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數學家華羅庚的小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通用24篇)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1
華羅庚(1910~1985),江蘇省金壇人,我國著名數學家。他從小就有天才的數學頭腦,在學習中特別善于動腦筋,以后全憑自學,一步一步登上科學的高峰。他先后擔任過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曾應邀到許多國家講學,被公認為世界一流的數學權威。
華羅庚小時候,他的父親開小雜貨鋪,家里窮得很。華羅庚一生下來就被裝進一個籮筐里,頂上又蓋一只籮筐。老人說這樣可避邪消災,所以給孩子起名為“羅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華羅庚上學期間,并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常常獨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業亂改一通,但這些并不能掩蓋他的天資聰慧。華羅庚的'數學天才大大超過了他的同學們。他上初中二年級時,教數學課的是法國留學生王維克。有一次王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今有物不知其幾,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過了好半天,竟沒有一個學生能回答。王老師用眼掃視全班時,大部分學生都低著頭,恐怕被老師喊起來回答。只有一個學生在桌上用筆緊張地算著。過了一會兒,這個學生果然舉手要求回答了。他大聲說:“是二十三。”王老師問:“大家說他回答的對不對?”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學們只是驚奇地看著站起來的那個學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華羅庚。王老師說:“他答對了。”接著老師告訴大家,這是我國古代算學經典之作的《孫子算經》里的一道名題。
在楚漢之爭中,漢王劉邦的大將韓信,還用這個方法點兵呢!西方數家尊稱它為“孫子定理”。王老師一再表揚華羅庚是個好學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從此,同學們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其實,這年才剛滿14歲的華羅庚,根本沒看過《孫子算經》。他完全是靠動腦筋,憑聰明才智計算出來的。王維克發現華羅庚是個數學天才后,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領入“數學王國”。經過許多年的勤奮努力,他進了清華大學,又去了英國劍橋大學進修。華羅庚終于成了一名自學成材的大數學家,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2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市人,國際數學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華羅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領域是解析數論,他在解析數論方面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即華羅庚開創的學派,該學派對于質數分布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他在多復變函數論、矩陣幾何學方面的卓越貢獻,更是影響到了世界數學的發展。也有國際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國學派,華羅庚先生在多復變函數論,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領先西方數學界10多年,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高度稱贊。華羅庚先生是難以比擬的天才。按丘成桐的看法,他是三個對當代世界數學潮流有影響的'中國數學家之一。另兩個人是陳省身和馮康。
華羅庚教授1985年6月12日逝世后,華老的家鄉江蘇省金壇市即在市中心的中山公園內興建了一座設有3個展廳、總面積615平方米的華羅庚紀念館。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3
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一個貧困家庭。這是當時一個非常閉塞的縣城。
童年時代,他最想騎馬。他將一個小木凳拴上繩子,牽著當馬騎,邊騎邊喊“馬嘟嘟,馬嘟嘟。”現在這個小凳子還陳列在金壇的“華羅庚紀念館”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雜貨店的柜臺當馬騎,跳上跳下,并且還不時學著大人騎馬的樣子,感覺十分得意。
華羅庚特別愛動腦,對于一些別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往往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問題。有一次,他同別人一塊去城郊玩耍,見一座荒墳旁有石人石馬,就問比他大的同伴:“這些石人石馬有多重?”同伴回答說:“這怎么能知道呢。”華羅庚卻不甘心,沉思片刻,說:“以后總會有方法知道的。”
在當年的金壇,華羅庚最喜歡去的地方,還是燈節、船會、廟會等場所,凡是這些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東有座青龍山,山上有個廟。每逢廟會,廟中的“菩薩:”便頭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綠綠,騎著高頭大馬進城來。一路上,人們見到“菩薩”就磕頭行禮,祈求幸福。華羅庚伸直脖子,望著雙手合十的.“菩薩”,心里暗自琢磨:“?菩薩?果真萬能嗎?”當廟會散了,人們也陸續回家,華羅庚卻跟著“菩薩”去了青龍山,想探個究竟,看一看“菩薩”的真面目。
來到廟里,“菩薩”卸了裝,華羅庚一看“菩薩”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媽,你往后不要給?菩薩?磕頭了,?菩薩?是騙人的1父親馬上訓斥道:“唉呀,罪過,小孩子懂什么?”他卻認真反駁道:“我到青龍山的廟里去了,?菩薩?原來是假的,是人裝扮的1
華羅庚的數學作業,經常有涂改的痕跡,很不整潔,老師開始時非常不滿意。后來經過仔細辨別,老師發現華羅庚是在不斷改進和簡化自己的解題方法。
華羅庚在中學讀書時,曾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思考。他經過分析認為: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乘法傳統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法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去乘;每用乘數的一位數乘被乘數,則在乘數中將該位數去掉;將乘數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華羅庚覺得:何不干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打上算盤的時間例如:28×6,先在算盤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于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為逐步相減來做節省的時間就更多的。
憑著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在當時上海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后寫一篇讀后感。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于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華羅庚在讀后感中,并未表達出老師所期望的對胡適的贊美之詞,而是尖銳地指出:胡適的這首詩概念混亂,第一句中的“嘗試”與第四句中的“嘗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嘗試”是指初次嘗試,當然一試就成功是比較罕見的;第四句中的“嘗試”則是指經過多次嘗試或失敗之后的一次成功嘗試,所以它們具有不同的含意。單獨來看兩個“嘗試”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適將二者放在一起,則是拿自己的概念隨意否定別人(陸放翁)的概念,真是豈有此理!他說:“胡適序詩邏輯混亂,不堪卒讀。”
