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詞常見的描寫手法
導語:古詩中的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進行具體的描繪和刻畫。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描寫方法大全,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一)動靜結合。在描寫景物時注重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或有動有靜,或以靜寫動,或以動寫靜。
1.《山居秋暝》
王維(唐)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一場大雨剛剛過去,深山中特別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皎潔的月光透過松林撒落下斑駁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巖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中傳出洗衣姑娘的談笑聲,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順流而下的漁船劃破了荷塘的寧靜。任憑春天的芳草隨時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連觀光。
此詩選擇了初秋雨后終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動態的清泉、青蓮、漁舟,又有靜態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把景物和人物和諧、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畫面上,描繪了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純潔美好的社會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很多人取名為“松月泉石圖”,視覺、聽覺、觸覺,一應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輝映。山泉清澈,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猶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這是多么清幽明凈的自然之美啊!
又如唐代詩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拔刺鳴”。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灘,船尾大魚跳出水面發出拔刺的響聲的情景,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二)點面結合。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有點有面,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2.《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飛鳥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沒有人的蹤影。只見一條孤零零的小船上,坐著一個老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獨自垂釣。
這首詩像電影的攝像頭一樣先從萬里高空采摘“千山鳥飛絕”的雪景,從千山萬壑遍查“萬徑人蹤滅”的孤寂,再從萬里高空將鏡頭推向山上的小徑,又從一個小徑“搖”、“晃”飛掠過所有的小徑,再將鏡頭鎖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葉孤舟,再緩緩推向孤舟中垂釣的蓑笠漁翁,然后鏡頭從俯視的角度調整為平視,再慢慢推進特寫釣者的身形和神態,直到特寫出釣者平和從容的身態,直到刻畫出釣者恬淡怡然的心態,直到展現出詩人廣闊暢達而豐富細膩的襟懷。
文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于面的鋪陳,兩句沒有一個“雪”字,但寫出了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觀境界,具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韻味。“千山”、“萬徑”又把滿天的雪景寫得非常開闊,給人以無涯的想象,“鳥飛絕”、“人蹤滅”是大雪后的效果,啟發人們去想象雪之大。“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月”屬于點的描繪,因為河水在嚴冬不結冰,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漁翁垂釣寒江,因為孤獨的魚翁與大雪背景形成對照,雪的背景被反襯得更加遼闊深遠。因為滿天雪景的映襯,漁翁也越發顯得生動而有內涵。全詩點面結合,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突出了人物堅韌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三)詩畫結合。寫景狀物時,運用工筆手法,描寫出一幅幅美術畫面,表現出一種詩的意境。
3.《春游湖》
徐俯(北宋)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
天空中,成雙成對的燕子悠然自樂地飛翔,不知它們是什么時候回來的?地面上兩岸的桃花像蘸著水面一樣朵朵盛開。這幾天下了一場春雨,湖水猛漲,將橋淹沒,游人不能過去。怎么辦呢?這時擺渡的小船正從遠方的柳樹下向游人緩緩撐來。
此詩通過描寫春天游湖所見的雙飛燕子,夾岸桃花,春雨斷橋、柳蔭小船等四種具體可視的美景,動靜結合,遠近結合構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動優美的春游畫面,圖畫中有動有靜,有人有物,景與物完美地融合為一體,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喜悅之情,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寫景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這首詩全詩無一“游”字,是如何表現游的呢?詩人在漫長的湖堤上游春,走到“春雨斷橋”的地方,小橋被淹,就過不去了,對稱心快意的春游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挫折。可是湊巧得很,柳蔭深處,悠悠撐出了一條小船,這一次春游就更富有情趣了。斷橋這個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關鍵,從前進中受到阻礙,又在阻礙中得到前進,這個“游”字就在這樣的行動中被表現出來了。
又如唐代詩人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寫出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景象,極富詩情畫意。
(四)虛實結合。現實中的景物事與想象中的景物事相互映襯,相互滲透和轉化,交織在一起表達同一思想或情感的藝術手法。
4.《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南宋)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里畢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他季節確實不同。碧綠的蓮葉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遠方,在陽光映照下荷花顯得分外艷麗和鮮紅。
詩中前兩句虛寫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看似突兀,實則造句大氣;后兩句實寫西湖六月的風光,用充滿強烈色彩的句子,描繪了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艷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涌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無窮的碧綠之中,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艷麗,碧綠和艷紅和諧地搭配著,非常優美。全詩虛實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又如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中實寫眼前桃花依舊,虛寫去年人面桃花,表達了對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五)抑揚結合。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表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從而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5.《閨怨》
王昌齡(唐)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閣里的少婦不知道憂愁,趁著春天的大好時光,濃妝之后興高采烈登上翠樓欣賞風景。忽然看見田野路旁楊柳青青春意正濃,真后悔讓夫君為了封侯長年在外征戰不休。
這首詩本意寫少婦的憂愁,前三句卻著墨于“不知愁”,第一句點出不知愁,第二三句寫不知愁的具體體現,最后方說“悔”,先抑后揚,欲擒故縱,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又如唐代詩人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歌前三句以“求”、“訪”、“虛前席”等極力渲染稱頌孝文帝求賢若渴的美德,最后一句點明“求賢”的真正目的是“問鬼神”,而非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先揚后抑,欲抑先揚,辛辣地諷刺了不顧民生的昏聵統治者,也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六)起興結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一種描寫方法。
6.《艷歌行》
樂府民歌(漢)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
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縣。
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
賴得賢主人,覽取為吾綻。
夫婿從門來,斜柯西北眄。
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見。
石見何累累,遠行不如歸!
