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春江花月夜》的評價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創作的七言長篇歌行。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對于《春江花月夜》的評價,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對于《春江花月夜》的評價 篇1
孤篇蓋全唐”是古人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清末學者王闿運評價其“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對《春江花月夜》也推崇有加,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稱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他對這首詩的推崇主要在于詩中“敻絕的宇宙意識”。原文如下:
“我認為用得著一點詮明的倒是下面這幾句: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從前盧照鄰指點出“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時,或另一個初唐詩人——寒山子更尖酸地吟著“未必長如此,芙蓉不耐寒”時,那都是站在本體旁邊凌視現實。那態度我以為太冷酷,太傲慢,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帶點狐假虎威的神氣。在相反的方向,劉希夷又一味凝視著“以有涯隨無涯”的徒勞,而徒勞地為它哀毀著,那又未免太萎靡,太怯懦了。只張若虛這態度不亢不卑,沖融和易才是最純正的,“有限”與“無限”,“有情”與“無情”——詩人與“永恒”猝然相遇,一見如故,于是談開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對每一問題,他得到的仿佛是一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傾吐給那緘默的對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因為他想到她了,那“妝鏡臺”邊的“離人”。他分明聽見她的嘆喟: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他說自己很懊悔,這飄蕩的生涯究竟到幾時為止!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他在悵惘中,忽然記起飄蕩的許不只他一人,對此清景,大概旁人,也只得徒喚奈何罷?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里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至于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凈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將近四十年之后,李澤厚先生對上述聞先生對此詩的評價,進一步作出了解釋。他不同意聞先生說作者“沒有憧憬,沒有悲傷”的說法,而認為“其實,這首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所以,盡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永恒的江山,無限的風月給這些詩人們的,是一種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夾著悲傷、悵惘的激勵和歡愉。聞一多形容為“‘神秘’、‘迷惘’、‘宇宙意識’等等,其實就是這種審美心理和藝術意境。”李先生的著作如何科學評價是一回事,不過,在對《春江花月夜》理解這一點上,李先生的說法,比起聞先生來,顯然又跨進了一步。
對于《春江花月夜》的評價 篇2
一、音韻之美
《春江花月夜》本為樂府舊題,從創作之初就極具音韻靈動之美。“逐解轉韻”,不僅僅是現代大家都知道的押韻,而且在古音中平仄也是非常講究的。整首詩韻腳為e,配合清麗幽寂的意象意境,讀來如吳儂軟語,吟誦之間音韻繾綣和諧。
月長皎潔下的迷離、朦朧;深邃思考時的深沉、寧靜;怨婦離人的幽怨、煎熬;落月搖情時的惆悵、迷惘……這樣一系列的感情都抒發的恰到好處。整首詩干凈清麗,大氣典雅,寫到了游子思婦卻并不哀怨低迷,寫到宇宙人生卻并不故弄玄。
二、結構之巧
整首詩主要寫“月”,因月而生,因月而落,用時間的線索串起全詩,結構精巧完整。
春江潮水句寫了“月生”;月照花林句寫了“月升”;轉而皓月當空、孤懸如輪,可見是“月至中天”;所謂物盛則衰,月至中天了自然要西落,于是江潭落月而后沉沉藏于海霧之間;最后一句結尾“落月搖情滿江樹”,則極盡爛漫旖旎的寫出了月落之景。
三、畫面之秀
畫面之秀實際上就是指意象的'運用和意境的創造之成功。如果有人問這首詩寫了些什么景,那么我們只需要把它的題目拆開:“春”“江”“花”“月”“夜”,將它分為五個意象——張若虛在一個春天的夜晚來到江畔,看江水繞芳甸,看明月照鮮花。開頭兩句春江潮水與海上明月共同鑄成一種闊大卻又十分清麗的意境,一下子就將人帶入一個氣勢宏偉,流光溢彩的畫面中去。
四、哲思之深
這樣美妙絕倫的意境最能催生一個人的哲思。“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色如白霜,所以即使在空中流動,也似乎是靜止的。江天一色,沒有些微灰塵。這樣的美景最適合引發作者哲思: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開始照耀著人?我們在很多的詩歌中都能看到寫景抒情的成分,作者卻在這里引發了對人生以及宇宙的思考,這就把整首詩的境界和格調提高了一個層次。
縱觀全詩,最具有深意的當屬最后兩句:江岸邊究竟是誰最初見到這曼妙的月亮?這月光最初籠罩的又是何人呢?此一句振聾發聵,有一種亙古的大宇宙意識。那么這樣的問題答案是什么呢?張若虛自己也是一笑置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太復雜的他不知道,但人類和江月的存在都是綿延長久的。他的問和答都是從宇宙的意識出發,宏觀而偉大。
這樣的一首詩,“孤篇壓全唐”或許有些夸張,但因其“孤”,張若虛一生傳世之作寥寥,而只因這一首便足矣,生于初唐,這以后大神輩出,成為中華文明的無盡寶藏。
【對于《春江花月夜》的評價】相關文章:
對于魏征的評價06-27
對于曹植的評價大全05-17
焦對于急的近義詞04-27
對于自己的生日寄語09-28
對于愜意的近義詞是什么01-17
謝眺對于后世的影響06-02
對于高二的期盼作文07-29
諸葛亮對于蜀國的貢獻05-11
關于《春江花月夜》賞析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