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芒種節氣的主要特點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接觸過芒種節氣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芒種節氣的主要特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里的第九個,一般在陽歷的6月5日前后。芒種時節天氣開始炎熱,也是農村最忙的時候。芒種日女子做新麥食品,送給父母,以示探望和祝福。習俗主要有煮梅、送花神、安苗、打泥巴等。俗話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因而要注意防署,多喝水,多吃清淡的食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道:“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就是說,大麥、小麥等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 谷、黍、稠等農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農諺說“芒種芒種,忙忙種”,正道出了芒種的重要性和人們的忙碌。芒種的民間習俗主要有煮梅、送花神、安苗、打 泥巴等,此外還有一些飲食習俗。
芒種前后,長江中下游一帶往往持續陰雨,空氣潮濕、天氣悶熱,因而各種物品容易發霉,人們把這段時期稱為“霉雨”季節。這時間又正是黃梅成熟的時候,人們為了吉祥,把“霉雨”又稱做“梅雨”。
因為黃梅非常酸澀,直接吃味道不佳,往往需要加工后再吃,而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把黃梅煮熟了吃,于是農家就有芒種煮梅的習俗。
為什么要送花神呢?農歷二月十二是花朝節,百花開放,那時人們要迎花神。而到了五月,百花大部分已經凋殘、零落。根據古時候的說法,芒種節過后,群芳搖 落,花神就要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她餞行,以示感激。送花神既傳達出人們對花神的感激之情,也表達了來年再相會的美好愿望。關于芒種送花神,《紅樓 夢》里面有精彩的描述,這里轉述一下。
“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 烏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 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繡帶飄搖,花枝招展……”干是盾牌,旄、旌、幢等都是古代的旗子。
有些地方還有安苗、打泥巴的習俗。比如皖南一帶,每到芒種時節,人們種完了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便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都用新麥面蒸發糕,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把蔬菜汁澆在上面染色,作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后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
芒種這天,青年男女在田間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后還要檢查戰果,誰的身上泥巴最多,誰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做麥食
麥類食品,吃起來好處特別多。大麥性咸溫,微寒,能消渴除熱,益氣調中,補虛壯血,養顏益色,盈實五臟,并可化食止泄,久食令人豐肌增白,皮膚嫩滑。大 麥面粉要優于小麥面粉,無燥熱之氣。大麥煮粥甘滑可口,磨面做醬,則味道香美。小麥性甘微寒,主補心止煩,可除熱止汗,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吐血。滋養 強壯,使婦女易于孕育。又因為小麥含有豐富鈣質,而鈣質又是組成骨質的重要物質,因而是最利于少年身體成長的食品。小麥秋天播種夏夭收割,公歷五六月間, 新麥已經成熟,已出嫁的女子,可以做各種麥類食品,送給父母嘗新,以此表示探望。陜西富平一帶,將此稱為女看娘,還有諺語說:“麥上場,女看娘。”
黃梅雨
本月東南沿海地區,因季風方向由西北改為東南,寒暖燥濕不同的兩種空氣相遇,水蒸氣多而地面還冷,所以常常濕潤多雨。此時正當梅子成熟,梅子變黃將落, 故稱這個時節為黃梅。淫雨霏霏,連日不晴,稱為黃梅雨。《埠雅》有載:“江湘二浙,四五月間,梅欲黃落,則水潤土褥。柱礎皆汗,蒸郁成雨,謂之梅雨也。” 過去也有人寫詩詠道:“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還有“絲絲梅子熟時雨,漠漠辣花開后塞”的詩句。
芒種黃梅雨
