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精選12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 篇1
云海滄茫,山高水長,一朝有幸凌絕頂,俯仰之間,豁然開朗。
江河行地,濁浪排空,黃土岸邊觀濤涌,虎嘯龍吟,心緒無窮。
風語竹葉,溪流潺潺,偶然飛鳥輕呢喃,碧卷千里,大好林川。
讀《徐霞客游記》,讓你憬悟:一草一木皆奇跡,何況如此風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徐霞客游記》,我期待能有一次遠行的機會,讓我走遍千山萬水,看盡書中描繪的那個世界。
我曾在山麓游樹林,看樹與草的相處,聽風與葉的絮語。這里的一切,似乎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家族——盡管這兒有草有木,有鳥有蟲——他們是多么的和諧!這里沒有爭吵,頂多是兩只飛鳥之間的戲謔;這里沒有憤怒,沒有憂傷,沒有愁思,…… 啊,只有和諧、快樂。我問草,樹比你高,你不嫉妒?他說,樹向高處生長,我向四方蔓延,各有所長;我問樹,別的樹比你長勢好,你不生氣?他說,我沒有那必要,大家都付出了努力,不在意結果。
我曾在山腰觀瀑布,看風與浪的廝斗,聽激流的高歌。一滴水是渺小的,也許瞬間就會悄然幻化成輕煙。然而,無數個這樣的弱者,凝聚成了怎樣的一支勁旅!這是所向披靡的鐵軍啊!他們能擊碎巖石,鑿山開路,他們能馬不停蹄,踏遍世界,他們能運船載舟,滋潤萬物,他們能奮斗不息,直到匯入大洋;他們亦柔亦剛,亦弱亦強,只要有時間,他們可以侵蝕一切。是什么讓水珠們有了如此驚人的力量?請聽聽瀑布的聲音:“團結就是力量——”
我曾在山頂望云海,看云與天的奔涌,聽心潮的澎湃。你的面前,是一片綿延不盡的真實的虛無,是云的海?是水的霧?云水兩茫茫,這對孿生兄弟在這里達到了絕妙的融合。云有海的奔騰壯闊,海有云的變幻莫測;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請你全神貫注地看吧!每一秒鐘,這幅畫卷都要變動,永不重復,永遠是古老的年輕。作為海,他告誡你:人是微不足道的,自然對人而言,是永恒的永恒;作為云,他告誡你:人生苦短,所以珍惜每一刻,做最好的自己!
期待遠行的機會,讓我走遍千山萬水。我要擁抱每一份永恒和每一個瞬間;我要做徐霞客,不求勝過先人,只愿勇往直前,超越自我;我要將一段微不足道的時光融入山山水水永恒的歲月。
江豪邁,河淡定; 湖靜謐,海博大。
高山巍巍,堅毅; 大漠茫茫,從容。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期待遠行的機會,讓我走遍千山萬水,再次領略那曾幾番神游, 繞魂牽的世界。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 篇2
我讀完《徐霞客游記》這部書后,我感覺它是一部用“腳”寫成的千古奇書!為什么呢?因為這部書是作者用腳“走”遍中國近二十個省的途中寫的,所用的時間有三十多年,直到作者生命的結束。
作者徐霞客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上曾建了一座“萬卷樓”來收藏書,這給了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可是徐霞客認為一個人要想寫出好文章,達到妙筆生花、下筆如有神助的地步,除了破萬卷書以外,還必須行萬里路!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就這樣,他的一生就在不停息地行走中開始了。在旅行中,他曾遇到過三十多次盜賊,即使這樣他也沒有半途而廢。他曾經在大雪封山的日子登上了天下第一山——黃山的峰頂,就連山上的和尚們也感到萬分驚訝!他也曾通過實地考察得出了萬里長江的源頭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跋涉中度過的,他的一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丟失了,現存的這部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這也沒能影響《徐霞客游記》成為“古今游記之最”!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 篇3
近日,我讀了一篇名著,名字叫《徐霞客游記》。讀后深有感觸。徐霞客名弘祖,字振聲,霞客是他的號,明萬歷十四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他決心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考察事業。他喜歡讀地理、歷史和游歷探險方面的書,向往著“問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頭專心攻讀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學著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著述當作一成不變的經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識的同時,進行獨立思考。為了搞清祖國河山的真實面貌,徐霞客決定親身進行實地考察。
