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花木蘭的形象意義
花木蘭是我國非常經典的巾幗英雄形象。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花木蘭形象的分析,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花木蘭的形象意義1
《木蘭詩》中的“木蘭”,經過作者精心描繪塑造,在人們心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流傳至今。在研讀這篇文章時,應該從作品的實際出發,從作者的實際出發,從整部作品看到形象的各個方面,不能只抓一點。
我認為《木蘭詩》可以分為兩部分:從開頭到“壯士十年歸”為前部分,其余為后部分;前部分寫木蘭從軍,后部分寫木蘭歸鄉;前部分寫現實,后部分寫理想。
前部分由四個情節組成。第一情節(由開頭到“從此替爺征”),寫木蘭決計代父從軍。這段寫木蘭的身份--家庭織女。寫其從軍的緣由———“可汗大點兵”、“木蘭無長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文”,寫其從軍的目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寫其從軍時的情感———“唯聞女嘆息”。從中可以看出,木蘭從軍是痛苦的、被迫的,是出于“孝”,才替父從軍。《教師教學用書》說:“考慮到天子征兵是保衛國家的大計。”這恐怕是游離于題材之外的想當然了。其實,這次“萬里赴戎機”的戰爭是開疆拓土還是保家衛國,詩中并未交代。“保家衛國”這一說法是望文生義地貼標簽。木蘭代父從軍,這是表層意蘊,其深層意蘊是反映戰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木蘭之父,風燭殘年之人,卻還是“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風道霜劍嚴相逼,這說明當時大量的青壯年已死于可悲的戰禍。木蘭從軍表現了兵役負擔沉重的現實和社會的苦難景象,加之決計從軍時的“嘆息”,本文“反對戰爭”之旨,雖怨而不怒,藏鋒斂鍔,卻“逸響旁通,伏采潛發”。第二情節(從“東市買駿馬”,到“北市買長鞭”),寫木蘭急切備械。此情節正面渲染了緊張濃烈的戰爭氛圍,從側面控訴了戰爭的罪惡———它破壞了和平安寧的生活。第三情節(從“旦辭爺娘去”到“但聞燕山鐵騎鳴啾啾”),寫木蘭行軍思親。作者將溫馨的家庭生活和冷酷的從軍生活相對比,熱愛和厭惡之情相對照,木蘭形象的意義在不言中已露端倪。作者用反復詠嘆,搖蕩讀者的性情,讓讀者體味,木蘭為何有家歸不得?天下骨肉分離是誰的罪過?讓讀者在詠嘆中辨味明旨。這使木蘭的形象意義進一步強化。第四情節(從“萬里赴戎機”到“壯士十年歸”),寫木蘭十年征戰。“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構成陰冷的意境。“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言戰爭之長、之酷烈、死亡之慘重。詩人把那如雨的啼聲、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深蘊在冷酷的意境和平靜的敘述中。以上四情節組成《木蘭詩》的前部分,寫木蘭從軍,流露出木蘭對戰爭的態度。
后部分由“拒賞”和“還鄉”兩個情節組成。
第一情節(從“歸來見天子”到“送兒還故鄉”),寫木蘭還朝拒賞。它充分表達了木蘭的理想———不是追求高管厚祿,而是追求闔家團聚的和平安寧生活。這就是長期戰亂中人民的最大幸福和最高理想。高爾基曾說:“政治家追求的是權力,平民百姓追求的是和平安寧的生活。”《木蘭詩》表達的正是這一思想。第二情節(從“爺娘聞女來”到“不知木蘭是女郎”),寫木蘭歸鄉的喜悅。它把木蘭歸家后與家人團聚喜不自禁的激情推向高潮。它淋漓盡致地抒寫了木蘭還家的欣喜之情,和家人歡聚一堂的溫馨生活。后部分寫木蘭理想———還鄉,渲染出木蘭對和平安寧生活的渴求。
藝術的情感性是藝術生命之所在。但我們在探討木蘭形象的意義時,對木蘭情感的研究極為不夠。如木蘭從軍時的“嘆息”,此句以“不聞”映襯“唯聞”,以“機杼聲”引出“嘆息聲”。這是受長期戰爭蹂躪的人們滿腹憂慮,囁嚅,欲言又止的生動寫照,是木蘭內心痛苦和憤懣的'外化。木蘭對戰爭的憎惡之情,由“嘆息”微言點出。木蘭行軍中的思親,以親切溫馨的“爺娘喚女聲”之平常家庭生活和荒寂的夜景、戰馬的嘶鳴之冷酷的戰場生活相對比,在這種反襯中,木蘭對戰爭的厭惡之情已在不言中。木蘭還鄉的歡欣,作者潑墨如云———“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寫對家中器物魂牽夢縈;“脫我戰時袍……對鏡貼花黃”,寫還我女兒裝的急切,都表現了木蘭內心深處對和平安寧生活的熱烈渴求。我們應該從木蘭的情感中去體味這一藝術形象的意義。《木蘭詩》把遭長期戰亂蹂躪的人們的愿望———反對戰爭,渴求和平,融注在木蘭的形象里,從而使她光彩奪目,具有一定的典型價值。
