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養蠶起源于什么時候
養蠶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重要技藝,種桑養蠶之法相傳源于黃帝的妻子嫘祖。家蠶的祖先認為是野蠶,形態上和家蠶幾乎沒有差別,而且與家蠶長大后能自然雜交產生后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養蠶起源于什么時候,歡迎閱讀。
起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養蠶、繅絲和織綢的國家,這點已成定論,但是,關于養蠶的起源,卻存在許多一時難以解決的爭論。
流行最廣和影響最大的一種論點是“嫘祖始蠶”。螺祖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公元前2550年)的元妃。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557——581 年)尊螺祖為“先蠶”(即始蠶之神)。《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螺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路史》則稱:“伏羲化蠶,西陵氏始養蠶,故《淮南蠶經》云‘西陵氏勸蠶稼,親蠶始此’。”這種說法在宋元以后開始盛行。直至本世紀五十年代,中外有關文獻在涉及我國養蠶起源問題時,幾乎都以基本贊同的態度加以引述。1926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到割得很平整的半只蠶繭。這件事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興趣。有人把這半只蠶繭與“螺祖始蠶”說互相印證,由此推定仰韶文化時期黃河流域養蠶業的存在。
但是,從50年代起,史學界有不少人對“螺祖始蠶”說提出異議。他們的主要理由是這一說法出現較遲。《史記》中雖然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螺祖為妻,但沒有說起“始蠶”,可見漢初這一說法尚未出現,《通鑒外紀》為北宋末年的著作;《路史》是南宋人撰寫的。《路史》中提到的《淮南(王)經》一般被認為是偽書。雖然北周把螺祖尊為先蠶,但在此以前北齊(550—577 年)也曾把黃帝作為始蠶之神進行祭祀。同時,一些著名考古學家對西陰村的半只蠶繭提出質疑,認為這個發現是靠不住的孤證,大概是后世混人的東西,例如,夏鼐提出:“在華北黃土地帶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文化層中,蠶絲這種質料的東西是不可能保存得那么完好的;而新石器時代又有什么鋒利的刃器可以剪割或切割蠶繭,并且使之有‘極平直’的邊緣呢?”(《我國古代蠶桑絲綢的歷史入見《文物》1972年第2 期)這些異議和質疑雖然擁有很多支持者,但遠沒有得到所有有關研究者的贊同。有人認為,“螺祖始蠶”說雖然出自后人的推想、但作為時代化身而言,早在黃帝時代我國已有養蠶業是基本可信的。頗具權威性的《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陳維稷主編,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就持這種觀點。對于夏鼐的意見,也有人發表反駁文章。例如,日本學者布目順郎認為,在雨量極小的黃土高原,蠶繭完全可以保存四五千年以上;他宣稱自己用薄的石片和骨片(模擬當時人的生產工具)進行試驗,結果切割的蠶繭確實邊緣平直。