大堂前的燕子冬天緩緩飛去,夏天又疾疾地飛來,它們都有一定的時間。而我們兄弟兩三人卻久出不歸,長期流落他鄉。天長日久,衣衫破爛,舊衣要補無人補,新衣當縫無人縫。有幸遇上這家的女主人,她很是賢惠,原意為這些流浪漢縫補舊衣。沒有想到女主人的丈夫回家來了。他不與妻子歡敘,也不與客人打招呼,而是側身倚門,瞟眼斜視。在這矛盾聚焦的節骨眼,還是流浪漢先說話了:請您不要斜眼看,我們和你家女主人之間的關系,早晚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不必多心。盡管水清石見,一切清白,流浪漢遠行在外,還是不如回家的好啊!
此詩圍繞一個戲劇性的場面寫流浪漢的凄苦,情節緊張,矛盾集中,以小見大,這對表現主題有十分顯著的藝術效果,同時也顯示了樂府作者觀察生活、把握生活、再現生活的卓越才能。詩擬流浪漢口氣,聲口肖似,語句活潑,以諧馭莊,既表現了嚴肅的主題,又頗富諧趣之美。全篇以“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開頭,比興而起,巧妙地引發詩興,過渡到詩的本體,結尾又用比收,輕松自然,渾然天成。
文中“夫婿從門來,斜柯西北眄”,丈夫從外地回來,看到了妻子為流浪漢縫補衣服的情景,不免心有所疑,但又不明底里,不好發作,所以他不與妻子歡敘,也不與客人打招呼,而是側身倚門,瞟眼斜視。作者通過對這一瞬間表現特寫鏡頭的描寫,把三對矛盾、三個方面人物的內心世界,即:夫妻之間,夫與流浪漢之間,流浪漢與女主人之間,此時各生想法,各具心態,各有難言之隱描繪得栩栩如生。
又如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一文,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開頭,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象,在構思上也有統攝全文,引起故事的作用。
(七)細節描寫。抓住生活中細致而又具體的典型情景,加以生動細致描繪和刻畫的方法。
7.《行宮》
元稹(唐)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在荒涼冷寞的古行宮里,宮中的紅花無聲無息地盛開,此時正是一年最美好的季節。環顧左右,當年入宮的紅顏少女,如今早已是白發蒼顏了,她們閑坐無聊,一個個數說著玄宗昔時的繁華盛世。
此詩在塑造意境上主要用三種方法:一是細節描寫,詩人選取“閑坐說玄宗”的細節組成全篇,寫宮女既不憤激,也沒有感嘆,只是麻木地說說而已,甚至談起自己的過去,像談論別人的故事一樣,心如死水,無怨無恨。看似輕筆帶過,實則厚積薄發,蘊含了詩人多少不勝今昔之感慨!二是以少總多,二十個字,把地點、時間、人物、動作全部表現出來,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的畫面,表現了非常深刻的內容。三是以樂景寫哀,詩人所要表現的是凄涼衰怨的心情,但卻著意描寫紅艷的宮花,紅花美景和凄寂的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的哀怨情緒。
又如唐代詩人李端《聽箏》:“鳴錚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時時誤拂弦”的細節,把“欲得周郎顧”的微妙心理情態表現得入木三分。
(八)白描。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簡潔明快的語言,干凈利落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特征等,以表現作者的感受。
8.《商山早行》
溫庭筠(唐)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清早起來架著馬車鈴聲響叮當,出門人在外思念家鄉越想越悲傷。殘月當空路邊茅草店里的雄鳴還在鳴唱,踏著晨霜趕早人的腳印留在木板橋上。枯敗的槲葉隨風飄揚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墻。因思故鄉我昨夜夢見了杜陵的美好景色,一群群鳧雁正嬉戲在明凈的池塘。
這首詩緊扣“早行”,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用平常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羈旅中的無限愁思和人生的失意。詩中有聽覺、有視覺、有悲情、有思念,畫面不斷跳動,主題飽滿含蓄。文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純用名詞組合,不用形容詞等加以修飾點綴,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上路,頂著寒霜,腳印印在木板橋上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可謂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有聽覺、有視覺,干凈利索地勾勒出了早行的環境,詩人的思鄉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又如唐代詩人聶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鋤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用白描手法,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勞作、官家修筑糧倉的對比畫面,表現了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壓榨農民的深刻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