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女子年齡的獨特叫法
古人對人生中各個年齡段分別有特殊叫法,女子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叫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代女子年齡的獨特叫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女子年齡的獨特叫法
女孩子幼年時被稱為髫年,因為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也稱作垂髫。
十三歲左右為豆蔻年華,取唐代詩人杜牧詩中之意。
古代女子稱謂
十五歲為及笄之年。古代女子十五歲就把頭發梳攏起來,挽一個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稱“及笄”。
十六歲是破瓜年華、碧玉年華。因為“瓜”字可以拆分為兩個“八”字,二八十六,所以指十六歲的女子。女子到十六歲的時候,身體已經完全發育成熟,可以結婚為人婦。
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齡稱為摽梅之年,取自《詩經?摽有梅》,摽梅的原意是指梅子成熟而落下,后世比喻女子到了結婚的年齡。
二十歲被稱做桃李年華,意思是說這個時期的女子正像桃李盛開的時候一樣艷麗動人。
二十四歲被稱為花信之年,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春天多風,刮過二十四番花信風后才會進入到夏天。
古代年齡禮儀名稱
古時候,人們總是以人的頭發長短、發式及頭發的顏色變化來稱代人的年齡,例如:
總角:嬰幼兒時代。古人不剃頭。他們視毛發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丟棄。因此,古時候的兒童不分男女,都把頭發扎成抓髻,像兩個羊角一樣。如今不同了,但還有些小姑娘喜歡扎羊角辮子,又叫“翹翹辮”。
垂髫:少年時代。從嬰幼兒到少年時代,人長高了,頭發也長長了。把兒童與少年的長發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樣,稱作“垂髫”。
束發:指青少年,一般指15 歲左右的少年,這時用發帶把頭發束扎起來。
及笄:又稱“待年”。指女孩長到15 歲時,可以待嫁了。這時女子一般把頭發用簪子盤于頭頂。(笄:即簪子)。
弱冠:20 歲左右的男子,古代20
歲的男子要行“冠禮”。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頭巾。因為才行冠禮,表示剛剛成年,但還不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歲,此說出自《論語·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歲時應立身處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歲。此說應見于《論語-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歲時各方面都有經驗,性格穩定,辦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擾了。
半百:即50 歲,百歲的一半。又稱“知命之年”。因活到50 歲的人命運大致定局了,該認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為一甲子,且人到60 歲時頭發也變得花白了。故稱60 歲的老人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歲。取自杜甫《曲江》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那種勞動生活環境條件下有人活到70歲或以上者,實屬少見。
耄耋:即指80,90 歲。《說文》里載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頤:指一百歲。“期”指一個完整的時間單位。“頤”即頤養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頭上的頭發全白了。用其特征來泛指“老年人”群體。
黃發:乏指高壽老人。有特別壽長的老人,白發有返黃復青的現象。
陶淵明在《桃花淵記》中有“黃發垂髫,并恰然自樂”的詞句,詞中的“黃發”、“垂髫”分別是指老人與小孩子。
古代表示年齡的詞語有哪些?
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表示年齡的詞語(含年齡大小)
不滿周歲——襁褓;
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于養,故曰頤.”)
【古代女子年齡的獨特叫法】相關文章:
古代朋友交情的叫法09-26
古代女子的稱呼01-23
古代的年齡稱謂大全04-28
淺談古代女子的花鈿01-14
描寫古代女子美貌的句子09-21
描寫古代女子外貌的句子06-27
形容古代女子美貌的句子09-25
古代形容女子的詩句200句)08-01
描寫古代女子的句子240句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