另一方面,50年代末以來,長江下游地區一系列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現,使有關養蠶起源的爭論更趨復雜。1958年,浙江吳興錢山漾出土了一批絲織品,經鑒定其絕對年代距今已有四五千年;1963年,江蘇吳江梅堰出上了飾有蠶紋的黑陶;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紡織工具組件和飾有蠶紋和編織紋的牙雕小盅(距今6000多年)。許多學者認為,蠶紋在陶器和牙雕上的出現,表明了當時人類對蠶的認識程度以及蠶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蠶紋和編織紋以及紡織工具的一起出土,說明了蠶絲在紡織中的應用;綜合這一系列發現,則證明了東南地區也是養蠶業的一個發祥地,這里開始養蠶的時代甚至早于傳說中黃帝螺祖所代表的時代。但是,也有人認為,浙江地區的古代文化落后于中原,錢山漾下層可能包括不同時代的遺存,甚至可能經過部分的擾亂。為此,當時參加錢山漾考古發掘的同志對發掘過程進行了認真的回憶,基本上排除了擾亂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回憶時距發掘時間較長,確定某些細節有困難。又有人認為,錢山漾地區出土的絲織物,使用的不一定是家蠶纖維,也可能是柞蠶絲等野生蠶絲。紡織界的有關人員,使用石臘切片和顯微投影等方法,對錢山漾出上絹片重新做了鑒定,證實它們確實屬于人工養育的家蠶絲。但是,他們又承認,由于出土絹片數量大少,碳化程度嚴重,分析工作受到一定局限。此外,對于河姆渡等地出土器物上的紋飾究竟是蠶還是其他昆蟲的形象,目前還存在不同的意見。
歷史:
夏代以前已存在蠶的家養,從桑樹害蟲中選育出家蠶,創造了養蠶技術。商代設有“女蠶”,為典蠶之官。甲骨卜辭中以蠶神與上甲微同祭,對蠶事極為尊崇。當時有杯蠶(臭椿蠶)、棘蠶、栗蠶、蚊蠶四種,家蠶亦稱螺蠶。野蠶和家蠶都是多化性,逐步演變而成二化性和一化性,并以三眠蠶為主。周代有“親蠶”制度,天子和諸侯都有“公桑蠶室”,夏歷二月浴種,三月初一開始養蠶,對浴種、出蟻、蠶眠、化蛹、結繭、化蛾等蠶的生長形態,已有一定認識。對養蠶工具曲(箔)、植(蠶架)、筐(蠶匾)、蓬(蘆席)等都有記載。從西周到春秋時期主要養一化性蠶(春蠶),而禁養夏蠶(原蠶),一年只養一茬,以免桑葉采伐過度而殘桑。周代養蠶方法已較成熟,浴種是清除蠶卵上雜菌,以白篙煮汁,浸泡蠶種,促其發蟻。蠶室內注意排水干燥及溫度調節。戰國時期對蠶的習性認識加深,已認識到蠶無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溫,喜一定濕度,惡雨。三眠蠶齡期為21日。北方地區有一化性、二化性(原蠶)和多化性,可連續孵化至秋末。在大批鮮繭因來不及繅絲而化蛾破壞繭層時,則用曝繭、震蛹兩種殺蛹方法來處理。
秦漢以來對野蠶仍繼續采集利用。魏晉南北朝時選種、制種技術有很大進步,己發明低溢控制家蠶制種孵化時間的方法。永嘉有八輩蠶:螺珍蠶三月績、拓蠶和螺蠶四月初績、愛珍五月績、愛蠶六月末績、寒珍七月末績、四出蠶九月初績、寒蠶十月績。北方常用蠶種有三臥一生蠶(三眠一化性)和四臥再生蠶(四眠二化性)兩類。以體色和斑紋為主,蠶品種分為白頭蠶、領石蠶、楚蠶、里蠶、兒蠶、灰兒蠶等。按飼育和繁殖時間分為秋母蠶、秋中蠶、老秋兒蠶、秋末老懈兒蠶(指南方多化性蠶)等。以繭分為綿兒蠶、同功蠶。在飼育過程中,已注意到桑、火、寒、暑、燥、濕等因素對蠶兒生長的生態影響。蠶具安放時注意蠶座的疏密適當,常在室外上簇,雨天則宜族于屋內,并有平面上簇、懸掛上簇、室外平鋪蓬嵩族等三種形式。不論南方北方,繭處理有日曝法和鹽泡法兩種,而藏繭則多用鹽泡法。唐代養蠶基本沿用前代舊法,但都飼養多化性蠶,以三眠蠶與四眠蠶為主,浴蠶則在谷雨節前后于野外進行,與后世盆浴不同。
