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夔已足的故事
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會有它蘊含的故事,相信廣大讀者對一夔已足和言過其實這兩個成語并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來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一夔已足的故事,歡迎閱讀!
一夔已足的故事 1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有座山上出現了一只怪獸。它的形狀像牛,頭上無角,只有一只腳,卻行走如飛;眼睛發出明亮的光,白天像太陽;發出的吼聲比打雷還響,非常嚇人。人們稱這怪獸為夔。
到了堯統治天下的時候,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特別擅長擊磐。磐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的打擊樂器,據說夔一擊磐,百獸就會隨著它的節奏跳舞。
舜繼位后,認為音樂能體現天地的精華,打算任命一位樂官,便派重黎到民間去物色。重黎找到夔后,把他推薦給舜。舜任用他后,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音樂才能。
舜非常欣賞夔的才能,決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協律,傳播音樂。重黎擔心夔一人難以勝任這個重任,建議舜再尋找幾位樂師協助他執行任務。舜聽后搖搖頭說:“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佯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足夠了。
一夔已足的故事 2
夔[kuí],是傳說中上古時代的一位音樂家,曾任古帝舜的樂官。
據說,“夔一足”,——夔只有一只腳。這位音樂家不成了獨腳怪人了嗎?誰能相信呢!到了春秋時代,魯哀公曾把這個問題請教了孔子。孔子解釋道:“當時舜要用禮樂教育百姓,所以諳夔為‘樂正’。后來有人向舜建議廣招音樂人才,舜說:‘夔的才能很高,有他一個就已經足夠了’。古書上所謂的‘夔一足’,就是夔一人已足的意思,并不是說夔只有一只腳。”孔子的`這個解釋,在《呂氏春秋察傳》和《韓非子外儲說》都有記載。《察傳》說: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人們都認為,孔子的解釋是合理的。為了避免誤會,“夔一足”的說法,有的就改成了“一夔足”,例如《后漢書曹褒傳》說:“一夔足矣。”宋人周必大在他的一文章中說:“作樂以一夔而足,所貴專門。”后來,人們更進一步明確而為“一夔已足”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只要一個有才干的人,就能辦好這件事,不必要很多人。
【一夔已足的故事】相關文章:
亞麻的故事睡前故事05-11
聶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1-17
愛國故事:華羅庚的故事04-14
經典寓言故事睡前故事12-17
故事睡前故事(精選62個)07-09
太陽山的故事睡前故事06-19
刺猬的故事童話故事02-28
精選童話故事:停電的故事08-16
小兔子的故事睡前故事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