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逍遙游仙莊子
他們所做的事或開時代之先河,或為歷史之轉折點,或決定歷史之走向,或成就、意義非凡,或改變民族之命運,等等。他們的人生也閃耀著歷史之美,等待后人采擷、品讀與體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名人故事:逍遙游仙莊子,供大家欣賞。
莊子即莊周,字子休,戰國時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曾任蒙漆園史。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著有《莊子》一書,是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莊子住在貧民區,生活窮苦,靠打草鞋過活。有一次他向監河侯借粟,監河侯沒有滿足他的要求。還有一次,他穿著有補丁的布衣和破鞋去訪問魏王,魏王問他何以如此潦倒,莊子說,我是窮,不是潦倒,是所謂生不逢時。他把自己比作落在荊棘叢里的猿猴,“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說自己“今處昏上亂相之間”,沒有辦法。據歷史記載,莊子曾在家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在職不久就歸隱了。楚威王聽說莊子有才干,就派了使臣,帶了千金重禮,聘他為相。但是他卻對楚國使臣說:“千金是很重的財禮,卿相是尊貴的職位。你難道沒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嗎?人們養它幾年,然后給它披上繡花的衣服,送進太廟,殺了祭祀。到這時,它即使想做一頭自由 自在的小豬,難道還能做到嗎?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我寧可在污穢的小河中自得其樂,也不愿受國君的管束。我要終身不做官,以實現我的志向。”表示寧為“孤豚”,不作“犧牛”,甘愿逍遙物外。他對一切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相傳他的妻子死了,他并不悲傷,反而坐在尸體旁邊,敲著瓦盆,唱了起來,表示曠達。
根據民間傳說,莊子曾從師長桑公子學習仙道。在老師授給他仙道的要旨后,莊子就隱居在了抱犢山中,修煉著書,后來果然白日升天了。在仙界,他位為太極闈編郎。唐玄宗天寶元年二月,封他為南華真人。所著的《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又封他微妙元通真君。
莊子思想的另一個特點,是把世界上的事物都看作是相對的。在他看來,生死、壽天、是非、禍福等,是一樣的,沒有區別的。他抹殺了一切對立事物的界限,完全陷入了相對主義。他對現實非常不滿,反對一切文化知識的進步,甚至希望回復到和禽獸 同群共居的人類遠古社會。他的思想反映了當時一些沒落奴隸主貴族的絕望厭世情緒。
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及楊朱學說,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從老子“道法自然”出發,他認為“道”是無限的,超越時空的,不可感知的。它生出天地、帝王、神鬼以至一切事物,而又自本自根,不可捉摸。從“道未始有封”一點上,他看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一切現象與本質之間,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而學“道”的最后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并稱“老莊”。
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等。其作品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被詔封為南華真人,其書《莊子》被奉為《南華真經》。
一、莊子的毒舌
人各有志。有人喜歡“寶馬雕車香滿路”,有人偏愛“野蔬充膳甘長藿”,這本是無可厚非的。
我的朋友兼老鄉宋國人莊子就是后一種人。他很有個性,不跟官府打交道,不跟混跡于上層社會的學者交朋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活得逍遙灑脫。而我,走了一條跟他不一樣的路:當官。在我們那個年代,士子們大都削尖了腦袋往仕途上混。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說過這么一句話——學而優則仕,被大多數士子奉為經典。列國為了能在兼并戰爭中取勝,紛紛延攬人才,士子們的就業前景非常廣闊!
我的最高官職做到了魏國相位,相當于魏國的總理。我活躍在政壇上,提倡合縱,以抗暴秦,為七國之間的均衡而奔走呼號,希望能夠仕途上做出一番事業。按照莊子的交友原則,我是根本入不了他的眼的。因為我就是混仕途的那類學者。但是,他卻把我當作朋友,而且跟我特別說得上話。
按說,清高的莊子能把我當朋友,我應該榮幸之至。可是,他常常挖苦我,讓我很尷尬。最讓我氣憤的一次,是我坐上魏國相位時,莊子找上門來嘲諷我。
他給我講了個寓言故事:“南方有一只鳳鳥,吃的是竹實,飲的是清泉,宿的是梧桐古樹。鳳鳥從南方飛往北方時,看到一只老鷹正在抓一只死老鼠吃。老鷹看到鳳鳥飛來,嚇得趕緊把死老鼠藏在身下,生怕被鳳鳥搶了去。”
這是我和莊子的首次會面,可以說是別開生面。莊子損人不帶臟字,卻句句扎心。在他看來,我坐上魏國相位,就跟老鷹吃了死老鼠沒啥區別。
關于莊子赴梁,坊間傳聞他是來和我搶相位的。其實這樣的小道消息我是懷疑的,因為他本清高,志不在此。在我相梁之前,羋月的父王楚威王就曾請莊子出仕,但是莊子說,他寧愿像龜一樣在爛泥里拖著尾巴活著,也不屑于當官!可見,莊子對政治是感到厭倦的。這一態度貫穿他的一生。
還有一次,魏王送給我一顆大葫蘆的種子,結果我種出來的葫蘆特別大,用它來裝水吧,葫蘆太脆,根本提不起來。把它當瓢使吧,瓢又太大,沒地方放。我告訴莊子,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為它無用,我把它砸了。
莊子說:“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你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卻擔憂它大而無處可容納,可見,你的胸懷過于狹隘了!”我真后悔,為什么要跟他說大葫蘆的事兒。這樣的事太多了,盡管如此,我還是忍不住想跟他交往,每次被他挖苦完,內心竟酸爽到不行,也許正如有人所說,“痛苦的累積叫人生”吧!
二、莊子的境界
莊子生活非常清苦,有時甚至到了斷炊的地步。盡管窘困若此,但他的精神世界卻非常豐富。在同時期的士人當中,不說一枝獨秀吧,也稱得上清奇。
雖然,在無數次抬杠中,幾乎每次受傷的都是我,但從學識上來說,我和莊子不相上下。如果允許我穿越的話,后世文獻《世說新語》中所云“其書五車”,說的就是我。我喜歡運用所掌握的自然知識、社會經驗等與天下辯者辯論。
魚兒真是歡樂。我一聽就懟:“你又不是魚,咋知道魚很歡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我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好,那咱回到剛才的問題上,你問我‘你怎么知道魚快樂呢’,這就說明,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如果僅僅從形式邏輯來看,我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略勝一籌。人是人,魚是魚,人和魚物種不同,相互之間是不可能溝通的。所以,莊子判斷魚兒快樂是毫無根據的。
而莊子是根據他自己的感受來判斷魚的感受的。他覺得環境美好,心情愉悅,所以魚兒也像他一樣心情愉悅。他想表達的是“與天地萬物為友”的情感,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物我相合之境界。
文史君說
惠施與莊子的交往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話。然其境界高下顯而易見。二子的多次辯論中,惠施用的是聰明,是邏輯,而莊子靠的是智慧,是美學。莊子說惠子與人辯論只是逞口舌之快,“勝人之口”,卻不能“服人之心”。這也就是為什么莊子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而惠施卻沒有。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逍遙游仙莊子】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11-07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06-20
中國古代名人勵志故事25篇09-25
莊子經典寓言故事06-10
莊子寓言故事06-20
管莊子刺虎的故事02-02
陶弘景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07-08
名人的故事05-24
名人的故事11-29
名人的故事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