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感悟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
讀罷老子的“無為而治”的論調,為其能在千年之前有這樣的提法而拍手叫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感悟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歡迎閱讀。
感悟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1
老子的最優選擇是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無治,蕭公權形容老子近乎放任主義,可以說是點到了要害。黃老道家則是在堅持政治治理必不可少的前提下,將無為而治作為了一種理想的統治與治理方式。作為治世學說,黃老道家首先肯定了統治與治理的必要性,突出了必要的政治制度建構,這就使得黃老道家要在思想邏輯上容納儒家及法家的制度建構主張,肯定一個君主集權的制度體系。黃老道家的無為而治就是在這個前提下,試圖以道家的自然等概念為基礎,針對強秦迅速崛起和快速滅亡的慘痛教訓,主張簡政放權,提倡輕搖薄賦,力爭清心寡欲。這就為統治及治理者設定了諸多行為邊界,不僅杜絕了統治者的多為、妄為和胡為,而且也防堵了統治者的情欲及志愿等誘發的政治多動癥,從而有利于社會有機體的自然發育。
一、清心寡欲: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君心術
黃老道家的政治思想本質上也是君王統治*,這其中就包含著君主個人的心術。君主個人的心術說到底是一個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有意地自我修煉。在中國傳統的政治體系中,政治上能否真正簡政放權的關鍵是君主,因此無為而治的理念中就必然包含著對君主統治心理等的要求。黃老道家對君主統治心理的要求歸結起來就是清心寡欲。人的欲望往往隨著政治地位的上升而膨脹,歷史經驗反復驗證統治者的欲望與社會治亂的關系。一般來說,統治者欲望總是給社會帶來較為廣泛的政治干涉或資源汲取,或者帶來社會資源過分集中在統治者手里而導致民窮財盡,或者因民力過度耗費而搞得民怨沸騰,或者因過分的高壓控制而****。法家也特別強調君主的心術,但其關注的焦點是防奸與督導,即法家要求君主隱匿自己的積極表現,一方而是防比君主的好惡被奸人利用,另一方而則是為了盡量發揮臣下的積極性,君無為與臣有為兩者的緊密結合,凸顯了法家的心術主要是權謀之術。與法家把君主的心術主要定位成權謀之術不同,黃老道家對君主心術的要求則更徹底地體現了無為而治的理想訴求,它以君的無為來確保整個統治機器的無為。黃老道家也同樣將君主作為決定政治機器如何運作的關鍵因素,試圖從影響君主的心理狀態等來實現它所追求的無為而治。漢初統治策略及方針等的調整充分體現了君主心理狀態由欲望膨脹到清心寡欲的重大轉變。這種轉變既是對秦朝統治教訓的直接汲取,畢竟秦朝君主的膨脹欲望與其快速滅亡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同時也體現了黃老道家對統治者的有效影響。秦王朝的迅速滅亡,宣告了統治者單純依靠法治思想實行統治的徹底失敗,繼之而起的漢王朝,及時總結秦亡的原因,調整統治策略,確立以黃老思想為主的統治思想,實行約法省禁、休養生息的政沼,這一做法,在漢初延續六十年之久,被稱為黃老政治。可見漢初黃老思想的興盛以及黃老政治的實施,是當時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的產物,更是借鑒秦朝滅亡教訓的結果,社會文化論文《關于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精髓研究》。黃老道家將君主的清心寡欲作為實現天下大治的一個必要條件,強調君心浮躁焦躁暴躁貪婪等都只能是亂世的根本,君心沉穩節制寡欲平和等才是治世的保證。
二、輕搖薄賦: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取予術
