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安徒生童話故事《創造》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童話吧,童話具有豐富的意義和情感色彩,內容更為豐富,也更為深刻。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童話故事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創造》《創造》,歡迎閱讀與收藏。
《創造》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他研究怎樣做一個詩人。他想在復活節就成為一個詩人,而且要討一個太太,靠寫詩來生活。他知道,寫詩不過是一種創造,而他卻不會創造。他出生得太遲;在他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以前,一切東西已經被人創造出來了,一切東西已經被作成了詩,寫出來了。
“一千年以前出生的人啊,你們真是幸福!”他說。“他們容易成為不朽的人!即使在幾百年以前出生的人,也是幸福的,因為那時他們還可以有些東西寫成詩。現在全世界的詩都寫完了,我還有什么詩可寫呢?”
他研究這個問題,結果他病起來了。可憐的人!沒有什么醫生可以治他的病!也許巫婆能夠治吧!她住在草場入口旁邊的一個小屋子里。她專為那些騎馬和坐車的人開草場的門。她能開的東西還不只門呢。她比醫生還要聰明,因為醫生只會趕自己的車子和交付他的所得稅。
“我非去拜訪她一下不可!”這位年輕人說。
她所住的房子是既小巧,又干凈,可是樣子很可怕。這兒既沒有樹,也沒有花;門口只有一窩蜜蜂,很有用!還有一小塊種馬鈴薯的地,也很有用!還有一條 溝,旁邊有一個野李樹叢——已經開過了花,現在正在結果,而這些果子在沒有下霜以前,只要你嘗一下,就可以把你的嘴酸得張不開。
“我在這兒所看到的,正是我們這個毫無詩意的時代的一幅圖畫!”年輕人想。這個在巫婆門口所起的感想可以說是像一粒金子。
“把它寫下來吧!”她說。“面包屑也是面包呀!我知道你為什么要到這兒來。你的文思干涸,而你卻想在復活節成為一個詩人!”
“一切東西早已被人寫完了!”他說,“我們這個時代并不是古代呀!”
“不對!”巫婆說,“古時巫婆總是被人燒死,而詩人總是餓著肚皮,衣袖總是磨穿了洞。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時代,它是最好的時代!不過你看事情總是不對 頭。你的聽覺不銳敏,你在晚上也不念《主禱文》。這里有各色*各樣的東西可以寫成詩,講成故事,如果你會講的話,你可以從大地的植物和收獲中汲取題材,你可 以從死水和活水中汲取題材,不過你必須了解怎樣攝取陽光。現在請你把我的眼鏡戴上、把我的聽筒安上吧,同時還請你對上帝祈禱,不要老想著你自己吧!”
最后的這件事情最困難,一個巫婆不應該作這樣的要求。
他拿著眼鏡和聽筒;他被領到一塊種滿了馬鈴薯的地里去。她給他一個大馬鈴薯捏著。它里面發出聲音來,它唱出一支歌來:有趣的馬鈴薯之歌——一個分做十段的日常故事;十行就夠了。
馬鈴薯到底唱的什么呢?
它歌唱它自己和它的家族:馬鈴薯是怎樣到歐洲來的,在它還沒有被人承認比一塊金子還貴重以前,它們遭遇到了一些什么不幸。
“朝廷命令各城的市政府把我們分配出去。我們有極大的重要性*,這在通令上都說明了,不過老百姓還是不相信;他們甚至還不懂怎樣來栽種我們。有人挖了一 個洞,把整斗的馬鈴薯都倒進里面去;有人在這兒埋一個,在那兒埋一個,等待每一個長出一棵樹,然后再從上面搖下馬鈴薯來。人們以為馬鈴薯會生長,開花,結 出水汪汪的果子;但是它卻萎謝了。誰也沒有想到它的根底下長出的東西——人類的幸福:馬鈴薯。是的,我們經驗過生活,受過苦——這當然是指我們的祖先。它 們跟我們都是一樣!多么了不起的歷史啊!”
“好,夠了!”巫婆說。“請看看這個野李樹叢吧!”
野李樹說:“在馬鈴薯的故鄉,從它們生長的地方更向北一點,我們也有很近的親族。北歐人從挪威到那兒去。他們乘船在霧和風暴中向西開,開向一個不知名 的國度里去。在那兒的冰雪下面,他們發現了植物和蔬菜,結著像葡萄一樣藍的漿果的灌木叢——野李子。像我們一樣,這些果子也是經過霜打以后才成熟的。這個 國度叫做‘酒之國’‘綠國’①‘野梅國’!”
①指格陵蘭。這個島在丹麥文里叫“綠國”(Gronland)。
“這倒是一個很離奇的故事!”年輕人說。
“對。跟我一道來吧!”巫婆說,同時把他領到蜜蜂窩那兒去。他朝里面看。多么活躍的生活啊!蜂窩所有的走廊上都有蜜蜂;它們拍著翅膀,好使這個大工廠 里有新鮮空氣流動:這是它們的任務。現在有許多蜜蜂從外面進來;它們生來腿上就有一個籃子。它們運回花粉。這些花粉被篩好和整理一番后,就被做成蜂蜜和 蠟。它們飛出飛進。那位蜂后也想飛,但是大家必須跟著她一道。這種時候還沒有到來,但是她仍然想要飛,因此大家就把這位女皇的翅膀咬斷了;她也只好呆下 來。
“現在請你到溝沿上來吧!”巫婆說。“請來看看這條公路上的人!”
