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魏征的故事
導語:魏征是唐太宗時期有名的諫臣,身為一名諫臣,他始終謹記自己肩上的責任。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吧!
魏征(公元580~643年)是唐朝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大名縣東)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朝末年參加瓦崗軍。后來隨同李密投奔唐朝,做輔佐太子的官。那時候,他幾次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恨透了他。玄武門事變以后,李世民派人找來魏征,沉著臉質問他:“你為什么要在我們兄弟之間挑拔是非?”在場大臣都為魏征捏了一把汗。只見魏征神色自如,不慌不忙地說:“可惜先太子沒有聽我的話,否則他不會落得今天這樣的結果。”大臣們聽了更加緊張。沒想到李世民倒轉怒為喜。他器重魏征的正直,不但不處分他,還任命他做了諫議大夫(負責向朝廷提意見的官員)。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不久,他們手下的人惟恐受到株連,人人自危。為安定人心,李世民宣布大赦:凡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前與故太子和齊王有關系的人一律無罪,如有人再告發,就要反坐,受到懲罰。但人們還是不放心。李世民派魏征到河北一帶進行安撫,途中碰到州縣官員押送兩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舊部,魏征不避嫌疑,同副使商量后命令將他們釋放了,李世民夸獎他做事能以國家為重。
敢于進諫的魏征
在中國歷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進諫著稱。不管什么時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對的地方,魏征就會據理力爭,進行勸說,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發脾氣,他也毫不畏懼,照舊慷慨陳詞。
唐太宗對魏征是既賞識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傷地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與不對。現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貴的一面鏡子。”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征兵。有人建議,不滿18歲的男子,只要個頭大,也可以應征,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征將詔書扣住不發,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征還是不發。唐太宗大發雷霆,訓斥魏征為何扣發他的詔書,魏征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把湖水弄干捉魚,雖能捉到魚,但到明年就無魚可捉了;把樹林燒光捉野獸,也會捉到野獸,但到明年就無獸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體強壯,但不滿18歲的男子征來當兵,以后還從哪里征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承擔呢?陛下的詔書上清楚地寫著征召18歲以上的男子當兵,現在不到18歲的也應征,這豈不是說話不講信用嗎?”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好半天才說:“我過去總以為你固執,不通情達理,今天聽你議論國家大事,才知道我的過錯很大啊!”他立即下詔,免征不到18歲的男子,當然,唐太宗對魏征的勸諫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接受的,有時是既恨又怕,甚至還想干脆殺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罷朝回來,氣沖沖地對皇后說:“我應當殺了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后趕忙問要殺誰,唐太宗說:“魏征這家伙老是在朝廷上折辱我。”皇后聽了這話,連忙回去換上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里。太宗見了,十分驚訝,問她這是在干什么,皇后說:“我聽說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現在魏征正直敢言,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敢不表示我的祝賀呢?”太宗聽了,覺得很高興。
唐太宗畢竟是一位明君,他雖然也像常人一樣,喜歡聽順耳諛辭,不喜歡聽逆耳忠言,但他還是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緒,保持較為清醒的頭腦,所以,他對魏征既尊重,又保持著良好的感情。
貞觀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征說:「今后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征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么國家興亡,或未可知。」并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征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并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貞觀中期以后,朝廷大臣都盡力歌頌太平盛世,魏征卻給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十個方面的缺點,希望他警惕,保持貞觀初年的好作風。唐太宗把這個奏章寫在屏風上,早晚閱讀,引為戒鑒。他對魏征說:“我現在知道我的過錯了,我愿意改正,否則我還有何臉面和你相見呢?”由于魏征處處為國家的利益著想,對皇帝的批評毫不客氣,唐太宗對他既尊敬又害怕。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鷂子,看見魏征走來,怕魏征責怪,急忙將鷂藏在懷中。魏征裝作沒看見,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時間,等他離開時鷂已死在太宗懷中了。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醫送藥,使者相望于道路,來往不絕,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吊唁,并為之親自撰寫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對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說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為表彰他的功績,寄托自己的哀思,準備舉行盛大的葬禮,但魏征的妻子不同意。太宗決定:尊重魏征的意愿,葬禮從簡。結果,魏征就像一般讀書人死去一樣,只有一輛白木車子和一副白布帷帳為他送葬。
魏征一心要做良臣,“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為已任。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他夙興夜寐,兢兢業業,誠心誠意,竭盡忠心,以求在政治生涯中表現自已的品格和能力
君臣二人,一個虛懷若谷,廣納諫言,一個忠直敢諫,屢逆龍鱗。兩人的政治思想不謀而合,相得益彰,合演了一曲臣盡忠,君畏臣的政治史劇。李世民和魏征,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演員、最耀眼的明星。
【魏征的故事】相關文章:
魏征的故事02-25
魏征進諫的故事09-15
唐太宗與魏征的故事11-05
魏征與唐太宗的故事05-23
魏征的名言02-12
敢于進諫的魏征08-21
對于魏征的評價05-07
魏征直言敢諫09-15
第一諍臣魏征10-24
魏征與他的進諫之路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