黃老道家的無為而治在政策層而的表現就是輕搖薄賦,輕搖薄賦既是君主清心寡欲的政策表現,也是確保整個統治機器都貫徹執行無為而治原則的根本保證。黃老道家特別看重民自定,而民自定的前提則是政治統治貫徹清凈無為的原則,如果政治統治實行頻繁干預的原則,那么民就可能時刻被政治統治的賞罰所牽動,或者被政治統治強行驅使,整日里圍繞著政治統治的意志行動,而無暇按照自身生產、生活的需要而行動,長期以往必將使民身心疲憊、疲于應付,終究難免民窮財盡的困頓民自定要求政治統治必須確保民可以按照自身生產、生活的需要安排自己的'行動,并保證民可以將有限的人力財力首先用于自己的生產、生活,政治統治則必須相應地減少對民的人力、財力等的汲取。道家政治思想從老子開始就強調取予的辯證法,以道者反之動作為方法論基礎,突出了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黃老道家則將上述策略直接簡化為輕搖薄賦。輕搖薄賦實際上只是少取,還談不上予,但卻是真正的無為,因為即便是統治者善意的予也可能是對民的自在自然狀態的沖擊和破壞,從而破壞了民自定的治理目標。自戰國初年以來,各諸侯國追求富強的變法莫不追求快速地集中人力、物力與財力,各國積極的變法政策既有鼓勵民富的,但更多的政策在追求國富,而國富的主要措施莫過于鼓勵生產和加強汲取。這種政策的政治結果首先是創造了一個集中統一的大帝國。但當搖役和賦稅的負擔超過了民所能忍受的極限,搖役過多地占有了民的人力,過快地消耗了民的物力,賦稅沉重汲取了民生產、生活的基本物力,龐大的帝國以搖役賦稅造成了民不堪的絕境,民不定,民不堪,巍峨浩大的秦帝國僅僅維持了十五年。多取快取涸澤而漁的汲取政策必定造成破國亡身的政治悲劇,而輕搖薄賦自然就成了追求長治久安的一個替代選項。黃老道家在漢初的流行恰好滿足了懲于秦的教訓而追求長治久安的方法論渴求,清心寡欲,輕搖薄賦,恢復民力,實現長治久安,就是黃老道家提供給統治者的一個治安策,實際上也造成了一個物阜人安的西漢文景盛世。
三、治理智慧: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現代意蘊
黃老道家的無為而治并不是一種治理的模式,而是一種治理的智慧。作為一種治理的智慧,它在人類社會的復雜治理中就不僅具有普遍的參考性與借鑒性,而且還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在現代的復雜社會治理中,黃老道家的無為而治仍然表現出了豐富的現代意蘊。現代復雜社會中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并行不悖的發展導致了諸多治理額難題與困境,甚至由于權力擴張運行而帶來諸多不便與治理惡果。實際上,現代復雜社會的治理難題有許多就是由于治理產生的,治理不僅是有效解決社會急難險重問題的有效手段,也是造成諸多復雜難解問題的主要原因。現代治理者一如既往地高度評價自己所擁有的理性與善良,而治理對象卻以一再出現的難題向治理者一次又一次地發出了治理挑戰。挑戰的一方而是要求治理者要不斷改善自身的技術、手段與能力等工具理性,及時科學有效地處理治理對象出現的難題與問題;挑戰的另一方而則要求治理者積極改良治理理念,有所為有所不為,知道治理權力的限度與界限等,節制自己的治理行為。一般而言,現代治理者擁有的權力和運行權力的手段都大大地超越了傳統農耕階段,而這方而的需求也容易得到科學技術的及時幫助,因此治理對象對治理者的能技術、手段與能力的挑戰容易得到滿足。但是,在治理觀念的革新方而則相當困難,因為治理對象在挑戰治理者的治理權力限度與界限,而要求治理者改善治理理念時,就實際上己經是在指控治理者對治理權力的過度或不當行使恰恰就是諸多治理困境與難題所以出現的根本原因。現代治理者約束自身權限的治理理念函需從無為而治的思想中吸取營養,在某種程度上,現代復雜社會的治理者只有準確領會了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精神實質,懂得了無為而治的現代意蘊,充分吸收其中的思想養分,才能妥善處理治理與被治理的諸多矛盾,才能妥善處理好目標和手段的矛盾。合理治理,有限治理,有效治理,這樣才可能在解決一般治理問題的同時,不造成新的更棘手的治理難題。
感悟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2
一、蕭規曹隨”——無為而治的由來
西漢時期,劉邦和蕭何死了以后,漢惠帝即位,其宰相為曹參。在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與個人風格方面,曹參與蕭何大不一樣。史書記載曹參整天在家里飲酒作樂,無所事事。在用人方面,他不喜歡辦事特別認真、嚴格的人,而重用那些比較粗心、和緩,大而化之,不那么苛察的人。為此,周圍的許多官員見狀心理不安也很不滿,認為這個宰相無能、無用,還消極怠工。漢惠帝也很擔心,便直言批評道:現在國家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可是丞相您卻是這么一種態度,希望丞相能夠勤政一些,有所作為。
