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易》上經(晉)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是周文王姬昌所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周易》上經(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35. 晉(卦三十五)
(坤下離上)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彖》曰: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象》曰:“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無咎”。未受命也。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象》曰:“受茲介福”,以中正也。
六三,眾允,悔亡。
《象》曰:“眾允”之志,上行也。
九四,晉如鼫鼠,貞厲。
《象》曰:“鼫鼠貞厲”,位不當也。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象》曰:“失得勿恤”,往有慶也。
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
《象》曰:“維用伐邑”,道未光也。
《周易》簡介
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后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后,《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圣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并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于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后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成書時間
成于西周
顧頡剛關于《周易》卦爻辭制作年代的考證結論,認為周初作。李學勤也認為顧頡剛此文“推定經文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為學者所遵信,可以說基本確定了《周易》卦爻辭年代的范圍,是極有貢獻的”。
成于戰國
大多學者認為《易傳》成書于戰國。易傳的成書問題,自歐陽修《易童子問》與蘇軾之后,數百年來已經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錢穆、顧頡剛、馮友蘭、郭沫若、李鏡池等等海內外的學者名家均斷定司馬遷《史記》的說法不足信。其稱易傳為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偽竄。根據《易傳》的內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后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
成于西漢
顧頡剛根據箕子和康侯兩條卦爻辭,指出《周易》卦爻辭為文王所作的傳統說法不可信。顧頡剛繼《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之后作《論易系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是對其所說《周易》卦爻辭所無的觀象制器故事的專門考論,意在證明《系辭傳》觀象制器章講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話是西漢后期人的說法。
關于《系辭傳》與《世本》的關系,胡適指出,“《世本》所據傳說,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書,《系辭》不會在其后”,“《世本》不采《系辭》,也許是因為《系辭》所說制作器物太略了,不夠過癮。《系辭》那一章所說,只重在制器尚象,并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時已有蒼頡沮誦作書契之傳說,又何必不引用而僅泛稱‘后世圣人’呢?”郭店戰國簡本《老子》的面世,證明胡適對顧頡剛的批評是正確的。
【《周易》上經(晉)】相關文章:
《周易》上經(乾)08-11
《周易》上經(訟)08-11
《周易》上經(履)08-11
《周易》上經(否)08-11
《周易》上經(同人)08-11
《周易》上經(大有)08-11
《周易》上經(豫)08-11
《周易》上經(隨)08-11
《周易》上經(大過)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