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
導語: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動蕩的時期。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梳理,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從中學歷史課本上來講,就不是考試重點,這個嘛當然可以理解了,原因就是歷史教科書的主旋律是統一,而魏晉南北朝是一段分裂時期,是思想大開放、大解放的時期(雖然這種解放的大的歷史背景很殘酷),可是魏晉南北朝上承秦漢帝國、下接隋唐帝國,這一段歷史怎能被輕易忽略。
靠著近日參加一讀書會的契機,拿起了一本日本人所著的《魏晉南北朝:中華的崩潰與擴大》。初拿這本書,就感覺副標題起的真是不錯,準確來理解,就是:舊中華的崩潰和新中華的擴大。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一千多年前,熟悉一下那段歷史吧。
魏晉南北朝大幕的拉啟——三國
漢帝國為何會衰落我們看看歷史教科書上的解釋,很是讓人信服:東漢中后期,皇帝年紀偏小,經常是外戚執政;等小皇帝長大之后,奪權就靠宦官了。而這兩支勢力都是中國帝制時代的腐朽勢力。
地方上是莊園經濟加豪強地主,這就為東漢末年乃至后來的軍閥割據奠定了經濟基礎。
讓我們來看看本書是怎樣解釋的:秦漢帝國是一君萬民的結構,這樣結構之下是比較穩固的,因為權利屬于君王,其他人在君王面前都是平等的,而王朝的中后期,隨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土地兼并日盛,越發“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接下來是農民破產,淪為附庸于世家大族的奴婢。而中國歷史上,衡量財富實力的就兩個:人口和土地。土地和人口日益向世家大族聚攏,國家掌握的人口相對較少,財政危機就日益顯現出來。
黃巾起義
這樣子帝國是不穩定的,而東漢末年就是這種結構。
另一方面,東漢時期,周邊的民族內遷,這也為后來的“五胡入華”創造了條件。
三國的歷史大家都很熟悉,這里就不再講述了,下文會著重描寫一下三國之后的中國歷史。
胡漢的摩擦與抗爭
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同意了中國,然而這段統一是建立在曇花一現的基礎上的,因為西晉在建立的時候并沒有打破前朝的弊端,同時司馬氏家族也是世家大族出身,所以不可能指望他們來解決世家大族對于公器的壟斷。
晉武帝死后,西晉歷史就進入了多事之秋,首先就是宗室內部的爭權奪利,爆發點就是八王之亂,司馬氏內部的人打了起來,中原大亂。
在八王之亂期間,胡族紛紛起來,涌現了像劉淵、石勒的人物。
網上的石勒畫像,不過這個是杜撰,根據史書記載,石勒本人具有高加索血統。
公元311年,劉淵之子劉聰趁機大舉進攻洛陽,極盡掠奪暴行之能事,因當時西晉皇帝年號永嘉,故史稱“永嘉之亂”,洛陽被大火燒光,被奪走性命的人多達數萬之眾。而此時西晉已經名存實亡。
當時中原胡漢的界限十分明顯,書中舉了兩個例子來說,例如有一次西晉的劉琨寫信給羯族的石勒,請求派兵增援,書信中寫到:“自古誠無戎狄為中原王者,至于名臣建功業者,則有之矣。”
大意就是胡族是當不了中原王者的,倒是名臣可以當當。
而當時的胡族也反駁說:“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東夷,顧唯德所授耳。”
矛盾的最高點和緩和
胡漢矛盾的最高點就是冉閔之亂。
冉閔利用漢族對胡族的反感,對胡族實行屠殺。這是一個拐點,此后的各族之間的憎惡逐漸緩和,因為人民不想戰亂,“寧愿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苻堅的'登場。
苻堅即位之后,抑制工商,獎勵農耕,對學問實施保護和獎勵的措施。在苻堅的時代,他推行提拔漢族士大夫、保護學問等與此前胡漢對立的北方大不相同的政策。對漢族,重用的就是王猛。對鮮卑慕容部,接受了慕容垂的投誠。
苻堅陸續采納和實施了中國傳統的國家禮儀,建造明堂,恢復魏晉時代士族的戶籍,努力招攬民心。
苻堅的政策,弱化了從根本上支持苻堅政權的氐族集團的紐帶,存在著導致王朝解體的危險。從淝水之戰中,可以看出,五湖各王朝并非一君萬民性質的體系,而是部落聯合體。前秦就是這樣的解構,核心是氐族,具有同樣結構的匈奴、鮮卑保衛,并包含漢族豪族,雖然王權試圖加強,但存在許多阻礙的東西。
北魏的登場
成功建立北魏的初代皇帝拓拔珪在建國之后,推出此前五胡政權從未有過的政策:部族解散政策。
部族解散政策就是將拓跋部旗下各部族集中遷居到國都平城為中心的地區,同時將此前各族長對所轄部民的統帥權收歸國家。
奉命集中居住的鮮卑大部分人,按方位整編為“八部”,又稱為“八國”,成為北魏國軍的核心和統一北方的原動力。
南方的中國化
東晉的建立基礎是世家大族,尤其是衣冠南渡 的世家大族,以王、謝兩家主導。
不過劉裕的即位是一個獨特案例,代表著南朝從貴族制走向了軍事政權,劉裕之后的南朝,政權更迭十分頻繁,宗室相互殘殺,而南朝實際控制的領土一步步縮小。
書中川本芳昭教授指出,南朝四個朝代——宋、齊、梁、晨練四個朝代中,只有陳朝的建立者不是北方來的,而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
不過南朝時漢民族也向周邊進行擴張,周圍的非漢民族,通過與漢民族混血和接納中原文化,到了了唐代以后成為新漢族。
北方的中國化
北方中國化的高峰是孝文帝時期的改革。
在思考那段歷史時,有點值得注意,就是孝文帝說自己魏是水德。而在王朝建立之初,北魏還說自己是土德,這說明北魏認為自己是直接繼承西晉金德的王朝。這其中就存在認為之前的五胡十六國時期是僭偽王朝的邏輯。而自己鮮卑拓跋部不是五胡同類。
北周時期
宇文泰推行周官制度和制定六條詔書。正如宇文泰兒子接受禪讓而建立周王朝一樣,明確用周禮為國策,以此對國家進行管理。而且以周禮為基準。
周禮影響到軍隊制度。因為西魏弱,單靠鮮卑族很難與東魏對抗,于是就從漢人征兵。設立六位柱國大將軍,之下是十二位大將軍,之下二十四位開府儀同,組成二十四軍,到隋代確立了十二衛制,并發展成唐的府兵制。這種制度成功凝聚了胡漢,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國軍以六、十二、二十四等六的倍數構成,顯然是周禮:天子六軍。