曹參沉思片刻,就問漢惠帝:陛下您覺得您當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比漢高祖如何?漢惠帝說自愧不如。我肯定達不到高祖那個程度。曹參接著問:那么
陛下您看我與蕭何丞相比又如何呢?漢惠帝說那好像也是不如。然后曹參就說:好!既然我們都不如他們,而他們在去世之前,把各項規章制度都已經給制定下來了,我們后人又不如他們,那我們只有守著他們的制度并照他們既定的方針政策去做就可以了,我們不必要在他們的制度之外再去有什么其他的作為。
漢惠帝聽后覺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曹參的意見。這也就是歷史上“蕭規曹隨”的著名典故。而曹參的這種治國理念就叫作“無為而治”。
二、無為而治的思想淵源
“無為而治”作為一種哲學思想,其思想淵源就是“黃老道家”。
“黃老道家”是戰國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它是把老子的“無為”、“順善自然”的思想與當時的社會實際相結合,同時吸收了一些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合而成的。
黃老道家有別于莊子的道家。莊子的道家消極避世,而黃老道家是積極入世。漢初曹參所用的統治思想實際上就是把老子的自然無為的思想,作為一種用世的方法來治世,而不是用來消極避世。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按照道來做,那就是無為,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作為統治者,你要守著無為而治的原則,這樣萬物可以自我化育,萬物可以自我運行。
老子還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就是說管理國家的人,只要能做到無為,就會使老百姓自我化育,該種地種地,該休息休息,該做什么做什么。自我生產,自我繁殖,自我休養生息;所謂“我好靜”,就是說你不要老是今天想做這個事情,明天想做那個事情,老在老百姓所要求的之外,老百姓的生活之外,老想再附加做一些事情。用不著,你好靜,老百姓自我端正,用不著你去糾正老百姓,你別怕老百姓不端正,用不著你去端正,你只要靜止在那兒,老百姓自己就端正了;所謂“我無事而民自富”,就是說在老百姓的生活之外,你不用再更多地要求做其它的事情,老百姓自己就能夠恢復經濟,自己就能富裕起來:所謂“我無欲而民自樸”,就是說你沒有欲望老百姓就樸實,你欲望越多,那么老百姓就不樸實了,他就越來越耍滑頭。
老子還說過這種話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意思是,圣人不要在老百姓的想法和人民的意志之外再有什么其它跟他們不一樣的想法,你的想法應該跟廣大民眾,跟社會成員之間的想法應該是一致的。所以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老子的這些思想被黃老道家承襲下來,而漢初統治者則利用這一思想有效地治理國家。
三、實施“無為政治”是有條件的
實施“無為而治”是歷史的必然,它適應了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和民意。以曹參為代表的統治者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治國方略,這也是由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條件所決定的。
首先是因為戰亂,民心思定,老百姓需要修養生息。漢初社會經濟處于極度貧困狀態,當時漢朝剛建立,之前經歷了長期的春秋戰國時代,戰爭的時間久、規模大,而且非常殘酷。比如“長平之戰”秦國消滅了趙國的主力45萬,白起消滅了韓魏聯軍150多萬。因此整個社會和老百姓為戰爭付出巨大。最后經過戰國后期,秦國統一全國。然而,統一后老百姓沒有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由于秦朝的暴政,大量地調用民力,修筑長城、石道、驪山陵,同時還調兵攻打匈奴,所以統一后老百姓沒得一個喘氣的機會。不僅如此,秦朝的苛捐雜稅加劇,法度苛嚴,讓人們生活在驚恐的氣氛中,精神上感到非常緊張。