宋代蠶事趨于完善,生產過程分為:浴蠶、下蠶、喂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績、上簇、炙箔、下族、擇繭、窖繭等。浴種分多次進行,一在臘月經凍瀝毒,二在谷雨催青前溫水浴之,清明暖種有人體溫和糠火溫兩種。收蟻有鵝毛撣拂和桑葉香引兩種。蟻蠶飼葉用刀切細、小蠶用嫩葉,并注意控溫.大蠶薄飼勤添,并勤去糞除沙。上簇時先將早熟蠶拾巧上山,然后大批熟蠶一起上傘形簇,要適當提高溫度。貯繭多用鹽混法收藏,農家貯繭時間不長,旬日后即出而OA之,保持繭質潤澤。元代對養蠶要求更嚴,并重視多化性蠶飼育,適當控制夏秋蠶數最。元代養蠶總結歸納為十體、三光、八宜、三稀、五廣。“十體”指寒、熱、饑、飽、稀、密、眠、起、緊、慢(指飼葉速度)等條件、“三光”指按蠶的肌色定飼葉多少,“白光向食,青光厚飼(皮皺為饑).黃光以漸住食”;“八宜”指蠶的不同生長期要掌握采光明暗、溫度暖涼、風速大小、飼葉速度等八類條件。“三稀”指下蟻、上箱、人族都要稀疏;“五廣”指對影響蠶生長的聲音、氣味、光線、顏色及不衛生因素等都要禁忌。
明代對蠶種選擇和品種改良都很重視,浴種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鹽鹵水等浴法留取好種,淘汰低劣蠶卵。最早發現了雜交蠶種的優勢并加以利用,以“早雄配晚雌幻出嘉種”。可見明時已能用一、二化性蠶蛾進行雜交而成體強絲多的新蠶種。浙江嘉湖地區在上簇結繭時還總結“出口干”的成功經驗,即用火加溫干燥,使繭質和解舒率得到提高。江南水鄉利用池塘養魚畜牧,與栽桑養蠶的水肥相結合,形成自然循環條件下的相互促進,也是成功的范例。同時還采用隔離淘汰等措施,防止蠶膿病、軟化病、白假病等傳染蔓延,育蠶技術已有較完整的體系。
對于野生柞蠶的利用,宋元以前主要做絲絮、打線及紡粗帛用,宋元后山東登萊地區已推廣人工放養野蠶,產量大增。同時紡絲織綢也告成功,野蠶生產遂遍布魯、遼、陜、豫、貴、皖等省山區,柞蠶有拓、樣、棘、蕭、懈、椿、椒、柳、榆、楓、構、祀蠶等品種。到明代對野蠶放養已有一套較為成熟的技術和經驗,明末山東柞蠶絲綢已聞名中外,從此由歷史上的人工自然采集轉人到人工放養收集的生產格局。南宋時廣西還創造了以醋浸或熏野蠶,然后剖開蠶腹,取其絲“就醋中引之”,一蟲可得絲長6一7尺的先例,有人認為這是現代人造纖維的前奏。
在傳統養蠶技術的基礎上,各地都重視制種,清代時江蘇、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廣東、貴州等地,都有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地方蠶品種,其中浙江余杭、新昌、蕭山等地的優良品種較著名,后來就成為現代蠶種的制造基地。技術上對上族采用高棚簇,隨老隨捉,忌用地簇。將“出口干”又改進為“灼蠶不灼繭”。在三眠開葉時,令食拓葉二三次,以省桑葉,且絲韌有光澤。少葉時可用白米粉摻桑葉上喂蠶,絲光白而韌。采摘秋桑葉曬干,研為細末,留存燥處,在養蠶時遇雨葉濕,可以這種葉末摻人,有灼濕、易飽、省葉之效。這些都是代用飼料添食的好辦法。1898年杭州創辦蠶學館.學習國外育蠶經驗和理論,消除微粒病,用新法選育成青柱、新圓、諸桂、轟青等一批新品種,并用轟青與諸桂雜交,育成中國最早的改良品種青桂,在當時占有很大比重。嗣后各省紛紛興辦蠶校和蠶桑試驗場,盛極一時。廣東蠶種有二化及多化.連平地區每年可養七八造,順德可養六造,以繭色可分金、銀兩種,銀種宜用于夏秋蠶。江南蠶種稱為大造,蠶體與繭型較常種為大。四川和山東采用一化性黃繭品種,在中國也占一定比重。
養蠶技術:
噴桑葉用于添食養蠶
一市斤水加5毫升發酵液,噴10市斤桑葉添食,每天一次。蠶愛吃、糞便不臭,生長快,蠶繭厚,質量好,可增產10%左右。
噴蠶體降溫解暑
