傳來一聲“呀”的鳥叫,這個人的心差點被嚇得跳出來。他稍稍安定后,終于有了主意。他趁著夜色,扛著鐵鍬,拿著帶告示的木棍,腰間藏著三百兩銀子,來到大路口,一鍬一鍬地挖下去,挖了一個洞穴,然后將腰間藏著的三百兩銀子卸下來,輕輕地放進去,用土填埋壓實,最后把帶告示的木棍楔入埋銀子的地方,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第二天早晨,喜歡到處溜達的鄰居王二來到大路口,一見這情景,先是納悶,隨即他就笑了起來。他急忙跑回家,拿來鐵鍬,三下五除二,就挖到了銀子。他把銀子拎回家,心里卻是一陣緊張。他想:我偷挖了人家這么多銀子,人家必定要告官。官府來人查辦,萬一懷疑到我怎么辦?對,為了不讓人家懷疑到我,我可以——
于是,他拿起筆墨,奔向大路口,在木棍的另一側認真寫上:“隔壁王二不曾偷”!然后他又把木棍小心地插回原處,放心地回家了。
【成語出處】
“此地無銀三百兩”來源于一則流傳于民間的故事。一般認為,這句話來自魯迅先生的一則故事。說的是某人將三十兩銀子埋在地里,他唯恐別人知曉,遂于此間豎立一塊木板,上書曰:“此地無銀三十兩。”隔壁王二看破端倪后。當晚就把銀子偷回家。不知他是有意調侃,還是意在解脫自己,竟然也如法炮制,于木板背面留言道:“隔壁王二未曾偷。”
這里令人生疑的地方是:書里記述的銀子是“三十兩”,可民間俗語所言的卻是“三百兩”,量上存在很大差異。作為事物考源來講,似乎有失嚴謹。
其實,“此地無銀三百兩”一語,早在清代的《龍圖耳錄》里就有記載。此書的第四十回:“見了大哥,就說柳兄沒到這里來。”蔣平笑道:“如此一說,那明是告訴大哥,柳兄在這里了。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么?”
據考證,《龍圖耳錄》系無名氏觀賞清嘉道間說書藝人石玉昆說唱《龍圖公案》時所記之腳本,故云“耳錄”。由此可見,此書與魯迅先生的《偽自由書》相比,自然要早得多。換言之,《偽自由書》中所講的故事,并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最早出處。
【成語寓意】
一個人聰明是好事,可是,如果自作聰明就成了愚蠢了。張三和王二都是自作聰明的人,結果他們成了人們的笑柄。有些人之所以會不打自招,是因為其做賊心虛,做一些不愿被別人知道的事情,可能是自己一些私密的事情,也可能是一些不見得光的事。但是,只要為人光明磊落,正直做人,沒有害人害己,就不要害怕所做的一切會被別人知道。很多時候,越是要隱藏更多的事情就越會引人注意。人總是有太多不為人知的私欲與秘密,但是發生了的事情,是怎么也隱藏不了的。
造句:
1、他極力說這事與他無關,可臉卻紅紅的,這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2、他們做賊心虛,所以總是發表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聲明。
3、明明是他惹的事,還找機會硬說不是他,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4、他越是掩飾,越是辯解,就越給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此地無銀三百兩06-29
此地無銀三百兩成語故事07-22
此地無銀三百兩08-10
經典的成語故事06-04
成語故事09-10
經典成語故事11-04
成語故事11-19
釜底抽薪成語故事06-07
耳提面命的成語故事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