秦朝的暴政很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發生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當時有兩大反秦力量,一個是劉邦的力量,一個是項羽的力量,他們把秦朝推翻以后,繼續戰爭,爭奪統治權,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楚漢相爭。這場個楚漢相爭又打了五年,結果又使一大批的人流離失所。就這樣,從我春秋戰國,到秦,到秦末,到楚漢相爭,中國始終就沒有安定過。長期的戰爭使剛剛建立后的漢朝社會經濟非常殘破,人民的生活非常貧困,整個社會包括那些貴族、功臣甚至皇帝的生活也都不富裕。大量的土地荒蕪,人口流失。史記當時的皇帝劉邦欲搞登基典禮,因國家貧困,都不敢講排場,只得草草而辦。據說當時的很多將相、將軍、丞相和一些大臣出門都沒有馬車,只得坐牛車。統治者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別說了。
其次,經濟亟需恢復,解決人民有飯吃、有衣穿的基本生存和生活問題成為當務之急。我國古代是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由于連年戰爭,男人大多被征兵和戰死,這就必然造成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短缺,繼而出現大量的土地荒蕪。史載當時劉邦外出視察路過曲逆,看到那里有約五千戶左右人口,便驚嘆“壯哉,縣!”。說:“吾橫行天下,獨見洛陽與近而”。意思是我打遍天下,走了很多地方了,除了洛陽,沒見過這么多的人口。而這個地方在秦時有三萬余戶。可見當時即便曾是京都的洛陽也不過如此,而其它地方人口流失程度的嚴重。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一片凋敝。因此,對剛剛建立起政權的漢朝來說,首要必須恢復經濟,解決老百姓吃飯穿衣問題,這是第一要務。否則,國力脆弱,民心渙散,江山不保。
三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戰爭結束后,就國內而言,主要矛盾是發展生產和解決人民生活需要,所以階級矛盾、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就比較緩和。因為當時農民沒有土地問題,而封建社會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沖突最主要是土地問題。漢朝初期是有田無人種。當時的地主也不多,都窮,社會普遍地窮,連統治者也窮,沒什么可剝削的,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的欲望也不那么強烈,國家與人民的思想比較一致。
四是民族矛盾得以緩和。從秦開始到漢初,國家穩定的主要隱患是匈奴問題。但由于劉邦和后來的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都對匈奴搞和親政策,因此這種民族矛盾得以緩和。漢初與匈奴之間大多以和平為主,一直沒發生大的戰爭和沖突。這就給當時統治者采取“無為而治”,讓人民修養生息創造了條件與可能。假如民族矛盾突出,國家安全受到威脅,草木皆兵,人心不穩,統治者還敢萬事大吉睡大覺嗎?
四、看看漢初究竟是怎樣“無為而治”的
應該說,漢初的“無為”是從漢惠帝曹參開始的。然后是漢文帝、漢景帝以及漢武帝統治的前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漢朝統治者到底在哪些方面“無為”?他們的“無為政治”體現在哪些具體的做法中?
第一就是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從漢惠帝開始,將對農民的稅率負擔從原來的十分之一降到十五分之一。到了漢文帝時期免除了一切稅賦,而且持續了12年時間。漢景帝時又把稅率減成三十分之一。他們為了讓老百姓能夠更好地發展經濟,在經濟上做了很大的讓步。在徭役上,盡量少使用老百姓,盡量少調發徭役。同時皇帝自己也很儉樸。據說漢文帝穿的都是粗布,沒有什么穿金戴銀。他給自己造陵墓不用任何奢侈物品,都是瓦器陶器,不征用民財,也不動用更多的勞力,生怕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第二是寬刑輕獄。比如在刑罰上,漢高祖一執掌江山,就廢除了秦朝的許多嚴刑峻法。到了漢文帝時繼續廢除了一些酷刑。當時,藩國齊國有一個太倉令叫淳于公犯法了,按原來的法律懲罰是比較殘酷的。他的小女兒緹縈就給當時皇帝寫了一封信。說我父親平時很廉潔,工作也是很認真的,這次可能是一時糊涂犯了法。