“多大的一堆人啊!”年輕人說。“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故事在鬧哄哄地響著!我真有些頭昏!我要回去了!”
“不成,向前走吧,”女人說,“徑直走到人群中去,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耳朵去聽,用你的心去想吧!這樣你才可以創造出東西來!不過在你沒有去以前,請把我的眼鏡和聽筒還給我吧!”于是她就把這兩件東西要回去了。
“現在我最普通的東西也聽不見了!”年輕人說,“現在我什么也聽不見了!”
“唔,那么在復活節以前你就不能成為一個詩人了。”巫婆說。
“那么在什么時候呢?”他問。
“既不在復活節,也不在圣靈降臨周!你學不會創造任何東西的。”
“那么我將做什么呢?我將怎樣靠詩來吃飯呢?”
“這個你在四旬節以前就可以做到了!你可以一棒子把詩人打垮!打擊他們的作品跟打擊他們的身體是一樣的。但是你自己不要害怕,勇敢地去打擊吧,這樣你才可以得到湯團吃,養活你的老婆和你自己!”
“一個人能創造的東西真多!”年輕人說。于是他就去打擊每個別的詩人,因為他自己不能成為一個詩人。
這個故事我們是從那個巫婆那里聽來的;她知道一個人能創造出什么東西。
(1869年)
這篇小品首先發表在《青少年河邊雜志》第三卷上,于1869年10月出版,接著在同年12月17日被收進在丹麥出版的《三篇新的童話和故事集》里。這 篇作品是安徒生切身有所感而寫的。他的作品在本國不僅長期沒有得到文藝界的承認——主要是因為他與一些“哥兒們”的作家和詩人無因緣,還經常受到打擊。“ ‘一個人能創造的東西真多!’年輕人說。于是他就去打擊每個別的詩人。因為他自己不能成為一個詩人。”這也是中外古今普遍存在的現象。
《創造》讀后感1
久石讓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作曲家、音樂大師,他為很多部著名的電影做配樂,其中包括了宮崎駿動畫的全部作品、北野武的電影,甚至還包括我們國內、韓國不少電影的配樂。在本書中,他就自己的創作體會,做了詳細的剖析。
不得不說,藝術是相通的,創作的靈感同樣也是相通的。在閱讀中,當我看到能讓自己產生共鳴的某些片段時,甚至激動得全身會起雞皮,雖然久石讓先生寫的是作曲的過程,但是,在我看來,即便是寫作的創作過程,也是同樣可以用到這樣一些道理的。
在開篇中,久石讓先生就談到了自己在創作的道路上經過的摸索、走過的彎路和造成迷惑的原因。其實這是每一位藝術創作者都會遇到的問題——是要遵循自己的內心,去實現自我;還是按照社會的需要,去改變自己?久石讓給出了他的答案——以商業角度出發,去適應社會的需要,但也同樣將自己的理念融入其中,實現了自我。
接著,久石讓先生又解釋了何為“出色的專業人士”,何為“一流”。與印象中的觀點不同。他認為,這兩者,都是一個持續性的動詞,也就是都要長期的保持最佳的專業狀態,始終保持一流的水平,才算是真正的優秀。而要實現這一點,便需要不斷的與時俱進,不斷的努力。
他還認為,必須把創作當做一項工作,不受個人情緒的影響去做。假如只依靠所謂的靈感,是很難有維持表演所需要的適度張力的。
當然,我認為他的想法與日本的整個社會氛圍也是有一定的關系的。日本是一個非常嚴格恪守社會制度、一板一眼的國家,所有人都像一個螺絲釘一般的按在自己的位置上,所以日本的機械非常好用,但是每個人都生活得非常壓抑,無法張揚自己的個性。久石讓在書中也說了,日本的演奏更強調技巧,卻也死板得令外來的作曲者無法接受。
所以,我覺得對于某些天才而言,也許大可不必遵循久石讓先生的那些想法——哪怕一生只有一次天才的作品,哪怕只堅持自我,都是可以的。
但是,前提必須是天才。而對于平凡如你我,卻又有志于從事創作事業的人來說,這一本書是非常好的心得手冊。在這段時間細細的品讀中,我感覺自己又有了新的提升。
《創造》讀后感2
我是一個十分喜歡讀書的小姑娘。從小時侯的圖畫書到一、二年級的故事書,再到現在看的國內、外名著。書伴我成長。在我看來,書對我而言很重要,因為我從書里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開心的時候喜歡讀書,不開心的時候也喜歡讀書。因為只有在讀書的時候,我才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全部拋掉,靜靜地沉浸在飄滿墨香的書海里,忘我地閱讀著。
在這個暑假里,我又讀了不少書。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巴爾特·凱森寫的教育小說--《人生,要自己創造》。這本書寫的是兩個不同的孩子的人生道路。同樣的身世,同樣的坎坷,但是最后,一個成為了著名作家,一個卻成為依靠乞討為生的乞丐。
仲馬·夏霖和依德·路啟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們的父親都是大企業的領導。雖然仲馬和依德從小一起長大,但是他們的性格完全不一樣。仲馬不愿意過這種錦衣玉食的生活,從小就嚴格地磨練自己,過著平凡的生活。而依德卻從小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從而變的十分散漫。在他們的求職路上,仲馬沒有用父親的盛名作自己的敲門磚,而是用自己的真材實學來創造人生的輝煌,不久他被錄用了。依德卻認為有捷徑可走,在應聘時,他便報出父親的名字,那些單位就錄用了他,但是過了幾天,他們發現依德是一個十分懶惰的人,便辭退了他。此后,依德便游手好閑、不務正業、胡作非為、仗勢欺人。依德的爸爸因為工作太忙,等發現的時候,依德已經無可救藥了,他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一大筆財產便落到依德手里,從此變本加厲,更加囂張。不久,他父親一生的心血就被依德毀了。此后,他便只得靠乞討維持生活。
《人生,要自己創造》這本書使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正如仲馬所說的:“坐在別人肩頭摘地蘋果不會甜的。”我們生在一個不清貧的家里,其實是對我們的一種特殊的考驗。如果我們經得住這個考驗,將會前途無量;如果我們經不住考驗,將會一次跌到“谷底”。我們應該以仲馬·夏霖的精神為楷模,以自己真實的高度來創造無限美好的未來!
