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傳體通史是什么
導語:什么是紀傳體通史?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什么?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我國紀傳體通史發展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定義
紀傳體通史:以人物為綱,按時間順序,連貫地記述各個時代史實的史書體例。
代表作
《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分五大部分,共計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是一部組織嚴密、內容豐富的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它是我國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著作。
它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
史記
史記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它所記載的地理范圍,西至中亞,北至大漠,南至越南,東至朝鮮、日本,把通史的時空界限第一次擴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圍。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因全書以《本紀》和《列傳》為其主體,故被稱之為紀傳體,《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是一部組織相當嚴密、內容極其宏富的百科全書式通史。把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裁有機地統一起來,以和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相適應。本紀,主要是以能左右天下大勢的代表人物為主體,連續而集中地記述了夏、商、周三代到漢武帝時期的政治大事,以反映朝代的興衰和更迭。表,以譜列帝王、諸侯、貴族、將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簡要政績,形象、直觀,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便于閱讀。書,主要記載歷代歷法、禮樂、封禪、水利、經濟等各項典章制度的發展過程,具有專史的性質。世家,記載王侯封國、開國功臣和對社會起過突出作用的人物及大事。列傳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物傳記,按人物性質排列立傳,另一類是對外國或國內少數民族的記載,涉及中外關系史和國內民族關系史。這五種體裁各自獨立,又交織配合,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記述人類社會史的體系。以后所有的正史,都毫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著作形式,被簡稱為"紀傳體"史書。
其內容,可謂博極天地,囊括古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構成社會的各個階層,皇帝、貴族、官吏、將士、學者、游俠、卜者、農工、商賈等等,都得到了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史記》反映生活面不僅廣博,而真實可靠,向以"信史"著稱。此即史家所樂道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它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雙壁"。在史學和文學方面的價值成為后世的光輝典范。其中的十表和八書是集中表達古今之變的篇章,表的序文概括了古今之變的大勢,八書主要論述各項典章制度的發展變化。"綜其終始"、"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承敝通變",是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基本寫法,"綜其終始"和"原始察終"就是把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國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著作。
司馬遷在著作《史記》時,在選材上最重視真實的原則。他所收集的材料都經過嚴格的考證,主要來自于先秦的史籍和司馬遷游歷時的所見所聞。
《史記》充分體現了司馬遷進步的歷史觀和對社會現實公正的批判精神。《史記》中有對封建統治階級,特別是對漢代最高統治集團的揭露和諷刺,也有對一些愛國英雄的熱情贊揚和肯定。它不僅是一部優秀的史學著作,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史記》在描寫上十分精彩,大至壯烈的戰爭場面描寫,小至微妙的人物心理描寫,都能得到生動的展示。特別在人物的塑造上,《史記》所重點描寫的上百個歷史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同時,司馬遷還注意通過人物的活動和際遇,去展現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狀況。
司馬遷接受了儒家的思想,但他并不承認儒家的獨尊地位,同時還接受了各家特別是道家的思想,在《史記》中也得到了很大的體現。所以《史記》著成之后,并沒有立即流行,甚至遭到了一些封建正統文人的批判。到唐朝中葉以后,《史記》開始廣泛流傳,韓愈、柳宗元等把《史記》當作古文的典范加以提倡。
我們來讀《史記》,基本上是從史學和文學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史記》既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史學巨著,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學巨著。《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真是當之無愧。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史記》取材相當廣泛,取自《諜記》《五帝系諜》《尚書 》《秦記》《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馬兵法》《春秋歷譜諜》《春秋 (史書)》《國語》《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通史
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也可稱為通史。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還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是著名的通史。
折疊紀傳體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史記古籍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記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紀傳體體例編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它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
"本紀"的內容是記述帝王生平事件的,按時間順序記載重大事件,排列在全書最前面。"列傳"主要是人物傳記。不論是《史記》,還是其他紀傳體史書,"列傳"都是全書中篇幅最多的。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傳放在最后面。
在"本紀"、"列傳"之外,還有"表"、"書"、"世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順序,譜列人物和事件。"書"專門記載典章制度,每一篇"書",猶如一部專史。"世家"主要用來記載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歷史。
紀傳體,很有助于有條理地記載歷史。它是《史記》的偉大發明。當然,這種體例非常深刻地烙上了中國儒家的思想道德的烙印,"天地君親師"的道德觀和倫理觀直接的體現就是帝王的特殊性。
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最偉大的史學著作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紀傳體通史是什么】相關文章:
《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01-17
讀全球通史有感04-12
讀《全球通史》有感04-17
讀《中國通史》有感04-14
品讀《中國通史》有感05-02
《世界通史》讀后感03-07
《全球通史》讀后感08-10
讀《全球通史》有感1000字04-16
讀《全球通史》有感1200字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