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蒲松齡科舉中秀才的故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蒲松齡科舉中秀才的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順治十五年,十九歲的蒲松齡,一連闖過了縣府道三道考試關口,從最后一道考場上出來,他寬寬地松了口氣,陡然覺得天高地闊起來。這次考試,蒲松齡一改如臨陷阱的惶恐感,當考場炮響門閉,當考題考卷一到手,他便從容提筆一揮而就,洋洋灑灑做完了試題,在《蚤起》和《一勺之多》入泮之作里,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他的才學和靈感。
“松齡兄!”他還愣在原處,專心致志地回味自己的文章,正覺得還有許多未盡之處時,張歷友、李希梅兩位同窗好友也相繼從考場出來。他們急急發問:“這次答題如何?”
蒲松齡微微一笑,反問到:“你們呢?”李希梅答到:“尚可,尚可,并沒覺得身心吃力。”
“是啊!”蒲松齡說,“奮之書屋,看來卻有好報。這次考試,抓耳撓腮、左顧右盼的事,是不曾有過的。”
考生們陸陸續續走出來,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嘴里還在咕嚕著什么,有的則一臉沮喪。
他們三人回到下榻處,讓店掌柜的打酒置菜,坐飲暢談。他們每人都背誦了自己的考場文章,蒲松齡剛一誦完,張歷友、李希梅擊掌叫好:“到底是松齡兄才思敏捷!”
三人意氣風發,興致越來越高,仿佛那頂儒冠當真已經戴在了頭上,不知不覺談到了三更天方歇息下來。
張、李二人漸漸入睡,蒲松齡卻輾轉反側難以成眠。窗外,月淡星稀,深巷里時時傳來梆梆的更鼓聲。這時他似睡非睡,朦朦朧朧,見走進一個形體瘦癯的老僧,口里一邊唱著,一邊扯著蒲松齡朝外走去。不一會,他們來到一片荒郊野外,只見綠火點點,涼風瑟瑟,黑暗中人影綽綽,一個個像冤魂厲鬼一樣,在那里哭號不止。這些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的怪物,或猙獰,或悲哀,或絕望,都呼呼隆隆地圍將上來。一位滿頭銀發的老者,伸出一雙枯藤般的老手,抓住蒲松齡死死不放,一看,正是去年投井而死的鄉鄰董鶴年!蒲松齡嚇出一身冷汗,掙扎著喊道:“放開我!”張、李二人被喊醒,連忙把蒲松齡搖醒。
蒲松齡坐起來,愣了半天,才說了剛才的夢。李希梅說:“這董鶴年也太可憐太可笑了,已經是才枯氣盡,卻年年要上考場,熬油似的。最后家產無存,功名成為泡影,竟瘋瘋傻傻地投井自盡。”蒲松齡說:“董鶴年并非等閑之輩,我偶然見過他的一些文章,實是飽學之士,怎奈命運多舛,苦了他。”張歷友沉吟道:“此言差矣!他既不是才枯氣盡,也不是時運不濟。我與他沾親帶故,曾在一塊談古論今,他過于超脫,所作所為皆不合時宜,所以才屢試不中。其實,董先生晚年也明白了這個道理——仕途于他是一條絕路,但是晚了,家道敗落,幾乎到了乞討度日的地步。他臨死的前幾日,把藏書和所寫文章詩詞,一頁一頁投入灶火,老淚縱橫,仰天長嘆。那紙灰像飛旋的黑蛾,起起落落,分明是他自我祭奠。”
蒲松齡聽到這里,趿著鞋,在房間里走來走去,搖頭嘆道:“迂腐,迂腐啊!可惜可惜!”李希梅似乎被蒲松齡的情緒感染,發問道:“倘若我輩亦遭此不幸,我們應如何?”
張歷友接道:“正是飛黃騰達之時,怎么說這種傻話!退一萬步講,就是當真如此,我們也不會走這條自輕自賤的路啊!”蒲松齡自言自語地說:“自輕自賤固不可取,那么怎么才算得自重呢?”