結局:中華世界的擴大與“新”的東亞秩序
《宋書·倭國傳》:順帝升明二年,遣使上表曰:封國偏遠,作藩于外……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王道融泰。“
在倭奴國王和卑彌呼時期,日本作為中國皇帝的臣子加入了其國際秩序,又在國內說“天下”。
而當時倭國與高句麗、百濟圍繞朝鮮半島的權益進行爭奪,他們要確保當時東亞中心的支持,紛紛上表稱臣。
這就回答了一個問題:日本平安時代的首都——京都是以洛陽命名這與古代日本的中華意識的形成不無關系。
這并非日本獨有,高句麗、百濟、新羅也有。高句麗的好太王時期(391-412),使用永樂年號,在好太古碑文中,還看到這樣字眼:“百殘(百濟)、新羅舊是屬民,前來朝貢。”
好太王
“朝貢”一詞就是典型的中華用語。
再回到日本,自歷史進入12世紀后,日本的歷史進入幕府時代,而其最高當權者是將軍,全稱為“征夷大將軍”,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應中國的“華夷之辯”對周邊國家和民族的影響。
中國史學家怎樣評價魏晉南北朝
余最喜歡史學大家陳寅恪的評價:“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這樣看來北朝不是曲折。”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及孫吳三個政權。漢末三國戰爭不斷,使得中國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受到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184年漢靈帝時期爆發黃巾起義,為了安定地方,州牧擁有地方控制權。而后朝廷因內亂被軍閥董卓控制,各地勢力舉兵反抗董卓。190年董卓挾持朝廷遷都,地方州牧紛紛劃地一方,群雄割據。董卓最后被呂布和王允設計刺殺,長安最后被李傕占領。漢獻帝趁機東逃,于196年被曹操迎到許昌,改元建安。曹操采納“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擊敗多股勢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袁紹,至208年時大致掌控了中國北方。然而于該年冬季的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立國號為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亦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后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后劉備在222年的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絕大部分。
劉備于223年病死,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于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至229年才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或者東吳。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被司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
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于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晉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后掌握魏國政權。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晉惠帝繼位后由于皇后干政,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
晉朝元氣大傷后,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于建康稱帝,東晉建立,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
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東晉初期,王導等人采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先后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后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借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
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借淝水決戰奠定勝局。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然而,東晉后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后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借軍事力量奪得帝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發展】相關文章:
魏晉南北朝歷史梳理08-15
魏晉南北朝文學知識04-15
魏晉南北朝的士族政治09-23
語文知識點之魏晉南北朝文學04-15
「考試重點」古代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04-15
魏晉八君子08-06
魏晉清談介紹08-06
寫景的魏晉古詩03-15
古代琴的發展歷史與歷程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