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三杰之張世杰
宋末三杰張世杰,是南宋末年著名抗元將領,在南宋風雨飄搖,甚至已經無力回天之際,他仍然與諸多義士堅持抗元,維護南宋統治。因為他的民族大義,他的堅持抗元,所以后世人將其與陸秀夫、文天祥并稱宋末三杰,表示對其的尊崇。
張世杰此人雖然并沒有挽救南宋的頹勢,當然窮途末路的南宋本來就已經沒有了希望,但是張世杰本人對國家的忠心,卻是世所周知的。他是著名的民族英雄,那種堅持民族大義永不退縮,以性命相博的精神,卻是如今感情日漸淡薄的我們所需要學習的。
張世杰的忠心,無可辯駁。南宋末年,國家動蕩,朝政混亂,奸臣當道,面對元軍的強大,許多文臣武將,最終都選擇了投降元朝,但是張世杰等人卻一直堅持抗元。哪怕當時的條件再艱苦,張世杰都沒有想過投降。像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廢墟中尋找希望的拾荒人一樣,他極盡所能,抵抗元朝對國家的入侵。元朝不是沒有招降過張世杰的意思,但是張世杰面對高官厚祿,美人金銀統統沒有動搖,而是堅持了自己心中的`大義。
元軍大舉入侵,形勢危急,朝廷曾詔諸方將領援戰。當時大多數將領都選擇了保全自身,無視朝廷的詔令,只有張世杰帶著自己的部下趕到,回援朝廷。元軍必經臨安之時,張世杰不顧艱險,護衛皇帝、皇后、太后三宮進入海上避難。
后來元軍攻破南宋都城臨安,謝太后與宋恭帝都被元軍所俘。照理來說,都城被攻破,南宋就應該滅亡了。但是張世杰與陸秀夫等人卻沒有放棄與元朝的斗爭,他們后來又先后擁護趙昰、趙昺兩位皇子為帝,也就是歷史上的宋末二帝。他們邊與元朝斗爭,邊尋找戰略基地,一路南逃,斗爭艱苦,卻未曾想過投降。就這樣面對元軍的不斷進攻,最終將宋朝的國祚又延續了幾年。
張世杰再怎樣堅持,但是南宋的確已經走向了末路,覆滅已經成了遲早的事情。他最終與國家共存亡,在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投海之后,也投海而亡。
張世杰和文天祥一樣,都留下了自己最后的悲鳴。文天祥作《嘆伶仃洋》,說: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世杰則長嘆:我為趙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今若此,豈天意耶!
張世杰一生與元軍作戰,在崖山之時,打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場仗。元軍為了消滅殘存的南宋勢力,大舉進攻。張世杰等人與南宋小皇帝,最后被元軍困于崖山之上。
以主帥張弘范為首的元軍來勢洶洶,誓要將宋軍殘存勢力一舉殲滅。張世杰率領殘存的宋軍水師精銳,殊死抵抗,銀州湖內矢石蔽空,硝煙彌漫。中午時,海水漲潮,元南路軍順流進攻,腹背受敵,宋軍愈加奮戰,雙方傷亡慘重。
張弘范下令奏樂,因為元軍有聞樂進食的慣例,以為元軍將進食,因此放松了警惕。哪知道張弘范出其不意,下令猛攻宋軍。宋軍措手不及,最后在元軍的猛攻之下,戰艦的一桿桅桿倒下。宋軍當時的船只是被連在了一起,一桿倒下之后,引發連鎖效應,一個接一個的桅桿開始跟著倒下。這場宋元最后的決戰,以宋軍的失敗而告終。
此戰宋軍死傷慘烈,最后被元軍切斷補給線,斷了水源,困在海上。宋軍在海上無淡水可飲,又困又累,又渴又餓之下,張世杰無奈下達突圍的命令。在一次次的失敗之后,丞相陸秀夫抱著小皇帝投海自盡的消息傳來,張世杰深知已經沒有希望,最后也選擇了投海自盡,身葬崖山。
今日許多人表示對張世杰崖山之戰,為何要將船只連在一起,導致一損俱損的結局的疑問。甚至有人質疑張世杰的軍事能力,認為此舉是錯誤的。但實際上張世杰所為,并不是錯的。崖山處于南海,風大浪大,當時他們已經無路可逃,只能躲在海上。若是不將船只連起來的話,不用等到元軍進攻,一個大浪打來,就一切成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