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一百十 禮七十
皇帝季秋大享於明堂(攝事附)
將祀,有司卜日如別儀。前祀七日,戒誓百官,皇帝散齋、致齋,并如圓丘儀。(祀官齋戒同。)
○陳設
前祀三日,尚舍直長施大次於明堂東門之外道北,尚舍奉御鋪御座。守宮設文武侍臣次於大次之后,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南向。諸祀官次於璧水東門之外道南,從祀官文官九品以上於祀官之東,東方、南方蕃客又於其東,俱重行,每等異位,北向西上。介公、酅公於璧水西門之外道南,武官九品以上於介公、酅公西,西方、北方蕃客又於其西,俱重行,每等異位,北向東上。(褒圣侯於文官三品之下。若有諸州使人,分方各位於文武官之后。攝事無大次以下儀,守宮設祀官、公卿以下次於璧水東門外道南,北向西上。)設陳饌幔於璧水東門之內道北,南向。
前祀二日,太樂令設宮懸之樂於明堂前庭,如圓丘之儀。右校清掃明堂內外。郊社令積柴於燎壇,(其壇於樂懸之南。)方一丈,高丈二尺,開上,南出戶,方六尺。
前祀一日,奉禮設御位於堂之東南,西向。設祀官、公卿位於東門之內道南,(攝事設祀官、公卿位於明堂東南。)執事者位於公卿之后,近南,每等異位,俱重行,西面北上。設御史位於堂下,一位在東南,西向,一位在西南,東向,令史各陪其后。設奉禮位於樂懸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設協律郎位於堂上午陛之西,東向。設太樂令位於北縣之間,(攝事於此下便設望燎位於柴壇之北,南向,無太祝以下至褒圣侯之位也。)太祝奉玉帛位於柴壇之南,皆北向。設從祀文官九品以上位於執事之南,東方、南方蕃客又於其南,俱每等異位,重行,西面北上。介公、酅公位於西門之內,道南,武官九品以上於介公、酅公之后,西方、北方蕃客於武官之南,俱每等異位,重行,東面北上。(其褒圣侯於文武三品之下。若有諸州使人,分方位各於文武之后。)又設祀官及從祀群官等門外位於東門外道南,皆如設次之式。設牲榜於東門之外,當門,西向南上,牲數如雩祀之儀。設酒樽之位於明堂之上下:昊天上帝太樽二,著樽二,犧樽二,山罍二,在室內神座之左。象樽二,壺樽二,山罍二,在堂下東南,西向。配帝著樽二,犧樽二,象樽二,罍二,在堂上神座之左。五方帝各太樽二,著樽二,犧樽二,罍一,各於室內神座之左,內向。五帝各著樽二,在堂上,各於神座之左,俱內向。五官各象樽二,在階下,皆於神座之左,俱右向。(堂上之樽皆於坫,階下之樽皆藉以席,俱加勺、冪,設爵於樽下。)設御洗於東階東南,(攝事設祝官洗。)亞獻之洗又於東南,俱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篚實以巾、爵。)設五官罍洗篚冪,各於酒樽之左,俱右向。其執樽罍篚冪者,各位於其后。各設玉幣之篚於堂之上下樽坫之間。
祀日,未明五刻,太史令、郊社令升設昊天上帝神座於明堂太室之內中央,南向,席以稿秸。設睿宗大圣真皇帝神座於上帝之東南,西向,席以莞。設青帝於木室,西向;赤帝於火室,北向;黃帝於太室南戶之西,北向;白帝於金室,東向;黑帝於水室,南向:席皆以稿秸。設太昊、炎帝、軒轅、少昊、顓頊之座,各於五方帝之左,俱內向,差退。(若非明堂五室,皆如雩祀圓丘設座之禮。)設五官座於明堂之庭,各依其方,俱內向,席皆以莞。設神位各於座首。
○省牲器(如別儀。)
○鑾駕出宮(如圓丘儀。)
○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諸祀官各服其服。其設樽罍玉幣、升行掃除、門外位儀,舞人就位、皇帝出行宮之次、群官入就位、近侍臣陪從儀,并同圓丘。(攝亦如圓丘攝事。)
皇帝至版位,西向立。(每立定,太常卿與博士退立於左。)太常卿前奏稱:"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奉禮曰:"眾官再拜。"眾官在位者皆再拜。
謁者引諸獻官俱詣東陛升堂,立於樽所。太祝與諸獻官皆跪取玉幣於篚,立於東南隅,西向北上。五方帝、五配帝太祝立於西南隅,東向北上。五方帝、五帝、五官諸太祝及獻官又取幣於篚立於樽所。
太常卿引皇帝,太和之樂作,(皇帝每行,皆振太和之樂。)皇帝升自南陛,侍中、中書令以下及左右侍衛量人從升,(以下皆如之。攝則謁者引太尉升南陛,奠玉帛。)皇帝升堂,北面立,樂止。太祝加玉於幣以授侍中,侍中奉玉帛西向進,皇帝搢鎮珪,受玉帛。(凡受物皆搢鎮珪,奠訖,執珪,俯伏,興。)登歌,作肅和之樂,以大呂之均。太常卿引皇帝進,北向跪奠於昊天上帝神座前,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立於南方,北面。五方帝之太祝奉玉帛,各奠於神座,還樽所。皇帝再拜訖,太祝又以配帝之幣授侍中,(攝事皆謁者贊授太尉,上下皆然。)侍中奉幣西向進,皇帝受幣,太常卿引皇帝進,東面跪,奠於睿宗大圣真皇帝神座前,俯伏,興,太常卿引皇帝立於東方,西向。五帝之獻官各奠幣於神座,各還;五官之祝次奠幣神座,各還樽所。皇帝再拜訖,登歌止。太常卿引皇帝,樂作,皇帝降自南陛,還版位,西向立,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