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禮記》禮記·禮器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禮記》禮記·禮器,歡迎大家分享。
《禮記》禮記·禮器
禮器是故大備,大備,盛德也。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故物無不懷仁,鬼神饗德。
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禮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是故天時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養,君子不以為禮,鬼神弗饗也。居山以魚鱉為禮,居澤以鹿豕為禮,君子謂之不知禮。故必舉其定國之數,以為禮之大經、禮之大倫。以地廣狹,禮之薄厚,與年之上下。是故年雖大殺,眾不匡懼,則上之制禮也節矣。
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詩云:“匪革其猶,聿追來孝。”
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
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體也。
喪祭之用,賓客之交,義也。
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謂稱也。諸侯以龜為寶,以圭為瑞。家不寶龜,不藏圭,不臺門,言有稱也。
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為貴也。
有以少為貴者。天子無介,祭天特牲。天子適諸侯,諸侯膳以犢。諸侯相朝,灌用郁鬯,無籩豆之薦。大夫聘禮以脯醢。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大路繁纓一就,次路繁纓七就。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單席。諸侯視朝,大夫持,士旅之。此以少為貴也。
有以大為貴者。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槨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為貴也。
有以小為貴者。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壺,君尊瓦甒。此以小為貴也。
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諸侯臺門。此以高為貴也。
有以下為貴者。至敬不壇,埽地而祭。天子諸侯之尊廢禁,大夫士棜禁。此以下為貴也。
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為貴也。
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犧尊疏布鼏,樿杓。此以素為貴也。
孔子曰:“禮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豐,不殺。”此之謂也,蓋言稱也。
禮之以多為貴者,以其外心者也。德發揚,詡萬物,大理物博,如此則得不以多為貴乎?故君子樂其發也。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古之圣人,內之為尊,外之為樂,少之為貴,多之為美。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稱也。
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謂之禮。匹士大牢而祭,謂之攘。管仲鏤簋,朱纮,山節,藻梲,君子以為濫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為隘矣。
是故君子之行禮也,不可不慎也,眾之紀也,紀散而眾亂。孔子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矣。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不樂葆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薦不美多品。”
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禮?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設之不當,猶不備也。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益,顯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君子之于禮也,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有美而文而誠若。君子之于禮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殺也,有經而等也,有順而討也,有摲而播也,有推而進也,有放而文也,有放而不致也,有順而摭也。
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
周坐尸,詔侑武力,其禮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
君子曰:“禮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郊血,大饗腥,三獻爓,一獻孰。是故君子之于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是故七介以相見也,不然則已愨。三辭三讓而至,不然則已蹙。故魯人將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宮。晉人將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惡池。齊人將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
故禮有擯詔,樂有相步,溫之至也。
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兇事不詔,朝事以樂。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莞簟之安,而槁鞂之設。是故先王之制禮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學也。
君子曰:“無節于內者,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禮,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禮,弗之信矣!故曰:禮也者,物之致也。
是故昔先王之制禮也,因其財物而致其義焉爾。故作大事必順天時,為朝夕放于日月,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是故天時雨澤,君子達亹亹焉。
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舉賢而置之,聚眾而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饗帝于郊。升中于天而鳳凰降,龜龍假,饗帝于郊而風雨節,寒暑時。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廟堂之下,縣鼓在西,應鼓在東,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東,月生于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
君西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
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樂也者,樂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以節事,修樂以道志。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也。
蘧伯玉曰:“君子之人達。”故觀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觀其發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其所以與人者。
太廟之內敬矣。君親牽牲,大夫贊幣而從,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卿大夫從君,命婦從夫人,洞洞乎其敬也,屬屬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饗之也。納牲詔于庭,血毛詔于室,羹定詔于堂,三詔皆不同位,蓋道求而未之得也。設祭于堂,為祊乎外。故曰:于彼乎!于此乎!
