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出爾反爾的故事
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會有它蘊含的故事,相信廣大讀者對出爾反爾這個成語并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來吧,下面就讓語文迷小編帶領大家來了解。
出爾反爾(拼音:chū ěr fǎn ěr)
這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下》。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年鄒國和魯國發生了戰爭。由于鄒國的人民對統治者不滿,當鄒國的官吏遭到魯國軍隊的攻擊時,鄒國百姓并不相救。結果,鄒國被打敗,還被魯國殺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鄒穆公知道了這件事,非常不高興。這時正好孟子來到鄒國,鄒穆公就問孟子:“在這次戰爭中,鄒國的老百姓眼看著鄒國的官吏們被殺卻袖手旁觀,真是可恨!要是把他們殺了吧,他們人又太多,殺不完;要是不殺吧,以后再有這種事情,更沒有人去營救了。這種風氣實在要不得。您說我該怎么辦呢?”
孟子問道:“您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嗎?”鄒穆公說:“不知道。”孟子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見死不救,完全是這些官吏的責任。他說:“在鬧災荒的時候,鄒國的百姓們沒法生活,年輕力壯的外出逃荒;年老體弱的就死在路上,尸體丟在山溝荒野之中。而您的糧倉里儲滿了糧食,衣食不缺。可您的屬下對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關心,并不把災情告訴您,他們不但不賑濟災民,反而還加緊搜刮、殘害百姓。百姓怎么能不恨這些官吏呢?他們遇到危險的時候,老百姓自然不會去救。曾子曾經說過:‘要注意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你的百姓一直無法報仇,這次剛好有了機會。所以說,您也不要怨恨那些百姓。如果您實行仁政,愛護百姓,那么百姓也會愛護您和您的官吏,并且在危險的時候肯犧牲自己的生命。”
鄒穆公聽了,恍然大悟,于是開始實行仁政,鄒國也逐漸強大起來。
成語寓意
人無信則不立,國無信則日漸衰微,誠信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時時處處傳遞著正能量。“誠”即“內誠于心”,強調的是誠實誠懇;信即“外信于人”,側重于信用信任。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孟子所說,“誠者,天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只有講究誠信的人才是一個人格真正高尚的人。如果忽視了誠信的重要性,出爾反爾,反復無常,那么當有一天需要向他人求助的時候,就會發現,沒有人肯幫自己,也就必然會窮途末路。
成語運用
1、成文用法
“出爾反爾”在現代漢語中形容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后自相矛盾。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2、運用示例
明·沈德符《野獲編·國學儒臣荷校》:“王振竊柄已久。則此舉必當諫止。乃以白簡助其焰。未一年而身亦攖此罰矣,豈真出爾反爾哉。”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們不能做出爾反爾的事。”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十一回:“為何老恩臺大人,出爾反爾?”
【出爾反爾的故事】相關文章:
亞麻的故事睡前故事05-11
聶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1-17
睡前故事:天鵝的故事08-15
小魚的故事睡前故事08-15
烏鴉的故事睡前故事08-15
刺猬的故事童話故事02-28
愛國故事:華羅庚的故事04-14
經典寓言故事睡前故事12-17
故事樹的童話故事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