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陳子昂詩人簡介
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陳子昂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人,唐代詩人,初唐詩變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
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重視,授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圣歷元年698)時,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陳子昂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 其存詩共100多首,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臺歌》、《登澤州城北樓宴》等。
少年時期
陳子昂幼而聰穎,少而任俠,年十七、八,尚不知書。后因擊劍傷人,始棄武從文,慨然立志,謝絕舊友,深鉆經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不讓乃父。
兩次落第
高宗調露元年(679年),懷經緯之才的陳子昂,出三峽,北上長安,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并參加了第二年科舉考試。落第后還鄉。回故里金華山研讀,“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為他后來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永淳元年(682年),學有所成的陳子昂,再次入京應試,仍不為人知。
得到重用
文明元年(684)進士及第。
陳子昂生性耿直,關懷天下,直言敢諫,一度遭到當權者的排斥和打擊。三十八歲辭職還鄉,后為奸人所害。但因其文“歷抵群公”,得罪權貴,不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陽,武則天執掌朝政,議遷梓宮歸葬乾陵。陳子昂聞后,上書闕下加以諫阻,武則天看后,嘆其才,授以麟臺正字,旋遷右拾遺。垂拱二年(686),萬歲通天元年(696)兩次從軍北征。
受讒被誣
陳子昂北征,積極反對外族統治者制造的分裂戰爭,多次直言進諫,不但未被采納,卻被斥降職,一度遭到當權者的排擠和打擊,壯志難酬的陳子昂三十八歲辭職還鄉,后被奸人陷害,冤死獄中,年僅四十一歲。
伯玉毀琴
陳子昂第二次落第,適一人賣胡琴,索價百萬,豪貴圍觀,莫敢問津,陳子昂擠進人群,出千緡(古代一種計量單位)買之。并于次日在長安宣陽里宴會豪貴,捧琴感嘆:“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完即碎琴遍發詩文給與會者。其時京兆司功王適讀后,驚嘆曰:“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一時帝京斐然矚目。
獄中卜命
盧藏用《陳子昂別傳》云:“屬本縣令段簡貪暴殘忍,聞其家有財,乃附會文法,將欲害之。子昂慌懼,使家人納錢20萬,而簡意未塞,數輿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毀,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氣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號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于是遂絕,年四十二。
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時人和后人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
盧藏用《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金元好問《論詩絕句》:“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杜甫:“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白居易《初授拾遺》:“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韓愈《薦士》:“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宋劉克莊《后村詩話》:“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于黃初、建安矣。”
蕭穎士:“近日陳拾遺子昂文體最正。”
梁肅《補闕李君前集序》:“陳子昂以風雅革浮侈。”
的確,陳子昂進一步發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對盛唐詩人張九齡,李白,杜甫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子昂與唐詩的風骨
陳子昂是一位對唐詩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詩人。唐高宗顯慶四年(659),他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一個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從小養成了豪家子弟任俠使氣的性格。青年時期,他折節讀書,21歲時入長安游太學,次年赴洛陽應試,落第西歸,在家鄉過了一段學仙隱居的生活。永淳元年(682),他再次赴洛陽應試,得中進士,釋褐將仕郎。由于兩次上諫疏直陳政事,受到武則天的賞識,他被擢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拾遺。他曾慷慨從軍,隨喬知之北征同羅、仆固,躍馬大漠南;后又隨武攸宜軍出擊契丹,因言事被降職,憤而解職還鄉。回鄉后,他被縣令段簡誣陷之獄,于久視元年(700)去世,年僅42歲。