這時窗外已經放亮,幾個趕早路的鄉客已經起來,三人也打點行裝,起程回鄉。夜間那場驚夢和議論也早被那明麗的霞光趕得無影無蹤了。
學使施閏章主管這次考試的閱卷,這幾日他早起晚睡,為閱卷事弄得很疲倦。卷子都是平庸之作,掃人興趣,一點提不起神來。這天晚上,他哈欠連連,準備就寢,又覺得發榜之日近在眼前,趕早不趕晚,于是又拿出一份,卷首寫著:淄川,蒲松齡。《蚤起》開篇頭幾句,就使得他睡意全無。待急急匆匆瀏覽一遍,他不禁以拳擊掌,連連說:“好文章!”
施閏章歷年來有個習慣:凡考卷,他必親閱。
而像這樣的文章,他多年來還是頭一次碰上。
他興奮地想:小小淄川,竟是藏龍臥虎之地,淄川縣令費祉是我學生,我定向他舉薦。他又仔仔細細地將文章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站起來,從案頭走到前廳里,一邊默誦開篇的第一段:“常觀富貴之中皆勞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為富貴也,至于身不富貴,則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貴之門,而猶恐其相見之晚……”“這文章了得,不是奇才,哪有此妙句!”他心里興奮不已,自言自語道。
施愚山立即提筆,在試卷后寫到:“首藝空中聞異香,百年如有神,將一時富貴丑態,畢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維風移俗。次,觀書如月,有掉臂游行之樂。”他把毛筆一擱,一字一頓地說:“今次發榜,榜首非他莫屬!”
蒲松齡在縣、府、道三試中均名列榜首,成了秀才。
往日滯板寂寞的蒲家莊被這喜訊攪動了,歡樂與悲哀之于人間,莫過于功名成就。親朋好友奔走相告,街里鄉鄰也競相傳頌。那些整日荷鋤勞作于田間的鄉農,就覺得連自己也身價倍增,臉上增輝。
八十三歲的張老伯,念過四書五經,德高望重,是鄉里凡事作主的角色。他坐在村頭大槐樹下,磕巴著煙袋鍋,又嚴肅又神秘地對聚在周圍的人們說:“你們知道不,我早就看出來了,咱們蒲家莊,必定要出大人物的。你看村后那片柳林,枝繁葉茂,濃蔭如蓋;你再看看那泉眼,水是越來越清旺了。老一輩的人都說,這泉眼是一位文曲星下凡時,他手里的筆不小心,一下子戳出來的,從此這泉水就汩汩不絕了。你說,咱們這莊里能不出大人物嗎?我瞅著松齡這小子從小就不是等閑之輩,他那雙眼才叫有神呢,透著一股逼人的英氣。我也不是在這里下斷語,張歷友、李希梅、蒲松齡這三位秀才,松齡最大器!”
隔日,縣令費祉帶著賀禮,乘小轎駕臨蒲家莊。不消一刻鐘,東西街上擠滿了人,金鼓嗩吶大擂大吹,鞭炮聲響成一片。蒲搶步迎接父母官,剛要跪拜,費祉忙上前攙住說:“恭喜恭喜了,這次松齡考個第一,連督學大宗師施愚山先生都稱贊不已,足見松齡年小志高,才氣過人,今后前程必定無量!”
