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古代官場上的完人
長期以來,許多史學家因為馮道沒有在王朝交替的時候殺身成仁而對他多加指責。司馬光對他的評價是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不過,我們不應該拘于這種傳統的愚忠思想。作為一名職業官僚,馮道雖然多次隨著朝代的更替改變效忠對象,但他卻對每一任皇帝都盡到了人臣的責任。
正所謂武死戰、文死諫,對于身為文官的馮道來說,既然進入官場,自然而然就要博取名聲,這需要敢于說真話。敢說真話是有風險的,但后面的利益也大,關鍵在于怎么操作。面對那些尚武的馬上天子,馮道不但了解其脾氣秉性,而且洞悉每件事情的要害,謀而后動,取得了很好的勸諫效果。
比如在后梁時期,馮道在晉王李存勖手下效力。晉王親率大軍攻打梁朝,與梁軍隔黃河對峙。晉王帳下大將郭崇韜有一次惹惱晉王,晉王生氣地說:讓三軍另選統帥吧,我讓賢回太原!隨即命當時負責文字工作的馮道起草文件公布于眾。馮道拿起筆卻遲遲不動。晉王不斷地催促,馮道心平氣和地對他說:起草文件是我的工作,你叫我做,我還能不做嗎?但是,如今大王屢建大功,正待平定南方敵寇,崇韜所諫并不過分,頂多您不聽他的就是了,何必大動肝火?若讓敵人知道了,以為我們君臣不和,于我們不利。李存勖聽后醒悟過來。一會兒,郭崇韜也來向李存勖謝罪。一場內部矛盾就此平息,馮道也因此受到了普遍尊重。試想馮道勸諫時不是以情理動人,并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案,而是像別人那樣斤斤于道德說教,甩大帽子壓人,其結果只能是火上澆油,搞不好還自身難保。
再比如后唐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比較安定。馮道卻進諫明宗說:我以前追隨先帝(李存勖)的時候曾出使中山,在經過井陘天險時,怕馬有個閃失,小心翼翼地緊握著韁繩,但到了平地就認為沒有什么值得顧慮了,結果突然給從馬上跌下受傷。在危險的地方因考慮周到而獲得安全,處于太平的環境卻因放松警惕而產生禍患,這是人之常情。他向明宗推薦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明宗聽后很受啟發,讓人將其詩抄下來時常吟誦。馮道正是以這種靈活的方式奉勸皇帝不要陶醉于眼下太平無事,而要居安思危,以百姓生計為念。
雖然圓滑,但同其他許多清流一樣,馮道的政治生涯也是斷送在諍諫之上。當時,后周世宗要御駕親征北漢劉崇。馮道勸阻說人心未穩,不易輕動。周世宗自比唐太宗,認為后周擊敗北漢就像大山壓卵。馮道竟然出言譏諷他比喻得不恰當。周世宗一怒之下罷了他的相位,只命他負責修陵。陵修好不久,馮道就去世了,終年73歲。
可見,馮道已經盡到了一個臣子應盡的進諫義務,只不過他更注重技巧。在馮道看來,進言直諫是風險投資,所以他致力于將風險降到最小,把收益增到最大,身家性命、身后名節和不朽功業,哪個都不能少,那種以死犯諫的傻事,他是絕對不會做的。
位高而不失清廉
馮道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后唐莊宗時任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明宗時出任宰相。后晉高祖、出帝時均連任宰相,契丹滅晉后,被任為太傅,后漢代晉后任太師,后周代漢后依然任太師。不過,縱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馮道依然不失清廉的本色。
馮道年少時家境貧寒,深知百姓艱辛,發達后依然非常儉樸。外出打仗的時候,馮道就在軍中搭一茅庵,鋪草而眠,所得俸祿與左右下屬同享。有的士兵將掠來的'美女送給馮道,他將其安置好,等找到她家人后再送回。
馮道的父親去世了,已經官至戶部侍郎、翰林學士的他立刻解職回鄉守孝,僅住在一間茅草屋里,過著清苦的生活,自己種地,自己砍柴,還經常悄悄地為勞動力不足的人家耕地;所得朝廷俸祿尚有剩余,全部拿來救濟受災的鄉鄰;當地官員知道他回來了,要饋贈給他禮物,他一律婉言謝絕。有一次,皇帝想送他一份生日錢財,馮道也以父母早死,不記生日,堅讓不受。
所以,晚年馮道曾于心無愧地宣稱:在孝于家,在忠于國,日無小道之言,門無小義之貨。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為素。他希望死后選擇一塊無用之地埋葬即可,不像別人那樣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穿豪華的壽衣,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即便是對他持否定態度的正史也承認他居官能自刻苦為儉約《新五代史馮道傳》)。在相位二十余年,未嘗以片簡擾于諸侯(《舊五代史馮道傳》)。僅這一點,就足以讓那些十萬雪花銀的清知府們無地自容。
馮道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為官之道首要在于正,只有廉潔自律,馮道才能獲得那么多帝王的信賴和同僚的尊重,才能在官場中游刃有余。正如他晚年所做的一首表明自己做官訣竅的詩中所說: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小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文弱而不失膽略
馮道乃一介書生,雖然文弱,但頗有膽略。后漢皇帝劉知遠為了收集牛皮,制作胄甲,曾頒布了一道牛皮法。規定民間如果死了牛,牛皮必須交公。有一次,上黨地區有20多人違犯了牛皮法,當地的判官認為這項法令不合理,反對執行死刑,還大膽地上書給劉知遠。劉知遠大怒,下令將犯人和判官一塊處死。
馮道卻據理力爭,劉知遠最終釋放了與該案件有所牽連的所有人。
除了在內政上敢逆龍鱗,在外交上馮道也顯示出過人的膽識。后晉時,契丹皇帝得知馮道的名望,指名要求馮道出使,想把他留在契丹。面對有去無回的形勢,所有的人都主張馮道不要出使,但馮道為了國家的安寧,坦然出使契丹。到契丹后,契丹皇帝多次用放他走來試探他,馮道卻擺出一副長期停留的架勢。他先將契丹皇帝賜給他的全部錢財,換成過冬取暖用的柴炭,當契丹皇帝準許他回歸時,他又上表三次懇請留下,被拒后還滯留了一月余才上路。
一路上,馮道走走停停,磨磨蹭蹭,折騰了兩個月才走出契丹邊境。身邊的人問他:出使契丹仍能活著回來,猶如漏網之魚,要是別人,只恨沒長兩只翅膀,走得越快越好。你怎么卻這樣慢慢騰騰的呢?馮道解釋說:你走得再快,他們若真要將你追回去,你終歸是逃脫不掉的。還不如走得慢點,他們反而不會來追了。
盡管正史對馮道多有微詞,但以我們今天的價值標準來判斷,馮道可以說是一個完人。他對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不跟著別人一條道走到黑;他忠于職守,辦事情既有原則也講究技巧;他清正廉潔,一心為民;他有膽有識,謀略過人。置于五代十國那段風云變幻的歷史時空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保持人格的獨立、為民請命后還能全身而退。對于投身于職場的現代人來說,馮道身上有著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