雖然語文老師當時十分不悅,但20年后還是對已成名的華羅庚說:“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華羅庚正是由于勤思考,愛創新,不迷信權威,才最終靠刻苦自學成為一名大數學家的。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4
華羅庚十九歲那年,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這場大病,幾乎毀了他的一生。從舊歷臘月廿四日開始,他足足病了半年,從此因病左腿殘疾,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于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
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經過了幾年的`自學,華羅庚開始在雜志上投稿。一開始,他的稿件不斷被拒絕。原因是他寫的問題已被國外某個專家給證明過了。這反而使華羅庚增添了信心,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鉆研出來的,并沒有看過別人的解題方法。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讓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時華羅庚只有21歲,他終于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來到清華工作,是華羅庚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他的數學生涯也真正從這兒開始。
從初中畢業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時間。他后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華羅庚在清華大學的4年中,在數論方面發表了十幾篇論文,自修了英、法、德語。25歲時他已成為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華羅庚迅速由助理提升為助教、教員,以后又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為研究員。
華羅庚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的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干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5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余二,五五數之余三,七七數之余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華羅庚上完初中一年級后,因家境貧困而失學了,只好替父母站柜臺,但他仍然堅持自學數學。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邀請他來清華大學;華羅庚被聘為大學教師,這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經是杰出數學家的華羅庚,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兩年。而此時抗日的消息傳遍英國,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風塵仆仆地回到祖國,為西南聯合大學講課。
華羅庚十分注意數學方法在工農業生產中的直接應用。他經常深入工廠進行指導,進行數學應用普及工作,并編寫了科普讀物。
華羅庚也為青年樹立了自學成才的光輝榜樣,他是一位自學成才、沒有大學畢業文憑的數學家。他說:“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是我學好數學最主要的經驗”,“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
華羅庚還是一位數學教育家,他培養了像王元、陳景潤、陸啟鏗、楊樂、張廣厚等一大批卓越數學家。為了培養青年一代,他為中學生編寫了一些課外讀物。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6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刻苦學習,然而,華羅庚卻被叫去看店。
有一次,有個婦女去買棉花,華羅庚正在算一個數學題,那個婦女說要包棉花多少錢?然而勤學的華羅庚卻沒有聽見,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個婦女尖叫起來:“怎么這么貴?”,這時的華羅庚才知道有人來買棉花,就說了價格,那婦女便買了一包棉花走了。
華羅庚正想坐下來繼續算時,才發現:剛才算題目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下可急壞了華羅庚,于是不顧一切地去追,一個黃包師傅便讓他坐車追,終于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于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
回家后,又計算起來……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7
1979年,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應邀到英國講學。在一次宴會上,一位美國女學者來到華羅庚面前敬酒,突然,她揚聲問道:“華教授,您不為自己當初回國感到后悔嗎?”這里說的“當初”,是指1950年。
那年春天,華羅庚欣聞祖國大陸解放的消息,毅然放棄在美國優裕的.條件,帶領全家人回國。
途徑香港時,他發了一封《致留美學生公開信》,信中寫道:“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建立。”
“為我們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面對這位女學者不友好的提問,華羅庚堅定而又禮貌地回答說:“不!我一點也不后悔,我回國,是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做些事情,并不是為了舒服,活著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祖國。”鏗鏘有力的回答,擲地有聲,愛國的摯情,溢于言表,充分體現了他愛國情操。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8
“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這句話,是陶行知伯伯說的一句話。
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1936年,他到英國留學,他發表的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1946年,羅羅庚在英國定居,有洋房,有汽車,勝過過得十分優裕。在新中國誕生后,華羅庚放棄了英國的富裕生活,回到祖國,跟人們一起建設祖國的未來。
華羅庚一心想為祖國爭光,獲得數學王冠上的明珠,他傾注了大量心血。華羅庚一聲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但現在,有很多人不但不愛許熱西,還去做一些犯法的.事情。
現代青少年,只顧玩游戲,不吃飯,也不上學,抽煙、吸毒,這類的事,都出現在現代青少年身上。我真希望這些人,快快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為國爭光。
拜倫說:“凡是不愛自己國家的人,什么都不會愛。”是啊!你不愛國,祖國就不愛你;你愛國,祖國永遠會記住你!