作為在武后時期才登上詩壇而嶄露頭角的詩人,陳子昂與沈、宋等人同屬于受重視的新進庶族士人,有著相同的被起用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然而,當館閣詩人醉心于應制詠物、尋求詩律的新變時,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卻表現出明顯的復古傾向,主張恢復古詩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這使他的詩呈現出與當時朝中流行的館閣體完全不同的精神風貌。
復歸風雅,是陳子昂振起一代詩風的起點,集中體現為他創作的38首《感遇》詩。這些詩非一時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詩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與作者的政治活動有直接的關系,具有強烈政治傾向。如武后時期重用酷吏,大開告密之門,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殺害者,以至人人自危。陳子昂在《諫刑書》和《諫用刑書》里對此加以勸諫,認為濫殺無辜將釀成禍亂。他的《感遇》其四: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就是指斥這種現象的。《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則是用諷喻手法,表達對酷吏用誘鹿方式羅織冤獄的憤慨和憂慮。當然,他是從達則匡救于國的忠義立場進行創作的,被杜甫稱之為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陳子昂是個具有很濃政治色彩的詩人,借《感遇》來恢復風雅比興美刺的興寄傳統,使詩歌創作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干預現實的作用,這是其所得。其失則在于,這種復古易重蹈古詩以比興手法論理寄慨的構思方式,簡單地將抽象思辯附著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詩言理而缺乏藝術感染力。
在《感遇》詩里,有一部分是表現作者俠肝義膽的述懷言志之作,將匡時濟世的人生抱負化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揚壯大的感情氣勢。如《感遇》其三十五: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臺。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此詩作于詩人第一次隨軍北征期間,親臨沙場,有感于心,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這種興寄方式,已突破了古詩美刺比興的傳統局限,直接建安詩人的梗慨多氣,雖在表現形式上帶有受阮籍《詠懷》詩影響的痕跡,但沒有興寄無端的苦悶,而是蘊藏著壯偉情懷,展現出不甘平庸、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從四杰開始的那種渴望建功立業的昂揚情調,在陳子昂的這類興寄之作里更顯激越,帶有壯懷激烈、拔劍而起的豪俠之氣。
為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陳子昂再次從軍。神功元年(697),他隨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軍次漁陽。由于建議未被采納而鉗默下列,因登薊北城樓,他有感于從前此地曾有過的君臣際遇的往事,寫了題為《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的組詩,慨嘆時光流逝,古人的不朽功業已成陳跡,而往時的種種際遇難見于今世,有種抱負無法實現的悲憤。在寫這組詩的同時,他寫下了千古絕唱《登幽州臺歌》:
前人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天地無窮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蕩著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氣,形成反差強烈的情感跌宕。自悠悠天地而言,將與英雄業績同其長久;而自己人生有限,一旦抱負落空,只能空留遺恨而已,于是產生了愴然涕下的巨大悲哀。這種一己的悲哀里,蘊含著得風氣之先的偉大孤獨感,透露出英雄無用武之地、撫劍四顧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俠氣概。
壯偉之情和豪俠之氣,是陳子昂詩歌創作的個性風采,也是他倡導的風雅興寄中能反映一個時代士人精神風貌的新內容,被稱為唐詩風骨的東西。提倡風骨和興寄,對于當時詩風的變革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陳子昂較早地在創作中體認到這一點,并有十分明確的理論表述。他在《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說: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
在這篇詩序里,陳子昂第一次將漢魏風骨與風雅興寄聯系起來,反對沒有風骨、沒有興寄的作品。這樣,復歸風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興,而是要追蹤多悲涼慷慨之氣的建安風骨,寄托濟世的功業理想和人生意氣,與片面追求藻飾的齊梁詩風徹底地劃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種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的詩美理想,要求將壯大昂揚的情思與聲律和詞采的美結合起來,創造健康而瑰麗的文學。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和理論主張影響了有唐一代。他對風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詩美理想,對于唐詩的變革具有關鍵性的意義。這為后來唐代文學的進一步發展所證實,成為盛唐詩歌行將到來的序曲。
【陳子昂詩人簡介】相關文章:
著名詩人陳子昂資料簡介11-11
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介紹08-16
陳子昂生平簡介01-15
初唐詩人陳子昂的故事08-09
詩人王維簡介12-02
詩人王冕簡介08-13
詩人李白的簡介07-18
詩人張繼的簡介08-17
詩人張說的簡介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