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智慧之水
每每清晨,就飲水解渴;每每暖春,就翹盼雨水;每每出行,就觀河看海。這是人與水息息相關的生命需求。
水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處,更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母親——地中海滋養了古希臘文化,黃河孕育出華夏文化。可以說,關注水就是關注生命,愛護大自然是對人類自身的終極關懷。2014年3月22日是第22個世界水日,特刊此文,與您共品水之智慧。
理性關注——自然中的水
禾苗離不開水,人類和萬物都離不開水,這是無人不曉的樸素真理。因為有水,世界才生機勃勃;因為有水,生命才豐富多彩;追逐著水的腳步,人類才從蒙昧走向了文明。
水是所有生物生存所依賴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很早就對水產生了認識,并從哲學的角度進行闡釋。希爾貝克的《西方哲學史》中所講的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即聲稱“萬物是水”——哲學就從水開始。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或根基,萬物生于水而歸于水,水是不變的本體。而赫拉克利特則認為世界萬物是由火產生,勾畫了“火—水—土”的下降運動,和“土—水—火”的上升運動。水居其中,是火運動與變化的核心要素。他相信一切皆流,萬物皆變,并以水為喻:“我們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因為河水長流,再入水時,已非前水。而恩培多克勒的《論自然》則將水視為生化萬物的四根之一,“從這些元素(火水土氣)中生出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事物”。
中國古代的人們同樣對世界的本原有著好奇和探究,他們認為水、火、木、金、土是構成萬物的元素。《尚書·洪范》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戰國時代則對水的本源地位和滋養作用有了更明晰的表達,產生了“五行相生相勝”的理論,“水生木”“水勝火”,說明水對樹木等生物有滋生促進作用,對火等則有克制作用。古人將自己生活之處的自然條件稱作“水土”,《左傳·僖公十五年》說:“古者大事必乘其產,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人們非常清楚地知道水的重要性,將之作為生活下去的最基本的因素。《孟子·盡心上》說:“民非水火不生活。”強調了水與火的地位。水的作用在《周易》中得到了充分的闡釋,這部中國的“宇宙論”將水描述為天地生命變化的根由——《說卦》:“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黃帝內經》也持同一觀點:“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由此可見,人和萬物的生命源泉是水,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發展也是由水引發深入的。人和萬物憑借水而生存,人類圍繞著“水”進行哲學思考,領悟到生生不息的生命規律。
美學領悟——詩意中的水
水澄明而藏不得一點兒雜質,一點一滴總是真;水柔弱卻能匯聚江河,美得無與倫比;水向下卻有滋潤力量,始終為善。這是水的生命精魂,也是水的文化意義。
先哲們從水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和詩意生活。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大的善應當像水一樣,滋養萬物、照拂萬物、承托萬物,卻并不與他物相爭。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以對山水審美設譬,賦予水以人格。孟子談“仲尼亟稱于水”時道出個中緣由,“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水的本性是流動不息的,涓涓細流可以匯聚成江河湖海。
在文學作品中,狀寫水的就更精彩豐富。比如,莊子觀魚游水之樂,杜甫《春夜喜雨》“潤物細無聲”的可貴與可愛,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澎湃洶涌,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歷史回旋,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禪思,謝靈運的“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將水之清潤、空明,與人格融為一體。又比如,盧梭《瓦爾登湖》,海明威《老人與海》,高爾基《海燕》,普希金《致大海》中對水不同的藝術表達,異彩紛呈。水被人格化、詩意化。水總向低處流,水是懂得禮義的。而水奔赴萬丈溝壑又沒有一點遲疑,水是勇敢的。水沖過障礙不斷前進,水又是堅強的。而同時,水的流動所展現的生命旋律,又將人的主體還原到了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流程之中。
現實思考——生活中的水
中華大地上的水,要供13多億人用。地球上的水,要供70多億人用。以人為本,人以水為本。人越來越理解水的寶貴,然而水資源卻越來越缺乏;人越來越重視水的質量,然而,水的污染現象卻越來越嚴重。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其發布的`《全球環境展望》中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減少或被嚴重污染,世界上80個國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將面臨水荒”。科林·查特斯、薩姆尤卡·瓦瑪所著《水危機》中寫道,在城市化、工業化、飲食結構改變、生物燃料的生產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水危機形勢愈發惡化。
缺水、水污染是全世界面臨的首要問題,必須平衡社會經濟發展與淡水供應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水資源的儲存、輸送和管理的大規模工程建設。在這個問題上,已經有不少國家開始了有益的探索。例如,以色列位于沙漠之中,淡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極為突出,因此,該國除興修水利外,還大力發展節水技術。美國將水資源同航運、發電、灌溉、飲水、旅游、養魚、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提高水質等統一進行綜合規劃,合理利用水資源。回想歷史,我國古人也曾對水的利用作出過卓越的貢獻。大禹治水,成功進行“水之道也”,疏通河道,把水引到大海。大禹的智慧在今人身上綿延,我國修筑長江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達到175米高程,總庫容393億立方米,發揮防洪、發電、通航三大效益。最近,青海省號召“護一盆清水,潤半個中國”,每年增加2300多平方公里草地,消失的2000多個湖泊回來了。
水生態在生態文明中有其獨特性和重要性,人類應尊重和愛護水。隨著環境問題的國際化、全球化,作為一切生命保障系統的水及水環境,理應得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的高度重視。水以江河湖海的形態在大地的脈管里流動,也以血的形態流動在人類的脈管里。要詩意地生存下去,實現人類的理想棲居,必須關注水,關注水環境,真正理解水對我們生存和生存環境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未來意義。
【生生不息的智慧之水】相關文章:
國學常識之水的大智慧06-21
生生不息02-24
生生不息11-14
讀《生生不息》有感04-11
謙卑的心靈,生生不息08-23
中國夢,生生不息10-27
生生不息話秧歌散文12-06
生命之水07-28
邪惡之水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