各處氣候不同,梅雨的時間也各不相同。《歲時纂要》中記載:“閩人以立夏后 逢庚為人梅,芒種后逢壬為出梅。”《癸辛雜識》說芒種后壬日人梅;《月令廣義》中記載芒種后逢丙日人梅,小暑后逢未日出梅。淮浙一帶都以芒種后為梅雨季 節。周處的《風土記》把夏至以前的多雨日子叫作黃梅雨。《皮溪詩話》說,江南五月,梅子熟時,霖雨連旬,叫作黃梅雨。清代顧祿的<清嘉錄·黃梅天》 引用項WL東的說法,道:“江南以三月為迎梅雨,五月為送梅雨,遇雷電為斷梅。”至于嶺南一帶,則因為兼跨溫帶和熱帶兩個地帶,三月四月就是雨季,越向 南,雨量就越是充沛。云貴地區有“天無三日晴”的民謠。這都是地勢造成的氣候特點。
吳地習慣于以芒種后逢壬日為入霉,俗語有“芒種逢壬 便入霉”的說法。因而人們就根據人霉的日子,來推測霉菌的高下程度。例如芒種這天遇壬日,就是霉高一尺;到第十日遇壬,就是霉高一丈。不用的物品過了一 夜,就會生出霉斑,此時稱為黃梅天,福建建寧叫作禁雷天,湖北監利叫作霉旺。
貯梅水
芒種梅雨天的雨水,性質甘滑,勝于山泉,在甕中儲存起來,水味可以長久不變,喜歡喝茶的人都十分珍愛。飲茶用水比較嚴格,如水質不美,則茶味頓失。《食 物本草》中說:“梅雨時,置大缸收水,煎茶甚美,經宿不變色易味。貯瓶中,可經久。”另外,《茶解》中說:“烹茶宜甘泉,次梅水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 養,其味獨甘,梅后便不堪飲。”吳地風俗中,居民在梅雨之初,都在庭院中列好大缸,收存雨水,以供烹茶,稱之為梅水。徐士能的《吳中竹枝詞》道:“陰晴不 定是黃梅,暑氣燕燕潤綠苔。瓷甕競裝天雨水,烹茶時候客初來。”梅水除可做飲品外,還有消毒作用,做醬也易熟,只是不可用于釀酒做醋。
梅雨時節
釀飲燒酒
燒酒似乎從唐代時便有。白居易《荔枝樓對酒》詩道:“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瓏拍香。欲摘一枝傾一盞,西樓無客共誰當?”雍陶也有詩道:“自到成都燒 酒熟,不思身更人長安。”據《方輿勝覽》記載,古有荔枝樓在南賓郡(今重慶忠縣)西南方向,由白居易修建。雍陶是成都人,可見當時川東川西,釀飲燒酒的風 氣已經很是盛行。另外《唐國史補》中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韋莊詞中寫道:“錦江春水,蜀女燒春。”可見燒酒又叫燒春,而又以成都所釀的燒酒最為著 名。
元朝人們稱之為汗酒,還有人稱其為阿刺吉酒,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稱用好酒蒸熬取其蒸餾水,制成阿刺吉。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記 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播米,或梗米,或黍,或林,或大麥蒸熟, 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味極濃烈,蓋酒露也。”元初用兵西部邊吸,燒酒也可能是參考域外的釀酒方法進行改良而得。梁章拒在《浪跡業談》中就引用了李宗 表稱其為阿刺吉酒的說法,并引其“年深始得汗酒法,以一當十味且濃”的詩句。
現在各地都出產燒酒,所用原料有高粱、大麥、玉蜀黍、綠豆等,又以高粱釀制的燒酒最為純正。此外,還有加人花果釀制的燒酒,如玫瑰燒、佛手燒、木瓜燒之類。
燒酒味道辛甘濃烈,能升陽發散,勝濕祛寒,開郁結,止瀉瘧冷痛,殺蟲辟瘴。北方人四季飲用燒酒,南方人則只在夏季方飲。
芒種節氣的傳統習俗
1、送花神
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2、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于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3、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后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4、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芒種注意事項
飲食要清單
在飲食方面要注意不要吃得太咸或者太甜,飲食要清淡一點,適合多吃一些能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多補充水分
天氣變得炎熱,人體也會因此熱得流汗,導致水分及電解質大量流失,需要補充更多的水分及電解質。人體所需水分大部分還得靠飲水來補充。
睡眠要充足
夏天到了,白天時間長了,天亮得也早,大家也就起得早,而晚上相對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所以要增加午睡。
勤曬太陽
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于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可是千萬要注意,一定要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
【芒種節氣的主要特點】相關文章:
芒種節氣諺語10-16
芒種節氣的諺語11-05
芒種節氣的詩句06-03
芒種節氣詩句06-04
節氣芒種句子09-16
芒種節氣句子03-16
芒種節氣經典語錄10-14
芒種節氣的優美諺語10-26
關于芒種的節氣諺語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