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八病是誰提出的
四聲八病是詩歌的嚴格規范,出現在齊梁時期。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四聲八病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四聲八病的介紹】
詩歌的聲律、病犯說是南朝齊時沈約等人最早開始研究的。《南史·陸厥傳》云:“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瑯琊王融,以氣類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四聲:指平、上、去、入四聲,對于現在人來說,其調值已無從查考,只能通過韻譜來估略。根據元和韻譜和玉鑰匙歌訣中的說法,推斷出:平聲可能是一個平調,上聲是一個升調,去聲是一個降調,入聲是一個促調。
八病:指作五言詩時,在運用四聲方面所產生的毛病。
1.平頭:
五言詩的第一、二字不能與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聲調相同。不然就犯了平頭的毛病。如: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芳時、提壺同是平音字,這就是平頭。
2.上尾:
五言詩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與第十字(對句最后一字)不能聲調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樂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草、柳都是上聲,犯了上尾的毛病。
3.蜂腰:
顧名思義是兩頭大,中間小。指五言詩一句內第二字與第四字的聲調不能相同;或第二字與第四字不能同是濁音聲母而第三字是清音聲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飲馬長城窟: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從、方都是平聲字,我、鯉又都是濁音字,中間的雙則是清音,讀起來兩頭重,中間輕,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4.鶴膝:
對于這一條各文獻說法不一,揀錄兩條:其一:五言詩的第五字與第十五字的聲調不能相同。其二是與蜂腰第二點正好相反。這一點,《杜詩祥注》中有簡略的說明,不詳盡。
5.大韻:
指五言詩兩句之內不能有與韻腳同一韻部的字。如:漢樂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胡與壚同韻部,則是犯了大韻的毛病。
6.小韻:
五言詩兩句各句之間不能有同屬一個韻部的字。如: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樹與露,連與泉同韻部,則是犯了小韻的毛病。
7.旁紐:
對于這一條不甚了解,只能將《詩話》中的大意寫下來,用原例,且不知出處:指五言詩中兩句各字不能同聲母。比如:魚游見風月,獸走畏傷蹄。魚與月的聲母同屬古音疑紐,這就犯了旁紐的毛病(另外獸走同韻,犯小韻)。
8.正紐:
五言詩兩句內不能雜用聲母、韻母相同的四聲各字。比如:梁簡文帝詩:輕霞落暮錦,流火散秋金。錦與金聲母韻母相同,只調不同,這就是正紐的毛病(流與秋小韻)。
永明體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詩歌從原始自然藝術的產物——“古體”詩,開始走向人為藝術的“近體詩”。永明體,也就成為近體詩形成的前奏,成為人為藝術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永明體是中國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出現的詩風。又稱新體詩。當時的音韻學家周颙發現并創立以平上去入制韻的'四聲說,沈約等人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的聲、韻、調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正紐、旁紐)必須避免之說。永明體,即以講究四聲、避免八病、強調聲韻格律為其主要特征。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八位文學家:謝朓、沈約、王融、蕭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合稱竟陵八友),都是永明體詩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歷來認為是謝朓、沈約和王融。從齊永明至梁陳100余年間,包括吳均、何遜、陰鏗、徐陵、庾信等人在內的九十余人對新體詩進行過有益的嘗試,從而為唐代格律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永明是南朝齊武帝的年號,“永明體”亦稱“新體詩”,這種詩體要求嚴格四聲八病之說,強調聲韻格律。這種詩體的出現,對于糾正晉宋以來文人詩的語言過于艱澀的弊病,使創作轉向清新通暢起了一定的作用。對“近體詩”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主要特征】
第一,講求聲律,用韻已相當考究,其主要表現為押平聲韻者居多,押本韻很嚴,至于通韻,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詩的篇幅已大大縮短,句式漸趨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講求寫作技巧,講求駢偶、對仗,律句已大量出現,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詩中。
第四,革除了劉宋時元嘉體詩癡重板滯的風氣,追求流轉圓美和通寫景抒情有機地融為一俗易懂的詩風。
第五,講求詩首尾的完整性,講求構思的巧妙,追求詩的意境。
【歷史地位】
在“永明體”以前,詩壇上流行的是“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比較自由。唐代以后,形成了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亦稱“今體詩”。這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而這“近體詩”的雛形,就是“新體詩”,即“永明體”詩。“永明體”的出現,標志著古體詩已暫告一段落,預示著“近體詩”的即將出現。因此,即使后人對“永明體”詩提出了這樣那樣的批評,“永明體”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應該予以肯定,并給予恰當的評價的。
【永明體產生的背景】
南齊永明年間(483-493),社會政治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為作家們潛心創作,鉆研聲律和詩歌創作規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蕭賾自幼跟隨其父齊高帝蕭道成東征西討,擔任過縣州郡的地方長官,有比較豐富的統治經驗。他即位后,特別注意調節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以及和北魏政權的矛盾,又注意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因此,他在位的11年間,社會比較穩定,生產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士民富庶。《南齊書·良政傳序》說:“永明之世,十許年中,百姓無雞鳴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聲舞節,袨服華妝,桃花綠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蓋以百數。”作者蕭子顯是南齊宗室,雖然不無溢美之詞,但多少反映了當時的現實。其次,統治階級對文學的重視以及文學集團的活動,大大促進了詩歌創作的繁榮和寫作技巧的提高。南朝從劉宋以來,文學的獨立性大大加強,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學、玄學、史學三館外,別立文學館;嗣后,宋明帝立總明觀,分儒、道、文、史、陰陽為五部。從此,文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與經史等分開來了。幾十年間,經幾代人的不斷努力,終于將文學從封建統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來,使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了南齊永明年間,由于統治階級的重視,文士們經常受到統治集團高層人物的征召而集中到他們的門下,除擔任一定工作之外,還集體進行文學創作,切磋技藝,共同探索文學內部的發展規律,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據史籍記載,永明年間至少有四個比較大型的文學集團存在,依次是:衛軍將軍王儉集團、竟陵王蕭子良集團、豫章王蕭疑集團、隨王蕭子隆集團。其中蕭子良集團存在的時間最長,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影響最大。“永明體”詩人絕大多數出自該集團。
【四聲八病是誰提出的】相關文章:
什么是四聲八病08-30
四聲八病對詩歌的影響06-07
四聲八病和文筆之辨06-07
楊堅是誰的兒子06-13
潘安的妻子是誰05-23
沈宋是誰07-05
甄宓是誰05-17
到底是誰的錯04-23
蘇味道的兒子是誰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