《木蘭詩》為什么把家庭生活詳寫,征戰生活略談呢?原來作者不但把木蘭塑造成一個英雄,而且要表達戰亂時期人民的愿望。因此,木蘭出征時的“嘆息”,繁忙的準備,征途中的思親,回鄉的團聚,恢復舊裝的喜悅,要不厭其繁地鋪敘;而十年征戰,只一筆帶過,惜墨如金。這樣詳而不繁瑣,略而不疏漏,剪裁得體,結構緊湊,就更能顯示木蘭形象的意義———反對戰爭,渴求和平。《木蘭詩》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形象。“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寫其勤勞;“愿為市鞍馬,從而替爺征”,寫其孝道;“木蘭不用尚書郎”,寫其不慕名利,她所具有的品德,都是勞動人民的美德。她的愿望———反對戰爭,渴求和平,正是戰亂時期人們的理想,這是作者傾心描繪,集中表現的。一個人物的典型性,不是這個人物,而是這個人物的精神狀態。《木蘭詩》中的“木蘭”,尋常的家庭女子,女扮男裝,十二年行軍打仗,同伴竟“不知木蘭是女郎”;在“將軍百戰死”的情況下,她竟能活著回來,還建功立業,官封尚書,闔家團聚,在那地獄般的黑暗的年代,哪兒去找呢?但卻淋漓盡致地抒寫了木蘭的愿望,代表了長期戰亂中人們的理想,很有普遍性,因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木蘭就成了千古傳頌的典型人物。成功的藝術典型的概括力是驚人的,是值得借鑒的。作者寫了這個,同時好像寫出了一群,寫出了一種傾向,一股潮流,一個時代,一種精神,甚至人類共有的情緒,心理意識。中國歷史太長,戰亂太多,苦難太深。《木蘭詩》中的“木蘭”這一形象,同時也就寫到了遭太多戰亂磨難的人們的共同心聲,木蘭形象的意義在此,價值也在此。
花木蘭的形象意義2
一、儒家文化核心——孝
花木蘭因不愿讓年邁父親從軍,甘愿以女子之身替父從軍,其中艱難險阻自不必提,她身上的“孝”精神,一直是華夏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也因此,不管是古代人還是我們現代人,都敬她的孝心。
二、英勇忠烈
她死后多年,還能被唐高宗封為“孝烈將軍”,可見當時她的孝心與英勇抗敵、對國家的忠烈之心,深受封建皇權帝王的喜愛。
不僅是帝王,每個華夏子民對其擁有的奮勇殺敵、忠心報國、甘愿為國家犧牲自我的精神都贊嘆不已。
三、女性覺醒意識——自由
花木蘭以女子之身,不是居于閨閣、不是相夫教子,而是像一個男人一樣,在外拼搏,這對古代女子是很大的精神沖擊,這其中蘊含的自由、自我價值,默默地吸引著賢良淑德的古代婦女,也讓古代男子,看到原來女子也可以這么堅韌、勇敢、鮮活。因此,從古代開始,花木蘭形象就一直被人們喜愛著。
就算在現代社會,她的女性意識覺醒,她的自我價值實現,她的追求男女平等的精神,也影響著現代的`人們,一直被我們所稱道者。
四、淡泊名利
花木蘭從軍回來,毅然決然的拒絕高官俸祿,也拒絕做妃子(其他版本),她的淡泊名利、淳樸自然的勞動人民形象躍然紙上。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在人們紛紛追求利益、爾虞我詐的社會中,都是難能可貴的精神。
人們喜愛花木蘭,究其根本,是自己想有或者希望自己周圍的人能有“木蘭”精神
人們之所以,從古至今,一直傳頌著木蘭的精神與高尚品質,那是因為自己對其擁有的美好品質的向往。
女子,誰不想成為勇敢的、敢于掙脫世俗束縛追求自由的人呢?能夠自由地去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作為某一個人的附庸,這在現代新時代女性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古代女子,卻深深地把自己的渴望埋在了心里。
男子,誰不想有一個這樣堅韌、這么孝順、這么勇敢,能夠有能力與自己并肩而行的妻子呢?在這物欲橫流、壓力巨大的現代社會,能夠有這樣一個女子,既能孝順父母,又能與自己一起支撐家庭,養育孩子,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對人們自己、對國家、對社會,誰不想周圍的人都有這樣淳樸、不慕名利、卻剛強勇敢、沉著機智的美好品質?
因此,我們歌頌木蘭精神,那是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還在拼搏努力生存的我們,需要木蘭精神。
【花木蘭的形象意義】相關文章:
花木蘭詩歌詞_關于花木蘭的詩詞05-04
形象的近義詞05-22
花木蘭作文03-01
花木蘭是哪個朝代10-25
我的偶像花木蘭09-29
我的偶像花木蘭09-29
醫院形象標語03-04
醫院形象標語12-24
追尋心中的形象10-09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