一獻質,三獻文,五獻察,七獻神。
大饗其王事與?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內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龜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見情也;丹、漆、絲、纊、竹、箭,與眾共財也。其余無常貨,各以其國之所有,則致遠物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蓋重禮也。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廟之祭,仁之至也。喪禮,忠之至也。備服器,仁之至也。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故君子欲觀仁義之道,禮其本也。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茍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是以得其人之為貴也。”
孔子曰:“誦詩三百,不足以一獻。一獻之禮,不足以大饗。大饗之禮,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饗帝。毋輕議禮。”
子路為季氏宰,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繼之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臨祭,其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與,室事交乎戶,堂事交乎階,質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聞之,曰:“誰謂由也而不知禮乎?”
內容簡介
整體介紹
《禮記》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禮》,終于《喪服四制》,但因《曲禮》《檀弓》《雜記》三篇內容過長,所以大多版本將其分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說。
《禮記》按照所述內容可分為四類:
⑴記禮節條文,補他書所不備,如《曲禮》《檀弓》《玉藻》《喪服小記》《大傳》《少儀》《雜記》《喪大記》《奔喪》《投壺》等。
⑵闡述周禮的意義,如《曾子問》《禮運》《禮器》《郊特牲》《內則》《學記》《樂記》《祭法》《祭義》《祭統》《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儒行》《大學》《喪服四制》等。
⑶解釋《儀禮》之專篇,如《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等。
⑷專記某項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分篇介紹
(1)《曲禮》上、下篇所載大多是周禮的一些微文小節,如言語、飲食、灑掃、應對、進退之法等,包括吉、兇、賓、軍、嘉五禮的相關內容。
(2)《檀弓》上、下篇大多數是討論喪禮的文字,基本是就事論事,互不關聯,顯得結構零散,其中一些章節,義理、文采俱佳。
(3)《王制》記載古代王者治理天下之制,包括封國、爵祿、職官、祭祀、喪葬、巡狩、刑法、養老、選拔官吏、學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4)《月令》按一年十二月,逐月記載每月的天象特征和天子所宜居處、車馬、衣服、飲食及所當實行的政令等;《曾子問》記曾子與孔子之間有關喪禮及行吉禮時遭喪變故應如何處理的問答之辭。
(5)《曾子問》以孔子與曾子答問的方式,對喪制和喪服方面,作比較深入的特殊問題的討論,以補儀禮之不備。
(6)《文王世子》講述太子的教育問題及有關教育制度、人才選拔的辦法等。
(7)《禮運》借孔子之口論述禮的發展演變和運用。
(8)《禮器》論述了制禮、行禮的原則和各種表現形式,并說行禮要與所用器物相稱。
(9)《郊特牲》是一篇雜記諸禮和闡發禮義的文字,涉及較多的是祭祀禮。
(10)《內則》記述家庭內的禮則,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飲食制度等。
(11)《玉藻》記天子和諸侯的衣服、飲食、居處及其后、夫人、命婦的服制等。
(12)《明堂位》記述周公于明堂朝諸侯之位、周公的功勛及魯國因周公可用虞夏殷周四代禮樂服器和職官等,多為魯人自夸之語。
(13)《喪服小記》雜記喪服制度,偶及宗法制度和廟祭制度。
(14)《大傳》雜記宗法制度,兼及祭法和服制。
(15)《少儀》類似《曲禮》,記瑣碎細小的禮儀,如相見、賓主交接、灑掃、事君、侍食、問卜、御車等。
(16)《學記》較為系統地闡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教學制度、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強調尊師重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觸類旁通、師德師風、擇師之道等。
(17)《樂記》是儒家關于樂論的經典性著作,論述了樂的產生和樂與禮、社會、人的關系以及樂對人類社會的作用等。
(18)《雜記》上、下篇雜記諸侯以下至士之喪事,可補《儀禮·喪服》《士喪禮》之未備。
(19)《喪大記》是一篇雜記國君、大夫、士喪禮的文字。
(20)《祭法》記述祭祀的方法、對象、場所、原則及有關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等。
(21)《祭義》記述怎樣通過祭祀來體現孝道和遵守悌道以敬順長上等。
(22)《祭統》從多方面來論述祭祀的意義,并記載了祭祀前應齋戒以及鐘鼎銘文的性質、內容和意義等。
(23)《經解》記述經書、天子之德、霸王之器和隆禮的重要意義。
(24)《哀公問》全篇皆魯哀公與孔子問答之辭,內容主要為問禮、問政等。
(25)《仲尼燕居》是孔子與其三個學生談論禮的問答之辭,以闡明禮的內容、本質、作用和行禮的重要意義。
(26)《孔子閑居》是子夏和孔子討論王者之德的問答之辭,闡述怎樣的人才是老百姓的父母以及其必須具備的品德。
(27)《坊記》是記述子思有關怎樣防范人們違德失禮、不忠不孝、貪利忘義的言論。
(28)《中庸》主要闡述中庸之道。
(29)《表記》記述君子行事的根本、仁與義的相互關系、仁和義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
(30)《緇衣》圍繞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關系來談論治國之道。
(31)《奔喪》記身在異國他鄉而回家奔喪之禮。
(32)《問喪》記有關父母始死人殮、送葬、虞祭等禮和殮、袒、拄杖的意義等。
(33)《服問》記喪禮服制的有關問題。
(34)《間傳》記服喪者內心在外貌、語言、衣服上的表現及有關喪服之禮。
(35)《三年問》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記述了為父母服喪三年的原因.
