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科學研究的基本粒子——原子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人類最經典的、使用最為廣泛的基本假設。原子的假設,可用來精確的解釋物理學中力學、熱力學、光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等等幾乎物理方方面面的問題,以及同為自然科學的生物學(用物理學家的眼光看,一切生物過程都是原子的運動)、化學(化學可以使用量子力學等解釋)等等,在未來,或許會延伸到各個學科。
原子的假設建立時是基于人類直觀的感覺-物質的粒子性。但在物質波動性上也可以神奇地找到它的影子。也許就是因為原子的假設,使物理學有現在這樣輝煌的成果。
原子可看作地球一樣大的體育館里的一顆乒乓球(原子半徑的數量級在10的-10次方),研究原子的方法也好比在這個體育館里放置10的23次方以上的乒乓球,并且讓這些球不停地跳動起來。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更外層有電子圍著原子核高速轉動.
原子是構成自然界各種元素的基本單位,由原子核和核外軌道電子(又稱束縛電子或繞行電子)組成。原子的體積很小,直徑只有10的-8次cm,原子的質量也很小,如氫原子的質量為1.673 56*10的-24g,而核質量占原子質量的99%以上。原子的中心為原子核,他的直徑比原子的直徑小很多。
原子核帶正電荷,束縛電子帶負電荷,兩者所帶電荷相等,符號相反,因此,原子本身呈中性。束縛電子按一定的軌道繞原子核運動,當原子吸收外來能量,使軌道電子脫離原子核的吸引而自由運動時,原子便失去電子而顯電性,成為離子。
原子是構成元素的最小單元,是物質結構的一個層次.原子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物理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這一概念,并把它當作物質的最小單元,但是差不多同時代的亞里士多德等人卻反對這種物質的原子觀,他們認為物質是連續的,這種觀點在中世紀占優勢,但隨著科學的進步和實驗技術的發展,物質的原子觀在16世紀之后又為人們所接受,著名學者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等人都支持這種觀點.著名的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所發現的周期律指出各種化學元素的原子間相互關聯的性質是建立原子結構理論時的一個指導原則.從近代物理觀點看,原子只不過是物質結構的一個層次,這個層次介于分子和原子核之間。
【科學研究的基本粒子——原子】相關文章:
中國原子反應堆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