同學們,學學華羅庚、馮如、錢學森 這些愛國科學家吧!記住:我們的未來是努力奮斗、報效祖國,讓我們國家的五星紅旗再次升上其他國家的天上;讓我們的五星紅旗再在天空上飄揚吧!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9
中學畢業后,他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干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雖然痊愈,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雙腿后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拐杖一顛一顛地干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
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后,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云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
數學成績不好引起華羅庚的警覺,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趕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著數學課本看,尋找數學題來做,漸漸地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有一天,數學老師李月波把課講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題讓大家去做。題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當其他同學還在冥思苦想時,華羅庚卻很快舉手回答:“23!”李老師頗為驚訝,走過來詢問:“你看過《孫子算經》,它是中國的?剩余定理?,傳到西方后被稱做?孫子定理?”。老師又問:“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說說,你是怎么算出來的?”華羅庚不緊不慢地陳述了他的思考演算過程:“我是這樣想的:這個數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這道題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數了!”老師興奮地告訴同學們:“華羅庚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確的。”從此,全班同學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
華羅庚的數學智慧,讓老師大為驚喜。老師的鼓勵又使得華羅庚興趣大增,在數學上加倍用功,于是,數學成績便突突地往上沖。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10
有一次,他跟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們走著走著;忽然看見路旁有座荒墳,墳旁有許多石人、石馬。這立刻引起了華羅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個究竟。于是他就對鄰居家的孩子說:
“那邊可能有好玩的,我們過去看看好嗎?”
鄰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會兒,我有點害怕。”
膽大的華羅庚笑著說:“不用怕,世間是沒有鬼的。”說完,他首先向荒墳跑去。
兩個孩子來到墳前,仔細端詳著那些石人、石馬,用手摸摸這兒,摸摸那兒,覺得非常有趣。愛動腦筋的華羅庚突然問鄰居家的孩子:“這些石人、石馬各有多重?”
鄰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著他說:"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會問出這樣的傻問題,難怪人家都叫你‘羅呆子’。”
華羅庚很不甘心地說道:“能否想出一種辦法來計算一下呢?”
鄰居家的孩子聽到這話大笑起來,說道:“等你將來當了數學家再考慮這個問題吧!不過你要是能當上數學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華羅庚不顧鄰家孩子的嘲笑,堅定地說:“以后我一定能想出辦法來的。”
當然,計算出這些石人、石馬的重量,對于后來果真成為數學家的'華羅庚來講,根本不在話下。
金壇縣城東青龍山上有座廟,每年都要在那里舉行廟會。少年華羅庚是個喜愛湊熱鬧的人,凡是有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華羅庚也同大人們一起趕廟會,一個熱鬧場面吸引了他,只見一匹高頭大馬從青龍山向城里走來,馬上坐著頭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薩”。每到之處,路上的老百姓納頭便拜,非常虔誠。拜后,他們向“菩薩”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錢,就可以問神問卦,求醫求子了。
華羅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卻不跪不拜“菩薩”。站在旁邊的大人見后很生氣,訓斥道:
“孩子,你為什么不拜,這菩薩可靈了。”
“菩薩真有那么靈嗎?”華羅庚問道。
一個人說道:“那當然,看你小小年紀千萬不要冒犯了神靈,否則,你就會倒楣的。”
“菩薩真的萬能嗎?”這個問題在華羅庚心中盤旋著。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薩真能救苦救難。
廟會散了,看熱鬧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華羅庚卻遠遠地跟蹤著“菩薩”。看到“菩薩”進了青龍山廟里,小華羅庚急忙跑過去,趴在門縫向里面看。只見“菩薩”能動了,他從馬上下來,脫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順手抹去臉上的妝束。門外的華庚驚呆了,原來百姓們頂禮膜拜的“菩薩”竟是一村民裝扮的。
華羅庚終于解開了心中的疑團,他將“菩薩”騙人的事告訴了村子里的每個人,人們終于恍然大悟了。從此,人們都對這個孩子刮目相看,再也無人喊他“羅呆子”了。正是華羅庚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11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余二,五五數之余三,七七數之余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他剛入校的時候,許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的發誓,一定要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回擊這種偏見!從此,華羅庚全身心地鉆到數學里,如同著了魔似的。他的腦袋里裝滿了數學公式,攻克數學難題成了他最大的樂趣。白天,他連走路時都在思索著解題方法;夜里,他守著小油燈不知疲倦地演算著……就這樣,華羅庚攻下了一道道難題,并從中享受到了無窮的快樂。
華羅庚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便輟學在家。他已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輟學之后,更懂得用功讀書。可憐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及一本從老師那兒借來摘抄的50頁的.微積分。
為了抽出時間學習,他經常早起。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著油燈在看書了。伏天的晚上,他非常少到外面去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學習。嚴冬,他常常把硯臺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蘸著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里串門,埋頭在家里讀書。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羅呆子”。
他的志氣與行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的。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難愈多,克服困難的決心也愈堅。沒有時間,他養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時間、善于心算的習慣。沒有書,也養成了他勤于動手、勤于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12
報效祖國宏愿::華羅庚的故事"報效祖國宏愿::華羅庚的故事"一文由小學頻道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本頻道數學故事欄目!報效祖國宏愿::華羅庚的故事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并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并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為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為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初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13
從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數學就與人類相伴.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出了88位古今數學偉人,華羅庚就位列其中。
一、初露鋒芒
1910年 11月12日,華羅庚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余二,五五數之余三,七七數之余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他剛入校的時候,許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回擊這種偏見!從此,華羅庚全身心地鉆到數學里,如同著了魔似的.他的腦袋里裝滿了數學公式,攻克數學難題成了他最大的樂趣.白天,他連走路時都在思索著解題方法;夜里,他守著小油燈不知疲倦地演算著……就這樣,華羅庚攻下了一道道難題,并從中享受到了無窮的快樂.