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游歷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后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于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游歷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贊嘆不已了,便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呵。不難想象,他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他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系,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情況,認識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巖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巖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石灰巖地貌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有眾多的巖洞。徐霞客親身探查過的巖洞達100多個。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記錄下來,堅持寫游歷日記。他先后寫了2000多萬字的游記,這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游記文學。
他的游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而綺麗,有人稱贊它是“世間真文字也許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我們生下來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走路,現在我們去某一個地方都有車騎,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當時去游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么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雙腳!讓我們去學習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學習他的精神,讓我們向目標奮斗吧!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 篇4
《徐霞客游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游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巖溶地貌年詳細考址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游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經34年旅行,寫有天臺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介紹。
我曾從圖書館借閱過《徐霞客游記》來看,我覺得他就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雖說是地理著作,但在我看來,他的文學性更強,語言簡練優美,生動而傳神。比如說:“澗隨山轉,人隨澗轉”等。作者善于根據景物特點,遣詞造句,喜用四字詞,如“云散月朗,人意風光,泉聲山色,攢巒夾翠”等等,往往成二二式結構,或上下勻對稱,顯得典雅而勻整,新奇而別致。
作者《游雁蕩山日記浙江溫州府》每天所記,各有中心,并根據不同的景物特色和任務活動情況,采用不同的筆法,詳細生動,引人入勝。總之,作者把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令人親臨其境。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書本身的內容,因為其中是文言文,如果不靜心下來讀,根本讀不懂,而翻譯的白話文又太淺顯,所以內容不太吸引我。
我佩服的是徐霞客能夠用盡畢生的精力去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不畏艱險獻身地理事業的熱情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像徐霞客一樣——走遍中國!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 篇5
《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游記。徐霞客喜歡外出探尋名山大川的奧秘,而且想繪天下名山勝水,但因為有年邁的母親,不忍成行。徐母心胸豁達,通情達理,積極鼓勵徐霞客放心遠游。明萬歷三十六年,二十二歲的徐霞客終于正式出游,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游冠,肩挑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鄉,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他在跋涉一天之后,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都堅持把自己的收獲記錄下來。翻開《徐霞客游記》,記錄了他從眉宇清雋的少年到風燭殘年的老人的所見所思。
