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王績介紹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唐代詩人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人王績介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物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今宿州五柳風景區),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注有《老》、《莊》。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王績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祖上世代為官,有良田十六頃。據說他從小就喜歡《周易》,好老莊。王績自幼好學,博聞強記。隋開皇二十年(600),只有15歲時便游歷京都長安(即今西安),拜見權傾朝野的大臣楊素,被在座公卿稱為“神童仙子”。大業元年(605),應孝廉舉,中高第,授秘書正字。但他生性簡傲,不愿在朝供職,改授揚州六合縣丞。因嗜酒誤事,受人彈劾,被解職。其實,他并不看重官職,故感嘆道:“網羅在天,吾且安之。”時隋末大亂,他常和隱士仲長子光在一起飲酒賦詩,養鳥等均有研究。他看到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便借故告病解職,返回故鄉。他在自己的田地上,讓人種了很多黍子,以釀酒自樂,又飼養了不少野鴨和大雁,作為下酒之資,還種了一些藥草自供。在鄉間,他有時與隱士啞人作為仲長子光飲酒對坐,有時登北山,游東皋,吟詩作賦,自號為“東皋子”。他的很多山水田園詩就是在這一期間寫成的。
王績性情曠達,嗜酒如命。唐武德八年(625),朝廷征召前朝官員,王績以原官待詔門下省。按照門下省例,日給良酒三升。其弟王靜問:“待詔快樂否?”回答說:“待詔俸祿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戀。”待中陳叔達聞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時人稱為“斗酒學士”。貞觀初(公元627年),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王績自求任太樂丞。后因焦氏夫婦相繼去世,無人供應好酒,于是棄官還鄉。回到東皋后,他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為《酒經》一卷;又收集杜康、儀狄等善于釀酒者的經驗,寫成《酒譜》一卷。在所居之東皋,為杜康建造祠廟,并把饋贈過美酒的焦革也供進廟中,尊之為師,撰《祭杜康新廟文》以記之。王績因對現實不滿,終于走上隱居之路,但有人以酒邀者,無不樂往。其《醉鄉記》 、 《五斗先生傳》 、《酒賦》 、《獨酌》 、 《醉后》等詩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風譽為“酒家之南董”。自此,他更加肆意縱酒,放情山水,把自己比作阮籍、嵇康、劉伶、陶淵明一類人物。至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逝世以前,他一直都是過著這種生活。
王績除了喝酒,就讀書,他把《周易》 、 《老子》 、 《莊子》等書,放在床頭閱讀,其他的書很少看。他曾游歷過北山東皋,自稱是“東皋子”,他騎著牛四處游蕩,遇有酒店,就逗留數天。高祖武德初,他待詔門下省。當地的官吏,每天給他三升酒喝。有人問他:待詔有什么樂趣呢?他說:有好酒可以作伴啊!侍中陳叔達知道了,就每天給他一斗酒喝,時人都稱他為斗酒學士。
貞觀初,他因生病,被罷職,后又調任有司。當時,他聽說太樂署史焦革家善釀佳酒,他就苦求為太樂丞,以便大飽酒福。焦革死了,王績就采用焦革的制酒法,寫成《酒經》,又參考杜康、儀鍬以來的釀酒經驗,寫成《酒譜》,今兩書均已失傳。當時名流李淳風贊他是“酒家南董”。王績家居東南面有塊磐石,他就用石建立了杜康祠,時常拜祭,尊為老師。他寫有《醉鄉記》。因他飲酒五斗而不醉,又寫就《五斗先生傳》。
王績還好彈琴,曾“加減舊弄”,改編琴曲《山水操》 ,為世人所賞。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長射覆。但最大成就在于詩歌,有《王無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扭轉齊梁余風,為開創唐詩做出重要貢獻,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少有大志:
王績自幼好學,博聞強記。隋開皇二十年(600年),11歲的王績游歷京都長安(今西安),拜見權傾朝野的大臣楊素,被在座公卿稱為“神童仙子”。大業元年(605年),應孝廉舉,中高第,授秘書正字。其進取之志,是入唐后自度不能置身臺輔,才漸漸不復有經世之心。
三仕三隱:
大業元年(605年),應孝廉舉,中高第,授秘書正字。但他生性簡傲,不愿在朝供職,求為揚州六合縣丞。以嗜酒不任事,時天下亦亂,因劾,遂解去。嘆曰:“網羅在天,吾且安之!”乃還鄉里。
大業年間,王績被授官為秘書省正字。王績不喜歡在朝廷做官,請求擔任六合縣縣丞,因為嗜好飲酒而不管公務,加之天下也動亂,因為被彈劾,于是就解官去職。王績感嘆說:“如同陷入天羅地網一樣,處處都是束縛,我將能到哪里去呢!”于是就回到了家鄉。
高祖武德初,朝廷以前官待詔門下省。故事,官給酒日三升,或問:“待詔何樂邪?”答曰:“良醞可戀耳!”侍中陳叔達聞之,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貞觀初,以疾罷。
譯文:唐武德八年(625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員,王績以原官待詔門下省。按照門下省例,日給良酒三升。其弟王靜問:“待詔快樂否?”回答說:“待詔俸祿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戀。”待中陳叔達聞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時人稱為“斗酒學士”。貞觀初年,以病罷官。
復調有司,時太樂署史焦革家善釀,績求為丞,吏部以非流不許,績固請曰:“有深意。”竟除之。革死,妻送酒不絕,歲余,又死。績曰:“天不使我酣美酒邪?”棄官去。
譯文:王績再次被朝廷征召為有司,時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王績自求任太樂丞。吏部認為這不合品級不同意,王績堅決請求說:“這是我深切的愿望。”吏部最終按照王績的請求任命了他。焦革去世后,他的妻子還一直給王績送酒。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又去世了。王績說:“這是蒼天不許我暢飲美酒嗎?”就棄官離去了。
隱居著述:
王績隱居家鄉后,遵循焦革家釀酒法為經典,又采用杜康、儀狄以后善于釀酒的方法編為酒譜。李淳風贊頌他說:“王君,您是酒家南董。”
王績所住的地方東南有座盤石,在其上建筑杜康祠用以祭祀,并以焦革相配。王績著《醉鄉記》僅在劉伶《酒德頌》之后。他飲酒到五斗不醉。有人以酒相邀,無論地位高低,總是前往,著有《五斗先生傳》。
當初,王績的`長兄長王凝任隋朝的著作郎,撰寫《隋書》未能完成,就去世了。王績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也未能完成。
重病而逝:
貞觀十八年(644年),王績重病,預料到自己去世的日子,與陶潛《自祭文》一樣,給自己寫了墓志銘,并囑咐家人薄葬。
嗜酒如命:
王績一生性情曠達,嗜酒如命,被尊為“斗酒學士”,曾因出任太樂丞,可以喝到太樂署史焦革釀的酒,主動出仕。后因史焦革及其妻子相繼去世,而辭官歸隱。
酒可以說是王績精神的寄托物,身逢亂世,只能以酒解憂,以酒消愁。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王績縱酒自適,歌頌陶淵明,贊頌阮籍,嵇康。其《醉鄉記》、《五斗先生傳》、《酒賦》、《獨酌》、《醉后》等詩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風譽為“酒家之南董”。
以琴愉情:
王績好彈琴,曾“加減舊弄”,改編琴曲《山水操》,為世人所賞。
王績好飲酒,常飲至五斗不亂,人有以酒邀者,無貴賤輒往。杜之松,故人也,為刺史,請績講禮,答曰:“吾不能揖讓邦君門,談糟粕,棄醇醪也。”
譯文:王績喜歡飲酒,常常飲酒到五斗不醉。有人以酒相邀,無論地位高低,總是前往。杜之松是王績的老朋友,他擔任刺史,請王績去講授禮法,王績回答說:“我不能到本郡刺史的官府去應酬,談論糟粕,拋棄美酒啊。”
績之仕,以醉去職,鄉人靳之,托無心子以見趣曰:“無心子居越,越王不知其大人也,拘之仕,無喜色。俄而無心子以穢行聞,王黜之,無慍色。退而適茫蕩之野,過動之邑而見機士,機士撫髀曰:‘嘻!子賢者而以罪廢邪?’曰:‘子聞蠻蠊氏馬乎?一者朱鬣白毛,驟馳如舞,終日不釋轡而以熱死;一者重頭昂尾,踶齒善蹶,棄諸野,終年而肥。夫鳳不憎山棲,龍不羞泥蟠,君子不茍潔以罹患,不避穢而養精也。’”其自處如此。
譯文:王績當官的時候,因酒醉而失職,鄉人都嘲笑他。王績就托名無心子,風趣地說:“無心子旅居越國,越王不知道他是個品德高尚的人,就勉強他做官,他面無喜色。不久,無心子以行為不正聞名,越王便罷免了他的官職,他面無怒色。被罷退后,無心子就去到茫茫的原野,經過動城時見到機士。機士拍著大腿說:“您這樣有賢德的人因為獲罪被罷免了嗎?”王績回答說:”您聽說過蠻蠊氏的馬嗎?他的馬,有一匹頸上的毛是紅色的,身上的毛是白色的,奔跑起來像跳舞,終因累熱而死;有一匹頭沉重地向下垂,尾巴高高地向上揚,會踢會咬又會尥蹶子,被丟棄在野外,反而一年到頭都是膘肥體壯。那鳳凰并不嫌惡棲息在山里,蛟龍也不因盤曲在泥中而感到羞辱,君子不拘泥于潔行而招來禍患,不回避污穢而善養精神啊。’”王績對待自己就是這樣。
