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集注》論語序說
《論語集注》是儒家理學著作《四書章句集注》中的一部分,是南宋理學家朱熹對《論語》的注釋,朱熹經過40多年的用心“理會”,并“逐字稱等”后才最終寫定的經典之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集注》論語序說,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集注》論語序說
史記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紇,母顏氏。以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歲,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魯昌平鄉陬邑。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及長,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隱云:“一本作委吏,與孟子合。”今從之。為司職吏,畜蕃息。職,見周禮牛人,讀為樴,義與杙同,蓋系養犧牲之所。此官即孟子所謂乘田。適周,問禮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進。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齊,魯亂。于是適齊,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有聞韶、問政二事。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嬰不可,公惑之。有季孟吾老之語。孔子遂行,反乎魯。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強僭,其臣陽虎作亂專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有答子路東周語。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則之,遂為司空,又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會齊侯于夾谷,齊人歸魯侵地。十二年癸卯,使仲由為季氏宰,墮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墮成,圍之不克。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攝行相事,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魯國大治。齊人歸女樂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魯世家以此以上皆為十二年事。適衛,主于子路妻兄顏濁鄒家。孟子作顏讎由。適陳,過匡,匡人以為陽虎而拘之。有顏淵后及文王既沒之語。既解,還衛,主蘧伯玉家,見南子。有矢子路及未見好德之語。去適宋,司馬桓魋欲殺之。有天生德語及微服過宋事。又去,適陳,主司城貞子家。居三歲而反于衛,靈公不能用。有三年有成之語。晉趙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有答子路堅白語及荷蕢過門事。將西見趙簡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靈公問陳,不對而行,復如陳。據論語則絕糧當在此時。季桓子卒,遺言謂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史記以論語歸與之嘆為在此時,又以孟子所記嘆辭為主司城貞子時語,疑不然。蓋語孟所記,本皆此一時語,而所記有異同耳。孔子如蔡及葉。有葉公問答子路不對、沮溺耦耕、荷莜丈人等事。史記云:“于是楚昭王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而陳蔡大夫發徒圍之,故孔子絕糧于陳蔡之間。”有慍見及告子貢一貫之語。按是時陳蔡臣服于楚,若楚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安敢圍之。且據論語,絕糧當在去衛如陳之時。楚昭王將以書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史記云“書社地七百里”,恐無此理,時則有接輿之歌。又反乎衛,時靈公已卒,衛君輒欲得孔子為政。有魯衛兄弟及答子貢夷齊、子路正名之語。而冉求為季氏將,與齊戰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歸魯,實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有對哀公及康子語。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敘書傳禮記。有杞宋、損益、從周等語。刪詩正樂,有語大師及樂正之語。序易彖、系、象、說卦、文言。有假我數年之語。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弟子顏回最賢,蚤死,后惟曾參得傳孔子之道。十四年庚申,魯西狩獲麟,有莫我知之嘆。孔子作春秋。有知我罪我等語,論語請討陳恒事,亦在是年。明年辛酉,子路死于衛。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心喪三年而去,惟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鯉,字伯魚,先卒。伯魚生急,字子思,作中庸。”子思學于曾子,而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
何氏曰:“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別有問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于魯論。古論出孔氏壁中,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
程子曰:“論語之書,成于有子曾子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
程子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后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后知好之者;有讀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程子曰:“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內容摘要
孔子和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由他們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傳世的《論語》、《孟子》二書,系孔子、孟子的言論輯錄,是反映孔、孟思想的基本著作。
到了宋代,儒學大師朱熹將儒家的《禮記》中的《大學》、《中庸》篇獨立出來,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而由他著述的《四書章句集注》,備受推崇,數百年中被定為科舉考試的必考教材,成為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的儒家經典。
為學習研究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我社組織專人以原山東海湖閣藏明版朱墨套印本為底本,參校元至正二十二年武林沿德堂刻本、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清同治十一年山東書局刻本等,對《四書章句集注》校點整理,排印出版。全書簡體字橫排。經文部分,依照原書先后次序按章節排開。
總之,本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特點和歷史價值
其注釋特點有三:第一,以程氏之學為主,兼采時人之說;第二,承襲、增損改易漢唐古注;第三,通經以求理。
《論語集注》既注重探求經文之本義,又注重義理闡發,從而將訓詁學與義理學熔為一爐,避免了對經文的穿鑿附會,使其闡發之義理建立在對經義的解釋之上,因此成為《論語》學史上最有影響的一部著作。
《四書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書上升為儒家經典的地位以后,諸多注解中最有權威和影響最大的一種。故說,半本論語治天下,即不可多得的好書。《論語》是儒家文化著作之一,尤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問題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弟子言行,體現了孔子的倫理、教育、政治思想等。適合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閱讀的部分章節。
作品簡介
《四書集注》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臨終前一天還在修改《大學章句》。
在《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的序中,朱熹說明他重視四書的用意,說由于漢唐以來儒家經學只注意“記誦詞章”,道、釋異端“虛無寂滅之教”流傳,以至儒學道統到孟子之后不得其傳;二程、朱熹提出四書,正是要“接乎孟子之傳”。朱熹認為《大學》是“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學者必由此入門,才能達于圣學。他作《大學格物補傳》,強調“即物而窮其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用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他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闡明先圣之道,提摯綱維,開示蘊奧,沒有一本書如《中庸》這樣明白而詳盡。
至于《論語》、《孟子》,朱熹引程子的話,說:“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朱熹推崇孟子,認為孟子大賢,亞圣之次。從此孔孟并稱。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指出了道學家追求的境界。
《四書集注》版本很多,容易找到的有《四書五經》宋元人注中國書店1984年影印、《四書章句集往》《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重點讀《中庸》。
【《論語集注》論語序說】相關文章:
《孟子集注》公孫丑章句上01-12
《論語》論語學而第一08-02
論06-28
《論語》論語·子張第十九08-01
《論語》說課稿12-01
我與《論語》01-08
《論語》經典名句08-15
論語的名言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