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有什么飲食講究呢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古人將九看作陽數,兩陽相重,故稱“重陽”。重陽正值暮秋時節,處在寒露與霜降之間,我國大部地區“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古人認為此時登高秋游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孫思邈《千金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還”。由此可見,登高野宴已成為中國先民在重陽節的一項主要活動內容。
重陽野宴始于何時,不得而知,據《荊楚歲時記》,在魏晉南北朝時,“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宴飲”。隋人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任一風俗都不是突兀出現的,而是前代傳統風俗的產物,漢唐九九重陽節的野宴,無疑傳承自先秦時。
重陽節自漢代以來就有傳統的飲食:飲菊花酒,吃重陽糕。菊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在漢族傳統習俗中,菊花象征長壽,是生命力的表現。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并用來釀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為什么在重陽節飲菊花酒呢?中國醫學證明,菊花藥性甘寒微苦,有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之功。菊花可食用,《本草綱目》載:“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酒。”菊花酒雖然達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確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疏肺、益陰滋腎的藥用價值。
與登高相聯系的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九月食糕的習俗起源很早,漢晉時將糕謂之“蓬餌”。“餌”,《說文解字》釋為“粉餅也”。楊雄《方言》中又說:“餌,或謂之糕。”它是將熟米搗爛或先將米磨成粉子,然后做成糕餅。漢魏時,用麥粉制作的叫餅,用米粉制作的就叫餌。“蓬餌”是用蓬草加黍米或秫米制成,蓬草是一種菊科植物,用蓬草只是取其香味。據隋代《玉燭寶典》云:“九月食餌,飲菊花酒者,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
唐宋以后,重陽糕的名目就多了起來,并配以棗子、杏仁、松子、栗子等輔料。造型也豐富多彩,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隨著社會文化的世俗化,人們更注重現實生活的順遂吉利,因此,無論是糕還是餌,這時都被賦予吉祥的含義:一是避邪,《西京雜記》說:“食蓬餌以祓妖邪”;二是“糕”“高”同音,古人將其視為生長、向上、進步、高升的象征;就連重陽糕上的諸種飾物也有著各自的寓意,如糕上置小鹿,稱為食祿糕;糕上的棗、栗、獅子之類飾品,都是中國傳統的祈子象征物,表示著人們在秋收時節祈求子嗣的愿望。
近現代以來,中國各地重陽時節食糕之風盛行,如《上海縣竹枝詞》云:“九月登高例吃糕,樓登丹鳳上層高,幾家賞菊朋高會,幾供黃花百種豪。”在清代,上海地區以談家糕(俗名淡香糕)最為有名,它是重陽節時人們登高食糕的節令佳品,但后來逐漸失傳。現今如北京的花糕,上海的松糕、蜜糕,福州的九重稞等,也是重陽節時人們品嘗享用的佳品。
如今,傳統重陽節早已發展出了敬老愛老的新主題,為此我們也應當為重陽節注入新的飲食文化內容,如有些地方請老年人吃羊肉面、雪梨粥等,為老年人開發出更豐富的養生糕點,并以新的民俗形式繼續流傳下去。
【重陽節有什么飲食講究呢】相關文章:
白露飲食風俗有講究04-29
古人的衣著有什么講究11-19
古人穿衣有什么講究12-06
古代墓葬風水有什么講究04-15
燒香拜佛有什么講究11-30
古代的作揖打拱跪拜有什么講究04-17
高考志愿填專業有什么講究?05-10
少數民族喝茶有什么講究08-29
夢見蛇有什么含義呢?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