蒲松齡施過禮,忙說:“謝大人青睞。學海浩瀚,我不過剛剛濕腳,怎敢受此殊榮。”
蒲氏家內早有廚子侍侯,前院后廳,筵席齊開。族中長輩,蒲親友,四鄰友好,鄉里顯貴,紛紛道賀,飛杯走盞。
蒲松齡少年得意,心中那股凌云志氣,那得意勁兒,不時地冒出心扉,化作紅光竄向眉宇臉頰。蒲松齡一邊應酬著,一邊心想,將來我金殿對策,魁奪榜首,還不知熱鬧到何種景象呢!其實,蒲松齡全然不覺,八股文取士,分明是窒息知識分子活躍思維的囚籠,只為統治者培養木偶式的奴隸。所以,考生作八股文,只可以循規蹈矩做官樣文章,一旦標新立異,便等于自絕仕途。
蒲松齡的《蚤起》文,哪里有官樣文章,分明是一篇諷刺時世的短篇小說!施愚山是當代文豪,雖然為官,思維方式卻是求異性的,本就厭讀制藝文,所以一讀《蚤起》,便有“異香”感覺。蒲松齡知遇施愚山,其實,主考官們如施愚山者能有幾人?宦海茫茫,縱然有施愚山者,蒲松齡焉能趕巧逢上?何況,蒲松齡一直不間斷《聊齋志異》的創作,不斷地深化著求異性思維,而看慣了以求同性思維方式謀篇的八股文的考官們,自然難將蒲松齡的文章看入眼了,又何況,主考官們本就是一堆“冬烘”先生!正因為如此,待經歷幾番科舉失意后,惶惑的蒲松齡于南游途中,才寫下了那似“有才未能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般的詩句:新聞總入《夷堅志》,斗酒難消磊塊愁。
相關閱讀:
蒲松齡科舉考試的趣事
在中國古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蒲松齡那樣,熱衷科舉卻又不滿科舉,深受其害卻又堅忍不拔,才華橫溢卻又名落孫山,科場失敗卻在文學上大獲成功……
蒲松齡的人生確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在文學上成績巨大,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他的《聊齋志異》被稱作“中國最偉大的短篇小說集”;另一方面,他在科舉道路上卻屢戰屢敗,落魄一生。他除19歲那年考中秀才外,其后數十年間又參加了十幾次相當于高考的“鄉試”,皆名落孫山,無緣仕途。他悲憤交加,痛定思痛,在晚年又寫成長詩《歷下吟》,將考試中的辛酸屈辱、錄取中的種種弊端以及考官的驕橫貪腐等,一古腦兒暴露出來,讀了讓人感動,也發人深思……
《歷下吟》寫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那年蒲松齡已69歲。詩中,他首先揭露了監考官的兇殘和考生遭受的:
試期聽唱名,攢弁類堵墻。黑鞭鞭人背,跋扈何飛揚。輕者絕冠纓,重者身夷傷;退后遲嗷應,逐出如群羊。貴倨喜嫚罵,俚媟甚俳倡;視士如草芥,而不齒人行……
考生們辛辛苦苦地來到省城濟南應考,一開始就遭到監考官的打罵:考前點名時,那些監考官像堵墻一樣站在考場門前。他們飛揚跋扈,兇殘異常,稍不如意就鞭打考生。考生輕者被打斷帽帶,重者被打傷。如果點名時答應遲了,就會像豬羊般被趕出場外。這些傲慢的家伙特別喜歡罵人,罵出的污言穢語不堪入耳。他們視讀書人如草芥,根本不把他們當人看待。
不僅如此,“上頭”規定的考試時間也異常苛刻:“內翰出司文,趾高氣如云。夕發期朝至,愆期褫服巾。”那頗有來頭的學正(教育局長)趾高氣揚,武斷專橫,晚上剛發出通知,就要求考生第二天早晨趕到考場,遲到者就被取消考試資格。這多么不近人情!
考生考完后,仍不準回家,要留在濟南等待發榜。在這段時間內,蒲松齡跟許多考生一樣,生活發生了困難:
羈留幾兩月,拆名尚未確。看囊無一錢,蕭然剩空橐。盎粟儲正供,竭貲悉糶卻。缶中蛇不存,皮骨盡剝削。
羈留在濟南快兩個月了,仍然沒有發榜。這時大家帶的錢都花光了,只好賣掉口糧維持生計,一個個都成了窮光蛋。即使如此,也不準擅自離開,否則就要遭到嚴厲懲處。蒲松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東海有名士,旋歸失發落。遠牒追逮至,與立三章約。五日一隨場,命題試兩作。日久資斧絕,歷下猶漂泊。踵決衣帶斷,乞食在郊郭。友朋哀王孫,減餐進杯勺。自言千里人,寄信道遼闊。丐活何可長?恐將葬溝壑!