他第一次游雁蕩山的日記非常驚險,雁蕩山是東南風景名勝,徐霞客游覽共四天,每天所見所聞均一一記錄。游雁蕩山日記中,徐霞客前后游覽了靈峰洞、靈巖等美景,兩次觀察到大龍湫瀑布的壯闊之景,最激動的是在雁蕩山頂峰徐霞客看到了宛如仙境的云海奇觀。但人生中總夾雜著大喜與大悲,驚喜與遺憾,雁蕩山以雁蕩聞名,尋找雁蕩也是徐霞客此行主要目的,然而事與愿違,徐霞客歷經千難萬險,費勁心力,最終也未找到傳說的位于雁蕩山峰頂的湖蕩。從開頭遇見各種美景的欣喜、自信、堅定到遲遲未見湖蕩的疑慮、躊躇、懸崖求生直至最后掃興而歸,逐層顯現,顯示了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精神。徐霞客將尋找的過程記錄下來,步步都是險境,步步都是犯難,在游雁蕩山的第四天,山路絕斷,“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又石刀棱棱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峰,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上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余地。望巖下斗深百丈,欲謀復上,而上巖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飛陟。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復續懸之,竭力騰挽,得復登上巖,出險,還云靜庵。”整個過程跌宕起伏,險象環生,驚心動魄。其中山石之猙獰、懸崖之險峻、形式之危急,細致真切。
千山萬水行來,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巖石,洞壑,瀑布溫泉的獵奇:從動物,植物生態品種的比較到礦業,手工業,物種的記錄。徐霞客的足跡遍布奇山險壑,他無懼窮山惡水,他尋訪的地方,或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但是熱愛地理的信念使他與長風為伍,與云霽為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當他俯觀山河壯麗,仰嘆星河遼闊,在殘垣老樹之下點起油燈,燃起篝火,記錄一天所得,自己的理想付諸行動,迸發出燦爛耀眼的光輝來。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 篇6
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十五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萬卷樓來藏書,這給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他都能記得。家里的藏書還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還到處搜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他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有一次,在讀書時一個小蟲鉆進他的衣服領口,由于書中描寫誘人,他都沒覺得身上癢。
徐霞客從小熱愛祖國壯麗的山河,書中有關描寫祖國山河秀麗的內容,常常引起他濃厚的興趣。
“百聞不如一見”。他從少年起,立志要游遍祖國的名山大川、邊防要塞,親自參加考察,求得豐富的地理知識。
徐霞客22歲時,便開始了他長期旅游考察的生涯。在完全沒有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先后游歷了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十六個省。東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騰沖,南到廣西南寧一帶,北至河北薊縣的盤山。他到過泰山、嵩山、華山、黃山、廬山等名山;考察過長江、黃河等大河,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當時交通很不方便,既沒有火車,也沒有汽車,長途跋涉全靠兩條腿走路,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見的邊疆地區。他不避風雨,不怕虎狼,與長風為伍,與云霧為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沿途沒有旅館、飯店,就風餐露宿。他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嘗盡了旅途的艱辛。他不怕艱難,堅持考察,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腿疼,兩腿發軟,一躺下就不愿再起來。但是,他有堅強的毅力,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他白天外出考察,夜晚在油燈下記錄一天旅途的經歷和觀察所得。
在這漫長的生活中,他幾十年如一日,攀絕壁,過河流,頂酷暑,冒嚴寒,祖國山川到處留下他的足跡。他就這樣堅持了30年,終于完成了把科學和文學溶合在一起的《徐霞客游記》這部地理學名著。
徐霞客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在科學事業上奮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遠學習的。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 篇7
一個想成大器的人,必須要經歷世間的.種種磨難,就像一個人在沒下雨的時候在街道上行走,所以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腳印,《徐霞客游記》腳印人生讀后感。相反在泥濘的路上便可以找到自己的腳印,通過這個實例,我們便可明白,一個不經歷挫折,不經歷磨難,平平凡凡走過一生的人是永遠不會有成就的。只有經歷種種挫折的人,他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腳印”,留下輝煌。
這個故事講的是:鑒真和尚剛剃度的時候,做了寺里的腳行僧,化緣時經常遭白眼。于是,他憤憤不平,便不去干活了,方丈知道了,便帶他到寺前的泥濘路上,把泥濘留痕的道理告訴了他,使他大受啟發,終于成了一代名僧。
泥濘的路才會留痕,一生碌碌無為的人,不經風雨,不經苦難,就很難成大器,而在苦難跋涉,經風沐雨的人才會有出頭之日,那些腳印證明了他行走的價值。