《創造》讀后感3
從古至今,辛勤的勞動者統治著一切。石器時代,人們把石頭削尖用于獵殺動物;幾百年前,我國人民學會了制作陶器或手工,有了畜牧業和農業。對生活進行了改善;現在的我們卻已經有了高科技來效勞。
就比如屠呦呦,她主要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于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他被國家任命為“523”項目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加上研究新藥是世界級的難題,設備簡陋,信息量太大的條件下,對幾千種中藥進行篩選,實屬大海撈針。她決定從古書中尋找,于是,她從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的一句話找到了啟發。“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之,盡服之。”于是他立刻用低沸點進行實驗,抗瘧性為100%。經過190次失敗后的成功,多么來之不易!后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
還有我們親切的毛主席,他那天去后山坡種菜。那是塊荒地,他自己一人用了幾個下午,親手挖了兩畝多地,別人幫忙,主席不讓。還澆了水,施了肥,種了各種蔬菜,一塊荒地一下變得綠油油的。
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當我自己去體味勞動時,覺得勞動雖然是苦的,是累的,但當你用勞動做好一件事受到了別人的贊賞時,你就能體會到勞動的樂趣。
生活中的環衛工人、清潔工、消防員……如果我們沒有了他們,生活將會變得一團糟。所以讓我們也一起勞動,感受勞動的樂趣,創造美好的生活!
《創造》讀后感4
勞動,讓人的生命更加富有意義,使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恩格斯說過:勞動創造了人類。當我讀完《美好生活勞動創造》這本書后,我徹底明白了勞動的意義。
早在遠古時期,智人學會了用火驅趕猛獸后,制作了石矛、石斧和弓箭捕獵生物,人類進入了石器時代。有了族群意識后,他們開始種植農作物,馴服野生動物,學會了建房子和制作生活用品總而言之,人類文明的起源離不開勞動與創造,而人類文明終將成為夜空中最耀眼的那顆星。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滄桑巨變里,中國勞動者一直為了民族的繁榮和昌盛奮斗,匠心精神更是在每位勞動者心中永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中國進入糧食危機時,與他的團隊連續奮戰,任勞任怨,努力研究雜交水稻,攻克了諸多技術難關,成功解決了人類吃不飽飯這一世界性難題。
勞動可以使人得到情感的升華,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洗禮。在家中,閑瑕時我會幫媽媽干勞動。雖然拖地很累,我也沒有因害怕而不去做,反而更加賣力。每次我都會很認真地拖每一塊地板,無論是客廳、餐廳、臥室還是桌椅底下的地板,只要發現臟了,我都會拿來拖把,用心去做這一件小事。家里的地板經常被我拖得一塵不染、光可鑒人。我雖然不像鐵人王進喜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樣有名,但我也熱愛勞動,想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建筑工人建設城市、環衛工人維護環境,讓我們生活的地方保持干凈、整潔。而我的勞動就是努力學習,向著自己心中的目標進發,不斷努力實現自己渴望的美好生活。
在勞動中,我們能樹立自己的目標,讓人生不再迷茫,在失敗中找到成功的秘訣,在拼搏中不斷成長勞動其實就是在成功中收獲喜悅,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一個幸福圓滿的人生。
【安徒生童話故事《創造》】相關文章:
安徒生童話故事05-15
安徒生童話故事【經典】06-23
安徒生童話故事全集11-21
安徒生童話故事范文05-08
【實用】安徒生童話故事06-20
安徒生童話故事《雛菊》02-04
安徒生童話故事《鳳凰》10-24
安徒生童話故事《鐘聲》11-17
紅鞋的安徒生童話故事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