夏天氣溫高,蠶容易生病,室溫過高蠶還容易中暑死亡。可在高溫天氣,按一斤清水加5毫升發酵液,噴于蠶體,每天中,下午各噴一次。
噴桑葉保鮮
夏天氣溫高,采回的桑葉堆放久了會發黃變質,秋天氣候干燥,采回的桑葉,留久了會干枯變硬,可按一斤清水加5毫升發酵液,用來將桑葉噴濕,然后將桑葉裝入編織袋或堆在地上,用塑料布蓋好,保存24小時仍然鮮綠如初。
噴桑葉促生長
按一斤水加1—2毫升發酵液,噴灑桑田的桑葉,一個月噴2—3次,添加0.2%的磷酸二氫鉀效果更好。噴到桑葉全濕不滴水為宜。桑葉生長快,葉油綠肥厚,可增產20—25%。還可減少病蟲害。
在使用活力99生酵劑發酵液前后6小時不能使用抗菌素,發酵液不論保存多久,只要還有甜醇曲香氣味,就可以使用,如果發臭則就不能使用。
養蠶節桑有竅門
正常情況下養蠶,每生產1公斤蠶繭需15公斤桑葉。采取節約用桑措施后,每張蠶種可節約用桑50公斤左右,而蠶繭產、質量可絲毫不受影響。其節約用桑措施是:
⒈桑葉要合理采、運、貯。盡量做到早上或傍晚采葉,隨采隨運,松裝快運。采回的桑葉抖松后放入貯桑池或貯桑室內,合理貯藏,防止風吹或堆積發熱變質,造成桑葉浪費。
⒉防止桑葉萎凋。稚蠶期采用炕床(房)育、塑料薄膜覆蓋育,以利保溫保濕,使桑葉保持新鮮。大蠶期喂蠶后適當關閉門窗,待蠶食去桑葉70%左右,再開門窗通氣,能有效地防止桑葉萎凋。
⒊確保蠶室溫度。大、小蠶適宜溫度分別為24℃、25℃,在適溫范圍內,蠶食欲旺盛,減少殘次桑葉,而且提高葉絲轉化率。
⒋推廣少回育、條桑育。小蠶平面立體一日一回育、全齡二回育、大蠶條桑育等省力化養蠶技術,不僅提高養蠶工效,且有利蠶兒食桑,比普通育節省桑葉5%左右。
⒌計劃用桑和定量給桑。按不同蠶期逐齡、逐日、逐回制定標準用桑量,做到“蠶兒飽食不浪費,節約用桑不餓蠶”。每齡蠶初、末期,蠶食桑量減少,這時喂葉要適量。5齡蠶盛食期要讓蠶兒充分飽食,但每日最大用桑量要控制在110公斤以內。
⒍添食蛻皮激素。蠶兒見熟5%左右,每張種使用1支蛻皮激素,兌水25公斤,拌和20公斤桑葉,一次給蠶吃完,能促使蠶兒一起老熟,每張種可節省桑葉10公斤左右。
注意事項1:
一、防農藥中毒。養蠶季節不要在蠶室以及桑田附近的農田噴灑殺蟲雙等有機農藥,其氣味作用會導致蠶兒中毒;喂蠶桑葉要經過試喂確認無毒后,才能采葉喂蠶。
二、蠶室內禁用蚊香或滅蚊、滅蟲劑。在鄰近蠶室的住房內使用,也要關閉蠶室門窗,以防蠶兒中毒。
三、蠶室要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蠅類入蠶室內危害蠶兒,并添加“滅蠶蠅”乳劑或噴蠶體,以殺滅蠅蛆。
四、養蠶前要堵塞鼠洞,蠶架與墻壁要保持一定間距,蠶架腳周圍要撒上石灰粉或蠶藥,以防止老鼠上爬。養地蠶,要做好藥物滅鼠。
五、夏、秋養蠶氣溫較高,要打開門、窗,加強室內通風換氣。桑葉噴灑清水,室內用電風扇吹微風,也有利于室內降溫。
六、發現病蠶要及時清理,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漿的消毒盆內,禁用病蠶飼喂畜禽,以防止病原傳播擴散,污染環境。
七、蠶沙含有大量病原物,不要在蠶室周圍攤曬,應集中到野外堆漚或放入糞坑內漚制,以防止病原擴散。
八、夏秋高溫,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葉、及時運葉,合理貯葉。貯桑池每個齡期要消毒一次,不要喂過夜桑葉。
九、高溫多濕天氣忌喂濕葉,貯桑葉不能灑水,要勤除沙,多撒新鮮石灰粉、干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養蠶季節,蠶室不要存放谷物、糠麩等物,以免受潮產生螨類,養蠶時危害蠶兒。
五個誤區:
近幾年來,不少蠶農在防治蠶病時,因求治心切,用藥常是超劑量、超常規,其結果卻使蠶兒藥物中毒、病勢加重等,造成養蠶生產中不應有的損失。筆者將養蠶期用藥常見的五大誤區介紹如下,供廣大蠶農參考。