二、勤奮成才
華羅庚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便輟學在家.他已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輟學之后,更懂得用功讀書.可憐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及一本從老師那兒借來摘抄的50頁的微積分.
為了抽出時間學習,他經常早起.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著油燈在看書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學習. 嚴冬,他常常把硯臺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蘸著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里串門,埋頭在家里讀書.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羅呆子”.
他的志氣與行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難愈多,克服困難的決心也愈堅.沒有時間,他養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時間、善于心算的習慣.沒有書,也養成了他勤于動手、勤于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三、身殘志堅
華羅庚十九歲那年,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這場大病,幾乎毀了他的一生.從舊歷臘月廿四日開始,他足足病了半年,從此因病左腿殘疾,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于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
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經過了幾年的自學,華羅庚開始在雜志上投稿.一開始,他的稿件不斷被拒絕.原因是他寫的問題已被國外某個專家給證明過了.這反而使華羅庚增添了信心,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鉆研出來的,并沒有看過別人的解題方法.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讓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時華羅庚只有21歲,他終于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四、天才出于勤奮
來到清華工作,是華羅庚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他的數學生涯也真正從這兒開始.
從初中畢業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時間.他后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華羅庚在清華大學的4年中,在數論方面發表了十幾篇論文,自修了英、法、德語.25歲時他已成為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華羅庚迅速由助理提升為助教、教員,以后又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為研究員.
華羅庚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干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
五、不慕虛名求真學
1936年,華羅庚26歲,由清華保送到英國留學,就讀的是最著名的劍橋大學.數數學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訴華羅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一年專心研究一個問題,但華羅庚說:“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他放棄了博士學位,作為訪問學者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在劍橋的兩年時間寫了20篇論文.論水準,每一篇論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改進了哈代的結論,哈代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華羅庚被認為是“劍橋的光榮”!
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中,華羅庚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18篇論文,先后發表在英、蘇、印度、法、德等國的雜志上,其中包括《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這篇有名的論文.按其成就,已經越過了每一條院士的要求,但在劍橋他從未正式申請過學位.他擁有的唯一一張文憑,就是初中畢業文憑.
六、愛國情深
1938年,抗日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人要華羅庚留下來教書,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到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清華大學的資格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讓只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晉升為大學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美國伊利諾大學把華羅庚聘為終身教授,并給了他相當優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級的代數研究中心.1950年,祖國解放的消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放棄優厚的條件,舉家回國.
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200余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10余部科普作品.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14
勤奮,是學習的根本。沒有了勤奮,就算在聰明,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可能會想,華羅庚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肯定在名牌大學上學。而這樣想你就錯了。華羅庚只讀過初中,根本沒上過大學。它的成功靠的是勤奮、刻苦地自學。
華羅庚原來也很調皮、貪玩,但他很有數學才能,經常在課上回答出許多同齡人不會的數學題。
可是,這么有才能的一個聰明的孩子卻在念完初中時失學了。家中貧窮,沒有辦法供他上學。此后,他回到了家里,在自家的小雜貨店做生意,賣點香煙、針線之類的東西,替父親挑起了養活全家的擔子。
然而,在華羅庚的心中依然放不下數學,依然酷愛數學。不能上學,就自己想辦法學。一次,他向一位老師接來了幾本數學書,一看,便著了魔。從此他一邊做生意一邊算賬,一邊學數學有時看書入了神,連客人都忘了招呼。傍晚,店鋪關門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的在數學王國里漫游。一年到頭,幾乎每一天都要花出十幾個小時,來鉆研數學,有時,甚至連覺都不睡了。還有的時候,睡到半夜,想起一到數學難題的解法他準會翻身起床,點亮小油燈,把解法記下來。
而后來,他卻患上了傷寒病,經過半年的`治療,總算活了下來,但左腳卻終生殘疾了。而華羅庚并沒有因為病痛而停止對數學的研究,他躺在床上,寫出了許多著名的數學定理。在不懈的勤奮下,他終于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數學家。
不只華羅庚,還有牛頓、蘇布清俄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數學家、文學家,都是靠只勤奮獲得成功的。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像他們一樣勤奮學習,為將來的成就做準備!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15
華羅庚(1910~1985)-中國數學家、數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蘇金壇人。
華羅庚的父親是經營雜貨店的小業主,由于經營慘淡,家境每況愈下,致使上中學不久的華羅庚輟學,當了雜貨店的記賬員。在繁瑣、單調的勞作中,他并沒有放棄最大的嗜好--數學研究。
正在他發奮自學時,災難從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傷寒癥,被醫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跡般地活了過來,但左腿卻落下了終生殘疾。他常掛在嘴邊的是這樣一句話:“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
這位沒有大學文憑的數學家,憑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學,于1930年,以《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而使中國數學界刮目相看。后被熊慶來教授推薦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任助教。在這里,他得益于熊慶來、楊武之的指導,學術上得以長足進步,并逐漸樹立起他在世界數學界的地位。
1948年應美國一所大學騁請任教。新中國成立后,他毅然放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攜妻兒回國,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后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他十分重視和倡導把數學理論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并親自組織和推廣“優選法”、“統籌法”,使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他一生勤奮耕耘,共發表200余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作為數學教育家,他培養出陳景潤、王元、陸啟鏗等一批優秀的數學家,并形成了中國數學學派,有的人已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家。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在日本講學時,因突發心肌梗塞而去世,終年75歲。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華羅庚,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16
我國有位了不起的數學家,叫華羅庚。小朋友想,華爺爺一定上過大學吧。不!他沒上過大學,是自己努力學習成功的。小朋友一定想知道華爺爺小時侯的故事吧。
華爺爺小時侯可貪玩了,有時連上學也忘了去。媽媽及得直嚷嚷:“要是把你玩的.勁頭放到讀書中去就好了!”