家住東海邊的一個考生,沒等到發榜就擅自回了家鄉,“上頭”知道后,立即發信追了回來,并向他約法三章:要每隔五天隨場參加一次考試,每次考試必須作兩個題目。這樣時間長了,他的盤纏用盡,只能流落濟南街頭,以乞討為生。有時朋友可憐他,給他一點吃的。但他離家千里,有家難歸,靠乞討生活又怎能長久?恐怕不久就會葬身荒野……
考生的境況如此,錄取情況又如何呢?蒲松齡進一步寫道:
……獨自至般陽,妄聽怒嘲啁。云此有關節,案名一筆勾。佳文受特知,反顏視若仇。黜卷久束閣,憑取任所抽。顛倒青白眼,事奇真殊尤。賢守為寬譬,拗怒無夷瘳。良士亦何辜?陷此壑谷幽!芹微亦名器,擲握如投骰!翻覆隨喜怒,吸呼為棄收。古來僅一見,聞者心駭憂……
這次“高考”,蒲松齡又名落孫山。他心灰意冷地回到家鄉淄川,聽到鄉親們議論紛紛:有人打通了門子,考官便營私舞弊,把原定錄取的人一筆勾銷,把原來賞識的文章視若寇仇,再從已被廢棄的試卷中抽出“照顧者”的卷子,作為錄取對象。他們如此顛倒黑白,委實世所罕見。當知縣前來勸慰蒲松齡時,他仍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他實在想不通,一個賢良的讀書人有何罪,受此沉重打擊?這些考官把錄取看得像擲骰子般輕率隨便。他們由?自己的好惡,反復無常,隨意決定考生的命運,真是駭人聽聞,自古少有!
那時,對于多數考生來說,考試就意味?災難,“落榜”的打擊讓他們痛不欲生:“萬人被黜落,道路涕紛紛。旋里無顏色,志士死不存。”成千上萬的考生名落孫山,他們悲觀失望,哭聲載道,感到無臉回家見親人,有些人甚至想以死了之……這是何等的悲慘!
寫了這些,蒲松齡意猶未盡。他把考不上的直接原因歸之為考官太貪太黑,他對他們恨之入骨:
收錄仍棄捐,悲憫怨落拓。乃復被拘留,旅食待敲撲。不得趙孟貴,徒苦趙孟惡。
趙孟設身處,無乃太酷虐!怨毒至終身,安能遽忘卻?自謂矢清公,道路為一噱。
本來可被錄取的卻終遭黜棄,這已讓人悲觀失望,可是還需羈留異鄉,遭受考官的打罵;來應考不但沒被考官提拔,反受到他們的。如果這些考官能設身處地地為考生想一想,就應感到自己太殘酷暴虐了。這些人讓人恨一輩子,哪能很快忘卻呢?他們自謂正直清白,實則又貪又黑,只能被人們唾棄!
當然,蒲松齡“高考”不中,也有主觀原因,他有時太過自信。如他48歲那年參加鄉試時,一拿到考題他就感到太容易,于是思如泉涌,筆如有神,洋洋灑灑,一揮而就。但寫完回頭一看,忽然發現“越幅”了。所謂“越幅”就是違反了書寫規則。因為科舉考試對文字形式要求非常嚴格,一頁只能寫12行,一行只能寫25個字,而且要寫完第一頁再寫第二頁。蒲松齡寫得快,第一頁寫完,飛快一翻,就連?把第二頁也翻了過去,直接寫到了第三頁上,這就犯了“越幅”之規,不僅要取消錄取資格,還得張榜公布。他在《大圣樂.闈中越幅被黜,蒙畢八兄關情慰藉,感而有作》一詞中寫道:“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痛癢全無。”將其在考場發現自己“越幅”后的震驚狀態及頹喪心情表露無遺。就這樣,他斷送了一次考取的機會。還有一次,他考試時狀態很好,卻突然拉起了肚子,又一次失去了“飛升”的機會……
蒲松齡科場失敗,文學上成功,這之間并非沒有聯系。正因他在仕途上碰得頭破血流,才轉而發奮圖強,潛心創作,寫出了《聊齋志異》這樣的不朽巨著。可以想象,假如他在科場上春風得意,飛黃騰達,又焉能在文學上取得如此的輝煌?
【蒲松齡科舉中秀才的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寓言故事:秀才的忌諱05-23
簡短寓言故事:秀才的忌諱07-15
尺二秀才成語故事01-07
假秀才招打寓言故事08-29
秀才的“大志”寓言故事10個05-14
童話故事中的好句110句02-23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的研究報告06-22
亞麻的故事睡前故事05-11
聶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1-17
愛國故事:華羅庚的故事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