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通假字的定義及用法
通假字,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通假字吧!
例如:“女還,顧反為女殺彘。”(《曾子殺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質上屬于錯字或別字,但這屬于正常的文言現象。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其中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異體字
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如“淚”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因為古代的`字很貧乏,所以用有限的字來表達意思。
成因
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余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后人都這樣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于當時背誦者只記住個讀音,未記住其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古人認為語言憑借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通假字與借假字的區別
有人常把通假字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嚴格來說,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來已有“慧”字,但卻以“惠”字臨時替代。而六書的的假借字則是本無其字,因為要創制新字較麻煩或為免使字數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達那種意思,例如“自”字本義是鼻子,因同音關系,借來表示“自己”之意,這是六書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訓詁解說中,也有時會把兩個名稱相混。讀者應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學知識,小心判別。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質上不屬于錯字或別字,屬于正常的文言現象。
“同”與“通”的區別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異體字。比如孔乙己曾經說過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種寫法,這四種寫法之間就可以說A同B。
“通”一般是指狹義的通假字。
它們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通”
表示通假字,是指“寫錯或印錯的字”通“作者本來要寫的字”。
“同”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體字”等同于“現代漢語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異體字。即同音同義不同形的字。
例:在現在課本中出現的“a本來寫作b”,則a為通假字。
【通假字的定義及用法】相關文章:
關于clear定義和用法的解釋05-12
公輸的通假字05-12
略談通假字05-13
什么是通假字07-24
通假字文言知識05-12
屈原列傳的通假字05-12
秋聲賦的通假字05-12
促織的通假字04-01
語文通假字匯總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