后來小羅庚上中學了。慢慢地,他覺得讀書也很有趣,特別是數學課。這樣他又一心一意的鉆進數學中去了。
別的同學做數學題,一道道寫的整整齊齊,可是他的本子上寫的密密麻麻,讓人看了都眼花了。老師再仔細一看,笑了起來,原來小羅庚每道題都做了好幾遍,而且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
“華羅庚同學,你為什么這樣做呢?”
“我想試試看,別的方法行不行。”
小羅庚家里越來越窮,再也沒錢交學費了。家里只好讓他退學,到小店去賣東西。
一天,一個老伯伯來買東西:“小羅庚,買一包香煙。”老伯伯說了好幾聲他才聽見。原來他又在想一道難題了。小羅庚一邊走,一邊想拿了一塊肥皂給老伯伯。
“你呀,整天都在想些什么,真像一個站柜臺的呆子。”他把老師的書借來了,一遍又一遍的讀。有一天,他讀著書,突然發現書上有錯,教授怎么會有錯呢?用筆算以下。 是教授錯了。他趕緊去問老師:“老師,我可以給教授指出錯嗎?”
“當然行了。”這下他可來勁了,一回家就開始算,很快就寫出了一篇文章,給出版社寄去了。
小羅庚每天盼著回音。不料,他染上了一種可怕的病,叫傷寒。他整天發燒,吃了許多藥都不見好,醫生都搖頭。
他在昏迷中,說胡話都說的是數學題。
小羅庚漸漸好起來。一天郵局給他寄來一個包。他拆開一看,是一本雜志。
“我的文章也登上去了!”
從此,小羅庚更加努力,終于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數學家。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17
在中國現代數學洪荒之地,有一位抱定“戰士死在沙場幸甚”的開拓者,他就是華羅庚。華羅庚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論、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個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奠基者,也是我國進入世界著名數學行列最杰出的代表者。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王方法”、“華氏算子”、“華氏不等式”等。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兩百多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被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經典著作之列。他把數學方法創造性地應用于國民經濟領域,篩選出了以改進工藝問題的數學方法為內容的“優選法”和處理生產和組織與管理問題為內容的“統籌法”。他是美國科學院歷史上第一個當選為外籍院士的中國學者。他還當選為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他的名字進入美國華盛頓斯密司-宋尼博物館,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88個數學偉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他喜淚沾裳。為了重建自己的家園。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職務,丟下了優厚的薪俸、汽車和洋房,懷著一腔熱誠,攜全家,登上一艘輪船于1950年春,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回國后,他在戶口簿的文化程度一欄中填上了:“初中畢業”4個字。這對華羅庚來說是個難忘的字眼,而對別人來說又是個費解的事情。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還是讓我們來看著他的成才道路吧。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于江蘇省金壇縣的一個貧苦家庭。父親開了一個小雜貨店,慘淡經營,艱難謀生。華羅庚15歲那年,畢業于金壇縣初中,后到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讀書。由于家庭貧寒,交不起飯費,只念了1年,就離開學校,失學了。
華羅庚從小聰明好學,念初中時,在數學課上就表現出了特殊的才華。一天王維克老師給全班出了一道數學題,這是一道出自《孫子算經》的題目:“今朝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王老師在讀這道題時,讀得很慢,聲音抑揚頓挫。讀完題目后,王老師把目光掃向全班同學,一張張緊張思索的面孔,一道道疑惑不解的目光盡在王老師的視野之內。突然,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這物品是23個。”這是個熟悉的聲音,這聲音把同學們從思索和疑惑中喚醒過來。大家用驚異的目光看著他。這個最先說出答案的同學就是少年華羅庚。華羅庚在解這道題時是這樣想的:從“七七數之剩二”開始,就是說,七數余二,那么七的倍數再加二定是這個數,不防設這個數是7×3+2=23。再對23進行檢驗:23被3除,余2;23被5除余3,因此,23符合題目條件。正是由于華羅庚從小勤奮好學,王維克老師加倍看重他的聰明與才華。華羅庚在學校時給王老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在華羅庚18歲那年,王維克老師當上了金壇縣中學的校長。王校長愛惜人才,把華羅庚請到學校當會計兼做事務工作。從此,華羅庚更忙起來了。他回憶這段時間的經歷時說:“除了學校繁重的'事務外,早晚還要幫助母親料理小店的事務。每天晚上大約8點鐘才能回家。清理小店的帳目之后,才能鉆研數學,常常到深夜。”這就是說,即使在繁忙的事務之后,華羅庚也不忘學習數學,因此,他的數學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華羅庚19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借了一本雜志,名叫《學藝》,在這本雜志的第7卷10號上刊登了一篇由蘇家駒教授撰寫的文章《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引起了華羅庚的濃厚興趣。通過閱讀與思考,華羅庚發現文章中存在著根本性的錯誤。于是他問王校長,“能不能寫文章批評蘇教授文章中的錯誤?”華羅庚的提問得到了王校長的肯定回答:“當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錯誤,有什么不能批評的!”王校長是意大利詩人但丁名著《神曲》的譯者。他的一席話給華羅庚以很大的鼓勵。于是華羅庚寫了一篇邏輯嚴謹、說理充分的文章,經王校長過目與修改后,寄給了上海的《科學》雜志。文章于1930年發表了。文章一發表,就引起了當時不少人的重視。當時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看到了這篇文章。而且得知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僅有初中畢業文憑的金壇縣初中的青年人,更感到震驚。他看出了華羅庚的才華,馬上寫信到金壇中學,請華羅庚到清華大學工作。華羅庚接到信后,再三考慮:一方面,他想起在此之前曾因王校長讓他在金壇縣初中教補習班,由于有人向上告狀說王校長任用一個不合格的教員(一個初中畢業生怎么能有資格教初中),王校長不得不辭去校長職位,而且自己也不再教書;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家境貧寒,連去北京的路費都有困難,于是回信婉言謝絕了熊教授的邀請。熊教授接到華羅庚的回信后,這位求賢若渴的“伯樂”又寫信去催。信中說:如果你不來,我將親自去金壇拜訪你。華羅庚又一次收到熊教授的來信,從中得知其邀請的真切與誠意,覺得自己實在不能辜負熊教授的好意,只好由父親出面借了路費,應邀到了清華大學。
