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釋》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易順鼎曰:文子引“絕學無憂”在“絕聖棄智”之上,疑古本如此。蓋與三“絕”字意義相同。今在“唯之與阿”句上,則意似不屬矣。
馬敘倫曰:“絕學無憂”一句,當在上章。又曰:晁氏讀書記引明皇本,亦以“絕學無憂”屬於舊第十九章之末。
蔣錫昌曰:此句自文誼求之,應屬上章,乃“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一段文字之總結也。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謂唐張君相三十家老子注以“絕學無憂”一句,附“絕聖棄知”章末,以“唯之與阿”別為一章,與諸本不同,當從之。後歸有光、姚鼐亦以此章屬上章,是也。
李大防曰:案“絕學無憂”句,斷不能割歸下章。蓋“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三句,是承上文“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句。“見素抱樸”,承“絕仁”二句;“少私寡欲”,承“絕巧”二句;“絕學無憂”,承“絕聖”二句;“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句,是統括上文;“故令有所屬”句,是啟下文。脈絡分明,毫無疑義。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吳澄曰:“唯”“阿”皆應聲:“唯”,正順,“阿”,邪諂。幾何,言甚不相遠也。
劉師培曰:“阿”當作“訶”。說文:“訶,大言而怒也。”廣雅釋詁:“訶,怒也。”“訶”俗作“呵”。漢書食貨志“結而弗呵乎”,顏注:“責怒也。”蓋“唯”為應聲,“訶”為責怒之詞。人心之怒,必起於所否,故老子因協下文何韻,以“訶”代“否”。唯之與阿,猶言從之與違也。
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善”作“美”。
易順鼎曰:王本作“美之與惡,相去何若”,正與傅奕本同。注云:“唯阿美惡,相去何若。”是其證也。今本作“若何”,非王本之舊。
蔣錫昌曰:顧本成疏“順意為美,逆心為惡”,是成作“美”。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彼此並美惡對言。傅本“善”作“美”,應從之。此文阿、何、惡、若為韻,諸本“若何”作“何若”,亦應從之。嚴可均曰:“相去何若”,王弼或作“若何”,非。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孫礦古今本考正曰:“不可”,一作“不敢”。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上二句,同此石。
忙□其未央!
魏稼孫曰:“忙其”二字間,原空一格,或待補刻,或誤分章,嚴連寫。後“純純”二字間,亦泐一格,例以碑陰首行,疑當時即因石泐跳書,“忙”下石完。
謙之案:“忙”下空格,非泐字,亦非分章,疑為“兮”字未刻。
嚴可均曰:“忙其未央”,禦注作“荒其”。河上、王弼“荒”下有“兮”字,句末有“哉”字。
吳雲曰:邢本“荒”作“莽”。王氏蘭泉云:疑即“荒”字之誤。
謙之案:廣明本、室町本作“荒”,碑本作“忙”。“忙”與“茫”同,實“芒”字,“芒”借為“荒”,即今“茫”字。詩長髮“洪水芒芒”,玄鳥“宅殷土芒芒”,傳:“大貌。”左傳襄四“芒芒禹跡”,注:“遠貌。”淮南俶真“其道芒芒昧昧然”,注:“廣大之貌。”歎逝賦“何視天之芒芒”,注:“猶夢夢也。”莊子大宗師“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釋文:“無系之貌。”遂州碑作“莽”,蓋以草深曰莽,與“忙”同有蒼芒荒遠之義。小爾雅廣詁:“莽,大也。”呂覽知接“何以為之莽莽也”,注:“長大貌。”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崔注:“草野之色。”“忙”、“莽”、“荒”義相近。
眾人熙熙,若享太牢,
馬敘倫曰:“熙”為“媐”之借字。說文:“媐,說樂也。”
謙之案:“熙熙”,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列子楊朱篇“熙熙然以俟死”之“熙”字義同。“熙熙”即“嘻嘻”,書鈔一五引莊子“熙”作“嘻”,初學記九、事文類聚後集二十引並作“嬉”。晏子春秋六“聖人非所與熙也”,本作“嬉”。熙、嘻、嬉義同,此雲“眾人熙熙”,亦即眾人嘻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