一、用藥載體的誤區是將蠶藥噴在桑葉上給蠶添食,桑苗栽植技術及桑樹病蟲害防治還是噴(撒)于蠶體、蠶座、蠶網上,應按病型、藥品種類而定。但實際情況是,用藥載體經常被混淆,比如,“防僵靈2號”常被一些蠶農噴在桑葉上作添食藥,導致蠶中毒、死亡的現象屢見不鮮。而本該添食的“蠶用氯霉素”、“克蠶菌”等又常被用在蠶體上,既無效又貽誤了防治蠶病的最佳時期。
二、用藥選擇的誤區有些蠶藥在外觀、色澤上頗為相似,使用時常被錯用。“大蠶防病一號”和“小蠶防病一號”僅一字之差,均為袋裝粉劑,但所含有效成分—甲醛的濃度卻明顯不同,前者是2.5%,后者是1.25%。若將它們用反了,則對小蠶有藥害,對大蠶效果差。農林網等,“防僵靈2號”、“滅蠶蠅”等因其色澤相近也常被混用。更多的蠶農因不明蠶藥的功效,選用時不能對癥下藥。更有甚者因嫌藥力不足,將多種蠶藥混合并用,實際上卻促成了藥物間的化學反應,反而使蠶藥失去了原有功效,甚至產生藥害。如“防病一號”、“滅蠶蠅”、“防僵靈2號”等就忌與石灰粉等堿性藥物同時混用。
三、用藥時間的誤區如在眠期使用石灰粉時不分時間先后,有的直到眠后期才用,致使蠶兒半蛻或不蛻皮。“防僵粉”于齡初飼食前使用效果佳,但有的蠶農卻于齡末在蠶將眠時才用。
四、用藥量的誤區常表現在用量不足、過量及用藥次數不夠或過頻。如小蠶期用“優氯凈”熏煙劑時的用量與蠶前消毒時的用量混同,每立方米空間由1克用成5克。還有的在防治蠶蠅蛆病時,于蠶五齡期用一次“滅蠶蠅”就算了事,導致采繭時蛆孔蠶不計其數。
五、用藥配制的誤區配藥憑手掂眼估,不注意原藥的濃度,導致配藥濃度或高或低。如配制漂白粉防僵粉時,應保證小蠶期的含有效氯濃度為2%、大蠶期的為3%0而在防治蠶病中因有效氯濃度配制過大使蠶中毒致死的現象,幾乎每個地區每季都有發生。
技巧:
一、防農藥中毒。養蠶季節不要在蠶室以及桑田附近的農田噴灑殺蟲雙等有機農藥,其氣味作用會導致蠶兒中毒;喂蠶桑葉要經過試喂確認無毒后,才能采葉喂蠶。
二、蠶室內禁用蚊香或滅蚊、滅蟲劑。在鄰近蠶室的住房內使用,也要關閉蠶室門窗,以防蠶兒中毒。
三、蠶室要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蠅類入蠶室內危害蠶兒,并添加“滅蠶蠅”乳劑或噴蠶體,以殺滅蠅蛆。
四、養蠶前要堵塞鼠洞,蠶架與墻壁要保持一定間距,蠶架腳周圍要撒上石灰粉或蠶藥,以防止老鼠上爬。養地蠶,要做好藥物滅鼠。
五、夏、秋養蠶氣溫較高,要打開門、窗,加強室內通風換氣。桑葉噴灑清水,室內用電風扇吹微風,也有利于室內降溫。
六、發現病蠶要及時清理,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漿的消毒盆內,禁用病蠶飼喂畜禽,以防止病原傳播擴散,污染環境。
七、蠶沙含有大量病原物,不要在蠶室周圍攤曬,應集中到野外堆漚或放入糞坑內漚制,以防止病原擴散。
八、夏秋高溫,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葉、及時運葉,合理貯葉。貯桑池每個齡期要消毒一次,不要喂過夜桑葉。
九、高溫多濕天氣忌喂濕葉,貯桑葉不能灑水,要勤除沙,多撒新鮮石灰粉、干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養蠶季節,蠶室不要存放谷物、糠麩等物,以免受潮產生螨類,養蠶時危害蠶兒。
【養蠶起源于什么時候】相關文章:
隸書起源于什么時候?07-16
樹樁盆景起源于什么時候09-27
中秋節吃月餅起源于哪個朝代09-07
誰發明了養蠶繅絲10-11
冬天什么時候來?08-13
兒童什么時候換牙08-14
小雪節氣是農歷什么時候09-01
2016年秋老虎什么時候開始07-24
最早的春聯出現在什么時候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