在清華大學,華羅庚當上了一名助理員。主要職務是管理數學系的圖書、收發公文、代領文具、繪制圖表等。這樣,他可以利用工作之余讀書、聽課。由于熊教授的安排與指導,華羅庚學業進步很快,學習也更加刻苦,常常自學到深夜。他只用一年半的時間就修完了大學課程,用4個月的時間自學了英語,并能達到讀英語數學文獻的水平。另外,他還自修了德文,特別是他聽了研究生課程后,數學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斷取得了新的成果。他寫的3篇論文,先后在國外數學雜志上發表,清華大學的教師對他不得不刮目相看。不久,在清華大學的教授會議上決定讓他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人任清華大學的教師。可見,華羅庚的成才主要是由于他自己努力奮斗的結果。華羅庚在給中學生談學習數學時說過:“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是我學好數學最主要的經驗。”他還說:“我不輕視容易的問題,今天練習了容易的,明天碰到較難的也就容易了。我也不怕難的問題,我時刻準備著在必要時把一個問題算到底。我相信,只要辛勤勞動,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攻不破的堡壘。”華羅庚就是這樣刻苦學習,才從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青年,自學成為一名大學教師的。
1936年熊慶來教授又推薦華羅庚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1938年華羅庚回到日本鐵蹄下災難深重的祖國,由熊慶來教授推薦當上了昆明西南聯大教授,當時的他年僅28歲。在西南聯大期間,華羅庚的生活是清苦的。他們一家住在昆明郊區的一個小村子中的兩間小廂樓里,廂樓下是豬欄、牛圈,衛生環境可想而知。華羅庚在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晚上一燈如豆。所謂燈,乃是一個破香煙罐,放上一個油盞,摘些破棉花做燈芯。為了節省菜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蹭癢,擦得地動山搖,危樓欲倒!”華羅庚雖然居住在這樣的廂樓中,過著艱難的生活,但他還是勤奮努力,不斷地耕耘,用3年時間寫出了一部數學手稿,名為《堆壘素數論》,華羅庚寫完《堆壘素數論》后,自然打算出版成書。于是他又把中文稿譯成英文稿,并把中文稿寄到當時的“中央研究院”,但是,中央研究院不但未能給予出版,還把手稿弄丟了。這對華羅庚是一個莫大的打擊,3年的心血,付之東流,怎么不使他心疼呢!后來,華羅庚把手頭的一份《堆壘素數論》英文稿寄到當時蘇聯的維諾格拉托夫院士那里,終于由蘇聯把英文稿譯成俄文稿出版了。這本書出版后,引起了世界數學界的震動。新中國成立后《堆壘素數論》(俄文版)又被譯成中文,在自己的祖國出版了。像《堆壘素數論》先在別國出版,后在國內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上也屬于罕見的現象。
華羅庚一共上過9年學,只有一張初中畢業文憑,卻成了蜚聲中外杰出的數學家。華羅庚的一生是勤奮好學的一生,是自學成才的典范。他的格言“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披露了這一成功的秘訣。他提出的“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的箴言是值得后人永志不忘的。這位開拓中國現代數學研究的巨人,逝世前的遺愿竟是“甚盼尸體能對革命有用,俟墻可作人梯,跨溝可作人橋。”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18
讀了華羅庚的成長故事,我知道了華羅庚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大數學家;他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蘇省金壇縣,家里很貧窮,他幼時愛動腦子,因思考問題過于專心常被同伴們稱為“羅呆子”,他上初中后,他的數學才能被王維克老師發現,而盡心培養他,初中畢業后,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為家里實在拿不出學費而退學,他一生都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但是華羅庚并沒有放棄學習,他頑強自學,每天達10個小時以上,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的數學知識。1928年,華羅庚不幸得了風寒病,落下左腿殘疾,可華羅庚依然刻苦研究數學,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讀到這里,我很慚愧,我有華羅庚一半的精神,我的`數學肯定也很棒的!
在1992年,他在上海的雜志《科學》里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并得到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熊教授的重視,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1936年,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發表了十多篇論文,1946年9月,華羅庚應紐約普林斯大學邀請去美國講學,1950年華羅庚毅然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回到祖國,任清華大學教授、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副主任等職務,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數學研究事業之中。