主要成就:
王績雖愛好廣泛,但其最突出的成就還是在詩歌。他的山水田園詩樸素自然,意境渾厚,“以真率疏淺之格,入初唐諸家中,如鳶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一。
王績被后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扭轉齊梁余風,為開創唐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的詩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績 - 影響:
王績的一生,采取與統治者不合作的態度。他對現實不滿,心中郁結著憤懣。他曾在《自撰墓志》中說:“才高位下,免責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識,四十五十,而無聞焉。”他的思想比較復雜。他是大儒王通的弟弟,但又受老莊思想影響較深。他的友人、刺史杜之松請他講授禮儀,他拒絕說:“吾不能揖讓邦君門,談糟粕,棄醇醪也。”在《贈程處士》的詩中還說:“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可見他對封建禮教是采取批判蔑視的態度的。
王績在他的詩作中,十分可貴的是反映了他的無神論思想。盡管他思想上有消極的因素,但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在《贈學仙者》中寫道:“仙人何處在,道士未還家”,“相逢寧可醉,定不學丹砂”,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學仙之風,明確表示否定。他還寫過一篇名曰《醉鄉記》的文章,虛擬了一個醉鄉,說那里“去中國不知幾千里”,環境優美,人們沒有爭斗,真是一個互相友愛的大同世界,這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十分類似,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對現實的不滿。他與當時的無神論哲學家呂才是莫逆之交。王績在與呂才的交往中,隨著相互友情的加深,他的反對迷信來世與祈求在冥間降福的思想也愈加堅決,直到臨死前,他“遺命薄葬”,并自撰墓志銘。 王績的詩歌中,對現實是表示不滿的,但往往因他缺乏積極向上的理想,而是采取既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學:“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過酒家》 ),“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醉后》 )。這種消極頹放的處世態度,導致他反映現實方面的作品很少,也影響他取得更大的成就,這是王績的不足之處。
作為初唐詩壇上的詩人,王績在唐詩的形成和發展上是有一定貢獻的。他的詩樸素、自然,接近生活,擺脫了六朝的詩風,有些詩歌仍能反映出一定的社會生活,如“豺狼塞衢路,桑梓戍丘虛”(《贈薛牧》 ),“位大招譏嫌,祿極生禍殃”,“朱門雖足悅,赤族亦可傷”( 《贈梁公》 )等,反映了隋末唐初天下動蕩、生產遭受破壞和統治階級內部傾軋、勾心斗角的社會現實。王績的大部分詩是反映他的閑適生活及山水田園風光的,這是和他的隱逸生活密切聯系著的。
王績 - 詩文評價: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王績受老莊思想影響較深。他的不少詩篇盡管流露出對封建禮教羈束的不滿,卻又往往表現出遺世獨立、消極隱遁的思想。這首小詩,雖寫田園隱居生活,卻表現了鄉居秋夜特有的美以及對這種美的心領神會,色調明朗,富于生活氣息。他的詩有真率自然、不假雕飾之長,但有時卻過于率直質樸而乏余蘊。這首詩則既保持樸素自然的優點,又融情入景,似不經意地點染出富于含蘊的意境。從田園詩的發展上看,陶詩重在寫意,王維的田園詩則著意創造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王績的這首詩不妨看作王維田園詩的先聲。從詩中還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但它從整體上說,已經是屬于未來的詩歌發展時代的作品了。
【詩人王績介紹】相關文章:
古代詩人王溥的介紹03-31
王灣詩人的生平介紹03-31
古代詩人王镕的介紹03-31
唐朝詩人王灣的詩介紹03-31
《野望》王績07-15
詩人王充04-05
王溥詩人的簡介03-31
詩人王灣簡介07-25
唐代詩人王翰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