歷代許多人都在泥濘中行走過,所以他們便有所成就,比如說:徐霞客從小立志要游覽天下,于是他從小便開始了他的行程,他每天走很長的路,風餐露飲,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大方幾經生死,可他不怕苦,勇往直前,一年可磨壞許多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實現了理想,還寫下了《徐霞客游記》。
像這樣的太多太多了,如李時珍,海倫·凱勒。但也有一些人遇上一點點挫折,便開始退縮,比起他們可差遠了,比如說我吧。有一次暑假,我練,一開始練得不錯,可漸漸熱了起來,我便不想練了,可是沒辦法,父母逼個不停,我只好惟命是從,可是太熱了,我剛坐下就發牢騷,終于我便被酷熱戰勝了。一事無成。
“泥濘”多形象的字眼,它象征人間各種磨練,我只有在泥濘中走,才會留下光輝。我們走遠了,但腳印代表汗水無價。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 篇8
《徐霞客游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一本中國古代地理書籍。作者徐霞客在各地游行,將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他一生幾乎都是在旅行中度過,書中突出寫了天臺山、黃山、廬山等名山。
與歷代貪戀山水風情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情操不同,徐霞客不但對美景發出贊嘆,同時對所到的地理、地質、地貌也有詳盡的描述和科學觀察。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游武夷山的一篇日記,游記中用優美細膩的文字描寫了武夷山的美麗風景,突出了武夷山奇特的特點—奇峰峭拔、碧水丹峰,也怪不得武夷山有“奇秀甲東南”的美譽了。在他的游覽過程中,記錄的“架壑舟”,即是船形的懸棺,最讓我感到新奇,這些古老的懸棺躺在險峻的懸崖峭壁的空隙中,飽受風吹日曬,可沒人知道古人是如何把沉重的懸棺放到幾百米高的峭壁中去的。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句詩正是出自徐霞客之口,是他,第一個拉開黃山的神秘面紗,將那數不勝數的絢麗風景公布于眾。他是多么自在和清高啊!他不僅是一位將功名利祿拋之腦后的奇人,也是終身寄情于山水,不被俗世影響的偉人。他的旅行不僅美麗神奇,而且還十分驚險刺激,他已經超越了游玩的境界,而是徹徹底底的探險了。這種富有冒險精神、探索精神的奇人,不僅會受到旅游者的推崇,也同樣使身為中學生的我受益匪淺。
書中那一片片壯闊遼遠的風景,一座座高峻雄偉的山峰,似乎在催動我的探索的心,在攀登中獲得樂趣,在探索里獲得知識。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 篇9
讀著本地名人的傳記,我不僅想起了一本書,白話文的版本,配上一些名人的字畫、老照片作插圖,別有一番情趣。以致我看了很長一段時間后還歷歷在目,它就是《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名弘祖,江陰馬鎮人。生于明歷十四年。從小便有游遍天下的大志。成年后仍矢志不渝,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終于寫成了《徐霞客游記》一書,使自己成為了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在中華人文史上具有其獨特的地位。
古時候,生產力落后,交通不便,旅行就是自討苦吃;那時候99%的男子人生主要目標就是當官光宗耀祖養兒子子孫滿堂。可是有這樣一個人,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闖蕩世界,用“另類”的方法留下自己的痕跡,哪怕這一路困難重重、驚險不斷——被劫、被冤枉、被陷害和背叛,被貧困和疾病折磨著……文中關于這些的描寫只是短短地幾筆帶過,接下來便是大段大段興致盎然的景色描寫、地質考察以及風俗紀錄,好像這些艱難不曾發生過一般。看得出,徐霞客是一個真性情的人,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另類”,然而正是他另類的經歷輔以奇文妙語,才給后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食糧,也讓這個“另類”的布衣之士被人們永遠地記住。
他的游記大致可分為兩部分,為早期的名山大川和晚期的云南風光。讀《徐霞客游記》,我仿佛也跟著作者一起游歷名山大川、野徑深幽,有“足不出戶,心游天下”之感。
好男兒志在四方,為了實現個人理想,徐霞客癡心不改,毅然將生死置之度外,這是何等的氣度!數年如一日,堅持記錄野外的所見所聞,從不間斷,始成大作,他踏實勤奮的寫作態度同樣令人欽佩。
讀徐霞客文,學做真人。我深深地羨慕和佩服像徐霞客這樣的人,他們“出淤泥而不染”,無論遭受多少打擊磨難,到頭來依然心存善念、樂觀積極。他們善于發現身邊的美并且真心地贊美它們,他們把不開心的事拋到腦后,于是乎每一天醒來都是新的開始。這是一群多么幸福的人啊!我堅信,只要努力,我的人生也定能如他們一般平實中見真奇。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 篇10
“飽經風霜三十年,踏遍祖國山水田。” ——《徐霞客游記》
我們內心都有過武俠夢,也想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低頭瞧一瞧,錢包那么癟。我眼前浮現出這樣的一個畫面:徐霞客頂著風霜嚴寒,烈日灼灼,幾十年如一日,風餐露宿。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亦步亦趨,堅持不懈,終成大作,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有時候我在想,是怎樣的信念一直支撐著他完成了這樣的偉業,我想是對理的信念幻化為對美的信念。
徐霞客從小立志要游覽天下,立志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蒼梧。“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灑脫出行,即便是每天的風餐露宿,風雨險阻,也要堅持記錄自己當天的經歷和心得。正是由于不斷地對山脈、江河、動植物等記錄和總結,最終《徐霞客游記》以巨著問世。