讀完華羅庚的成長故事,我了解了一位大數學家一生的不平凡經歷,他能在堅苦的條件下學習,而且家里很窮,他不能上學而自學,他學的知識比上學的人學的知識都多,他的數學才能都是靠著勤奮和刻苦,以至于后來還能到清華大學學習和當教授,他真了不起啊!我的學習條件這么好,我為什么不能好好學習呢!想到這里,我的臉刷的紅了!我想我現在要好好學習數學,不能老想著數學學不好,不下功夫,遇到攔路虎想逃脫,還有做數學作業還特馬虎,把會的也能做錯,題也抄錯,所以數學老考分少,現在我要記住,要拿出華羅庚的學習數學精神來要求自己,爭取把數學和各科都學的棒棒的,我要加油!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19
華羅庚一生都是在國難中掙扎。他常說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難。自先是在他童年時,家貧,失學,患重病,腿殘廢。第二次劫難是抗日戰爭期間,孤立閉塞,資料圖書缺乏。第三次劫難是“文化大路程”,家被查抄,手槁散失,禁止他去圖書館,將他的助手與分配到外地等。在這等惡劣的環境下,要,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需怎樣堅強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40年代,華羅庚已是世界數論界的領袖家之一。但他不滿足,不停步,寧肯另起爐灶,數論,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數與復分析,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尋!
華羅庚善于用幾句形象化的語言將深刻的道理說出來。這些語言簡意深,富于,令人難忘。早在S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積累,在于勤奮”。華羅庚雖然聰明過人,但從不提及的天分,而把比聰明重要得多的“勤奮”與“積累”作為的,反復教育年青人,要他們學數學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經常鍛煉自己。50年代中期,針對當時數學研究所有些,做出一些成果后,產生自滿情緒,或在同一水平上寫論文的傾問,華羅庚及時提出:“要有速度,還要有加速度。”所謂“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謂‘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質量要不斷提高。“文化大路程”剛結束的,一些人,特別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某些部門,急于求成,頻繁地要求報、評獎金等不符合科學規律的做法,導致了學風敗壞。表粗制濫造,爭名奪利,任意吹噓。 1978年他在中國數學會成都會議上語重心長地提出:“早發表,晚評價。”后來又進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評價在人。”這實際上提出了科學發展及評價科學工作的客觀規律,即科學工作要經過歷史檢驗才能逐步確定其真實,這是不依賴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華羅庚從不隱諱自己的弱點,只要能求得學問,他寧肯暴露弱點。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國訪問時,他把成語“不要班門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門”來自己。實際上,前一句話是要人隱諱缺點,不要暴露。華羅庚每到一個,是講專長的,從而得到呢,還是對別人不專長的,把講學變成形式主義走過場?華羅庚前者,也就是“弄等必到班門”。早在50年代,華羅庚在《數論導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數學比作下棋,號召大家找高手下,即與大數學家較量。中國象棋有個規則,那就是“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1981年,在淮南煤礦的一次演講中,華羅康指出:“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點。”意思是當你見到別人搞的東西有毛病時,一定要說,另一方面,當你發現自己搞的東西有毛病時,一定要修正。這才是“君子”與“丈夫”。針對一些人困難就退縮,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華羅庚在給金壇中學寫的條幅中寫道:“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說到了黃河心更堅。”人老了,精力要衰退,這是自然規律。華羅庚深知年齡是不饒人的。1979年在英國時,他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以終。”這也說是他以最大的決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決心書”,以此鞭策他自己。在華羅索第二次心肌梗塞發病的,在中仍堅持工作,他指出:“我的不是盡量延長,而是晝多做工作。”生病就該聽的話,好好休息。但他這種頑強的精神還是可貴的。
總之,華羅庚的一切論述都貫穿一個總的精神,就是不斷拼搏,不斷奮進。
華羅庚是中國現代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蘇省金壇縣,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東京逝世。1924年初中后,在上海中華職業不到一年,因家貧輟學,刻苦自修數學。1930年在《科學》上發表了關于代數方程式解法的,受到熊慶來的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工作,在楊武之指引下,了數論的研究。1934年成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
1946年,應蘇聯科學院邀請去蘇聯訪問三個月。同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并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開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先后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數理化學部委員和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席團委員等職。還擔任過多屆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此外,華羅庚還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華羅庚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他的名字在美國施密斯松尼博物館與芝加哥科技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中,與少數數學家列在。他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榮譽博士。