(36)《深衣》記深衣的制度、意義和用途。
(37)《投壺》專記投壺禮,記述主人與賓客宴飲之間:講論才藝的投壺禮制。
(38)《儒行》是孔子論述儒者德行的言論,由各種不同角度,說明儒者所特有的道德行為,藉以顯示真正的儒者不同于凡俗的可貴之處。
(39)《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生哲學的論文,該文先提出學習的目的在“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接著認為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后面文字均論述此主題。
(40)《冠義》解釋《儀禮·士冠禮》,進而說明冠禮所以成人的作用,及其影響社會政教的重要性。
(41)《昏義》解釋《儀禮·士昏禮》,進而說明婚禮能使家族長久興盛團結的作用,及其影響社會政教的重要性。
(42)《鄉飲酒義》解釋鄉飲酒禮的意義,進而說明鄉飲酒禮促使體認尊卑長幼、慕賢尚齒的作用,及其影響社會政教的重要性。
(43)《射義》解釋射禮的意義,進而說明射可以觀德,故由射取士的作用,及其影響社會政教的重要性。
(44)《燕義》解釋《儀禮·燕禮》中某些儀節的設置原意,進而說明燕禮促使君臣一體,人和政通,及以威儀等差示民有常的教育作用。
(45)《聘義》解釋《儀禮·聘禮》中某些儀節的設置原意,進而說明聘禮所以使諸侯之間交相聘問、輕財重禮的作用。
(46)《喪服四制》記述古代喪服制度所據以制定的四項原則,即恩(親情)、理(義理)、節(節制)、權(權變),并將其同仁、義、禮、智四種德行結合起來論述。
成書過程
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載體,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中的“《禮》”,后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后的“禮義”。而不了解禮義,儀式就成了毫無價值的虛禮。所以,七十子后學在習禮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闡發經義的論文,總稱之為“記”,屬于《儀禮》的附庸。秦始皇焚書坑儒后,西漢能見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寫的“記”依然不少,《漢書·藝文志》所載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書·經籍志》中說,這批文獻是河間獻王從民間征集所得,并說劉向考校經籍時,又得到《明堂陰陽記》《孔子三朝記》《王史氏記》《樂記》等數十篇,總數增至二百十四篇。由于《記》的數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東漢,社會上出現了兩種選輯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習稱《大戴禮記》;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習稱《小戴禮記》。《大戴禮記》流傳不廣,北周盧辯曾為之作注,但頹勢依舊,到唐代已亡佚大半,僅存三十九篇,《隋書》《唐書》《宋書》等史乘的《經籍志》甚至不予著錄。《小戴禮記》則由于鄭玄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風光無限,暢行于世,故后人徑稱之為“《禮記》”。
【《禮記》禮記·禮器】相關文章:
《禮記》禮記·月令08-02
《禮記》禮記·經解11-15
《禮記》禮記·學記05-08
《禮記》禮記·祭義08-12
《禮記》禮記·坊記05-08
《禮記》禮記·喪服四制08-05
禮記的名言02-16
《禮記》·大學08-19
《禮記》的名句鑒賞11-18
【讀書禮記】夏感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