人們頭腦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都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從實踐中做出來的。對于《徐霞客游記》的編撰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穿過艱難險阻,頂著狂風暴雨實際經歷完成的。我們只有堅持實踐出真知,才能將感性的世界與事物的本質建立起聯系,從而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因此,我們只有自己經歷,才能更好的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 篇11
“飽經風霜三十年,踏遍祖國山水田”——《徐霞客游記》。
當我們游覽石灰巖溶洞,看到奇彩奪目的石筍、石鐘乳的時候,就會想起我國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的偉大功績。是他最早對石灰巖地貌進行考察和研究,為地理學作出了卓越貢獻。
1607年,22歲的徐霞客開始了他的考察旅行,從而開辟了系統地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地理考察的道路是和艱難的。那時候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經常要攀登懸崖峭壁,穿越激流險灘,頂著狂風暴雨,忍受饑餓寒冷,露宿山野叢林。這些困難都擋不住徐霞客,他不僅一天天、一年年堅持考察工作,而且無論每天的旅途多么艱苦,總要堅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心得記錄下來。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地理考察,他的足跡踏遍祖國的16個省和自治區(按現在行政區劃),對各地的山脈、河流、動植物等的特征,進行細致的觀察,并加以詳細的記錄,最后寫成了二十卷的科學巨著《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是以日記體裁寫成的,是徐霞客畢生經歷和心血的結晶,是一部對地理學的研究于發展極有價值的寶貴文獻。通過閱讀了解,徐霞客的整個寫作過程,揭示出徐霞客之所以能在地理學上做出了卓越貢獻,在于他十分重視實踐,他的知識是通過實踐獲得的,從而論證了唯物主義認識論中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哲學原理。
人們的認識不是人的頭腦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人們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徐霞客游記》不是在家中閉門造車寫出的,而是通過多年的跋山涉水的實際考察形成的。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接觸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獲得感性認識并最終通過實踐把握事物的本質,由此深入事物的內部,掌握事物的規律。因此,要認識某一對象的本質和規律,就只有親身參加變革這一對象的實踐,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 篇12
歷代輿地沿革也是古代高士們的主要話題之一。但徐霞客卻發現:“昔人志星官輿地,多以承襲附會。”,“山川面目,多為圖經志籍所蒙。”
徐霞客不迷信前人舊說,善于獨立思考,注重考察實證,勇于探索求真。不論對于山脈河流,還是奇洞怪穴,甚至聚落村居、逸聞傳說,總要細細觀察,思考分析。遇有奇異疑問,必窮究不舍。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其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說《徐霞客游記》,“讀起來并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學者所寫的考察記錄”。
他對于桂林七星巖的考察就是典型事例,他先后考察了兩次,對巖洞的位置、方向、大小、深淺以及洞內形態結構和洞外情況等,都作了詳細的記錄和生動的描寫,這些記錄和描寫竟與用現代科學手段勘測的結果基本吻合。他關于石灰巖地貌的考察和描述,比歐洲人要早。
另外,他似乎很精于堪輿學,《徐霞客游記》中經常使用龍砂、虎砂、朝山、案山等堪輿術語來分析山形水勢,在旅途中遇到一些危難困惑,常求神問卜。由此可知,他讀書博雜,見識多,不適合功名科舉。散人按其使用的堪輿術語推斷,徐霞客學習的可能是堪輿學的楊公風水派。楊公風水其實效性立竿見影。從大唐至今。
《徐霞客游記》是古代高水準的輿地游記,涉及山形地貌、懸崖巖洞、江河水文、地熱泉流、物產風俗、政區地理、道路交通、宗教民族、史跡文物等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及其豐碩成果和科學價值。
《徐霞客游記》還是一部游記文學巨著。雖然作者的本意,并非專在從事文學創作,因此從科學考察的需要,但是他對神州山川的極其熱愛之情、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卓越的文學才華,卻自然而然地在這“流水賬”中十分鮮明地體現出來。
本散人很敬重徐霞客這種孤往獨行之人
【《徐霞客游記》讀后有感(精選12篇)】相關文章:
徐霞客游記原文賞析05-17
《徐霞客游記》江右游日記07-18
《徐霞客游記》江右游日記07-18
《徐霞客游記》浙游日記07-18
《徐霞客游記》游嵩山日記07-18
《徐霞客游記》游廬山日記07-18
《徐霞客游記》游黃山日記07-18
《溯江紀源》徐霞客游記05-17
《徐霞客游記》之閩游日記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