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成語故事《鞠躬盡瘁》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用到成語的地方還是很多的,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其起源,經過演變,直至在漢語中沉積下來,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成語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華成語故事《鞠躬盡瘁》,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華成語故事《鞠躬盡瘁》 篇1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主張聯吳伐魏。他平定南方以后,一直積蓄力量,準備北伐曹魏,為蜀國的生存爭奪空間。
過了一陣子,諸葛亮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決定統率人馬,攻打魏國。出師前,他給皇帝劉禪上了一道奏表,名曰《出師表》,勸劉禪虛心納諫,重用人才,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國家方面。
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了,諸葛亮只得退兵,等待時機。過了幾年,諸葛亮又決定北伐中原。當時,很多大臣覺得蜀國力量太小,老是這樣動用軍隊,不是國家之福,因此反對北伐。
諸葛亮針對這種情況,又上表給后主劉禪,對當時的.敵我形勢進行詳細分析,說明蜀漢和魏國勢不兩立,你不去伐他,他就會派兵來對付你,倒不如主動攻打他,說不定還會找出一條生存之路。后主劉禪看了,表示全力支持諸葛亮伐魏。
這第二道表,史稱《后出師表》。在這道表的最后,諸葛亮表示他一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中華成語故事《鞠躬盡瘁》 篇2
解釋:
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鞠躬盡瘁,竭盡所能,貢獻出全部力量。盡瘁:竭盡勞苦。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成語故事: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后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并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后顧之憂,然后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后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后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后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后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后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后出師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
出處: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中華成語故事《鞠躬盡瘁》 篇3
東漢末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了漢獻帝,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改國號為魏,即魏文帝。
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很快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稱為蜀漢的“先主”。劉備用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連同在江南的'東吳,正式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因伐東吳失敗,命喪白帝城,其子劉禪襲位,稱“后主”。諸葛亮繼續擔任丞相,并受封為“武鄉侯”,蜀國的一切軍政大權都在他的手中,各種事物都由他來裁決。諸葛亮一貫主張聯吳伐魏,他一面和東吳重新修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了南中諸郡,解除了北伐的后顧之憂。然后充實軍備,練兵試陣,積極準備討伐魏國。出兵前,曾上表后主,力勸后主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后世流傳的著名的《前出世表》。但是此次北伐沒有成功,諸葛亮退兵休整軍隊。不久,諸葛亮再次興師北伐,當時蜀國很多官員反對諸葛亮頻繁興師動眾,諸葛亮因此再次上表后主,分析當時的形勢,說明蜀漢與曹魏的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著名的《后出師表》。
在《后出師表》中的最后一句,諸葛亮說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后人經常使用的一句成語。(鞠躬,表示謙恭謹慎;盡瘁,是竭盡辛苦的意思。)是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致死方休。
【中華成語故事《鞠躬盡瘁》】相關文章:
中華成語故事12-01
鞠躬盡瘁04-15
中華成語故事:分崩離析07-27
中華成語故事:包藏禍心07-06
中華成語故事:威武不屈04-15
中華成語故事《人言可畏》05-09
鞠躬盡瘁的成語典故10-22
中華成語故事:不得要領06-04
中華古代成語故事:相顧失色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