華羅庚在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廣泛數學領域中都作出卓越貢獻。
由于華羅庚的重大貢獻,有許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與。他共發表專著與學術論文近三百篇。
華羅庚還根據中國實情與國際潮流,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研制。他身體力行,親自去二十七個省市普及應用數學方法長達二十年之久,為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20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于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么這么貴?”,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后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于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后,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21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后寫一篇讀后感。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于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22
華羅庚在中學讀書時,曾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思考。他經過分析認為: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乘法傳統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法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去乘;每用乘數的一位數乘被乘數,則在乘數中將該位數去掉;將乘數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華羅庚覺得:何不干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打上算盤的`時間例如:28×6,先在算盤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于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為逐步相減來做節省的時間就更多的。憑著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在當時上海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23
華羅庚特別愛動腦,對于一些別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往往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問題。有一次,他同別人一塊去城郊玩耍,見一座荒墳旁有石人石馬,就問比他大的同伴:“這些石人石馬有多重?”同伴回答說:“這怎么能知道呢。”華羅庚卻不甘心,沉思片刻,說:“以后總會有方法知道的。”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篇24
在中國,有一位數學家是家喻戶曉的,這就是華羅庚。一提到這個名字,人們就會想到“數學家”、“自學成才”和“聰明”這些詞。可能有的小朋友還參加過“華羅庚數學金杯賽”吧。
華羅庚于1910年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1924年從金壇中學初中畢業后,因家境貧寒,年僅14歲的華羅庚便在父親經營的小雜貨鋪里當伙計。他的中學老師很欣賞他的數學才華,鼓勵他繼續自學數學。19歲那年,華羅庚突然染上傷寒,此后在腿部留下了殘疾。
但他并不悲觀、氣餒,而是頑強地發奮自學。有一次,他發現一個有名的教授的一篇論文中有錯誤:一個數值算得不對。于是他把自己的計算結果和看法寫成文章,投寄給上海《科學》雜志社。1930年,這篇文章在《科學》雜志上發表,這時華羅庚年僅20歲。就是這篇論文,完全改變了華羅庚以后的生活道路。
當時正在清華大學擔任數學系主任的熊慶來,看到了這篇論文后,大為贊賞,到處打聽華羅庚是哪個大學的教授。大家都說不知道。
碰巧數學系有位教員知道華羅庚這個人。他告訴熊慶來,說華羅庚并不是什么大學教授,而只是一個自學青年。熊慶來愛才心切,并不在乎學歷,當即托人邀請華羅庚來清華大學工作。
1931年,清華大學的工作人員拿著華羅庚寄來的照片,到北京前門火車站去接浙江來的華羅庚。華羅庚,這位未來的.大數學家,當時就是這樣拖著殘腿、柱著拐杖走近了清華園。起初,他在數學系當助理員,經管收發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圖書資料。
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熊慶來還讓他經常跟學生一道去教室聽課。勤奮好學的華羅庚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把大學數學系的全部課程學完了,學問大有長進。熊慶來對這位年輕人十分器重,有時碰到了復雜的計算也會大聲喊道:“華羅庚,過來一下,幫我算算這道題!”兩年后,華羅庚被破格提升為助教,繼而升為講師。后來,熊慶來又選送他去英國劍橋大學深造。1938年,華羅庚回國,任西南聯大教授,當時他才28歲。
華羅庚后來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在很多領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名字被列為當今八十八個數學偉人之一。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數學家華羅庚的小故事(精選10篇)08-31
華羅庚愛國的故事10-20
愛國故事:華羅庚的故事04-14
華羅庚的愛國故事08-24
華羅庚的名人故事(附人物生平+成就)08-22
數學家蘇步青小時候的故事03-06
馬其諾防線上的數學家名人故事03-02
亞麻的故事睡前故事05-11
聶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