犯了法理應受到懲罰,但是如果你給他死罪或使用了酷刑,他將來想改都改不了,想改過自新都沒機會了。她說她甘愿自己到朝廷這兒來當奴隸為父親贖罪。這封信引起了漢文帝的高度重視,他確實感覺到當時的刑罰太嚴苛太殘忍,不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因此漢文帝下令立即廢除一些殘酷的刑罰。比如對于有些按原來法律可以判死刑的進行了改判,給人一條生路。特別是取消了“連座”和滅族的刑罰,一個人犯罪一人當,不能株連他的家人,更不能滅他的族。在肉刑這方面,原來應該打五百鞭子的改成三百鞭,三百鞭電腦改成二百鞭,二百鞭的改成一百鞭。同時漢文帝還規定,打板子盡量不要打得致人于死命,讓他有個改過的機會。這種做法對于緩和社會矛盾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第三是實行“仁政”。針對當時一些地方的藩國對朝廷不恭的狀況,漢文帝采取很仁慈寬厚的態度處之。比如那個時候的南越國是秦朝派到南方去的一些北方人建立的,呂后時對它進行打押、排擠和封鎖,因此關系一直比較緊張。以至于后來發展到自行獨立稱帝,按說,這是朝廷不能允許的,必須興兵討伐并用最嚴厲的手段來制裁,但是漢文帝沒有這樣。他實行以德報怨,不但不打你,還給他在北方老家那兒蓋了廟,讓他們家族在那兒可以祭祀,同時對尉佗家族的人都給予照顧。這件事情使得在南越稱帝的尉佗非常感動,覺得自己不該做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主動取消了帝號,不再另立山頭了。
再比如當時地方的藩王吳王劉濞跟朝廷也有很多矛盾,劉濞一直圖謀不軌,也不來朝見皇帝。漢文帝當時對這件事的態度很坦然,你不來朝見沒關系,我就主動派人去找你,賜給劉濞拐杖,就表示您是老者,您既然是老者,您可以不來上朝,表現出對劉濞的尊敬,這樣使得劉濞有點不好意思。因為你不來上朝,你這也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你這不尊重朝廷的行為,應該受到懲罰,可是朝廷不但沒懲罰你,反而尊敬你,所以劉濞起碼從面子上他不能跟朝廷對抗,這種做法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中央和吳國以及劉濞的關系。
第四是對匈奴實行議和。長期以來,匈奴是秦漢騷擾不斷,成為當政者的一塊心病。而漢初在對待匈奴的態度上采取了無為而治。無為而治并不是不反抗,而是反擊保持一定的限度,就是說把匈奴打跑就行了,不深入到匈奴的腹地能夠,解除邊患就可以了。當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漢高祖劉邦死了呂后執政,這時匈奴王寫了封信來羞辱呂后,說我的妻子死了,你也沒了丈夫,我感到很寂寞,你也感到很寂寞。呂后看了勃然大怒,立即召集群臣要出兵討伐。但冷靜一想,不能憑一時的激憤,她知道漢朝的實力弱,沒有實力來跟匈奴對抗,當年漢高祖跟匈奴打了多年,結果是怎么樣?經過大臣們的提醒,呂后只好忍氣吞聲地給匈奴回了封信,信里說,我年老體衰,不值得您垂顧我。他們不得已咽下這口氣了。
五、漢初推行“無為而治”政策的結果
總的說,漢初“無為而治”的結果是經濟開始復蘇和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開始有了生機。這個經濟發展由漢朝初期的建立,到后來漢武帝,大概經歷了七十年左右,一直采取無為而治的方式。經濟發展到什么程度呢?據史書里記載:國家的糧食更多了,糧倉全都滿了,有很多地方糧倉里糧食都腐爛了,同時國庫里存了大量的錢,以至于串錢的繩子都爛了。人民生活也基本豐衣足食。老百姓能吃飽飯了,衣服也穿得比較華麗。當時記載,出門有馬騎了。如果有身份的人騎母馬還被人看不起,所以整個社會生活開始發生了變化。可謂國富民強。
【感悟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相關文章:
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10-14
有關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精髓研究01-14
道家蘊含的管理思想08-02
道家思想的核心精神是什么01-15
無為而治的典故12-08
道家的名言03-03
道家的核心文化09-21
最牛的道家格言03-30
2023兔年道家春聯01-14
道家經典語錄集錦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