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詩歌創作風格
陶淵明的詩歌從題材上劃分主要有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其次還有行役詩、贈答詩等。所反映的思想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田園詩:描寫了自然恬靜的田園風光和自然純樸的田園生活。這是被詩人理想化、藝術化了的一種境界。反映了詩人的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脫心境,同時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和官場丑惡的一種否定。如《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野外罕人事]、《飲酒》[結廬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寫了對躬耕生活的體驗和對勞動的熱愛,并體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深情厚誼。如《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等。描寫自己生活的困頓和農村的凋敝,反映了詩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現實世界。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歸園田居》[久去山澤游]、《乞食》等。
2.詠懷詩和詠史詩:陶淵明的詠懷詩和詠史詩內容相近,詠史亦是詠懷,它繼承了阮籍《詠懷》和左思《詠史》的詩歌傳統。詩的主要內容是抒發個人思想、情懷和志節。有的表現了理想與現實、入世與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憂患生命價值的實現,抒發了壯志難酬的苦悶;有的反映了不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堅守個人志節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剛怒目式”的方式抒發著激憤的情懷。如《飲酒》、《擬古》、《雜詩》、《詠貧士》、《詠荊軻》、《讀山海經》等多屬這一類。
3.其它:陶淵明的行役詩是其宦游其間的作品,多是寫行役之苦和厭倦仕宦思慕歸隱的內容。如《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等。贈答詩多是寫朋友之間的友情。如《答龐參軍》、《與殷晉安別》等。此外陶淵明還有一些哲理詩。如《形影神》等。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雋永的藝術風格。陶淵明的詩歌題材和內容貼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詩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習見常聞的事物,而且是直寫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辭采,陶淵明田園詩深厚的意蘊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實感,托出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見神奇,樸素之中見綺麗。朱熹說:“淵明詩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語類》)蘇軾說他的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又說:“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上卷《評韓柳詩》)元好問說他的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絕句三十首》)陶詩除了這種基本風格外,還有一些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的詩歌。朱熹也曾談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朱子語類》)
2.高遠拔俗、天然渾成的藝術境界。陶淵明的詩歌意象看似平淡無奇,然卻創造了高遠拔俗的藝術境界。其詩的主旨在于寫意,在于表達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體悟,而寫景、敘事只是為意造境。陶詩的許多作品達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統一。
3.天然本色、精練傳神的語言。陶淵明的詩歌不尚藻飾,不事雕琢,而是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出深厚的意蘊,達到了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他善于提煉日常生活口語入詩,沾染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語化。
陶淵明詩歌的風格,蘇軾認為“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貌似“枯淡”,而中實膏美(《東坡題跋·評韓柳詩》:“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過之,而溫麗精深不及也。所貴乎枯澹者,謂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邊皆枯,澹亦何足道!”惠洪《冷齋夜話》:“東坡嘗曰: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視有奇趣。”)秦觀亦云“陶潛之詩長于沖淡”(《韓愈論》:“昔蘇武、李陵之詩長于高妙,曹植、劉公干之詩長于豪逸,陶潛、阮籍之詩長于沖淡,謝靈運、鮑照之詩長于峻潔,徐陵、庾信之詩長于藻麗。”)楊時《龜山先生語錄》:“陶淵明所不可及者,沖淡深粹,出于自然。”曾纮曰:“余嘗評陶公詩造語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之冠冕也。”(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四引)葛立方《韻語陽秋》:“陶潛、謝朓詩,皆平淡有思致,非后來詩人怵心劌目雕琢者所為也。”吳澄《送袁用和赴彭澤教諭詩序》:“其為詩也沖澹,華而不炫,如絅里之錦,讀者莫知其藏絢麗之美也。”(《吳文正集》卷二十一)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淵明托旨沖淡,其造語有極工者,乃大入思來,琢之使無痕跡耳。”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二:“元亮得步兵之澹。 ”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阮、陶二公,抗跡塵寰,神致沖淡,妙寄筆墨之外。”
陶淵明詩文風格多端,題材豐富,但只有田園詩才能前逾古賢、后難繼武,因此,談論陶淵明作品,就應該立足于田園詩,其它題材的作品,如詠史、讀書、行旅、贈答等,雖能豐富陶詩的內涵,卻并不能代表陶詩的卓越品質。陶淵明田園詩感情流露舒緩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其“素淡”的風味,乃剝落繁華所致,發源于真,歸乎自然,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非有意為之所能及。之所以會形成此種風貌,應當和他深切膺服老莊美學思想有密切的關聯。
老子從其道論出發,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推崇“淡乎其無味”(《老子》第三十五章)的美學境界,所以會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認為浮華絢麗的事物往往使人心智迷亂,被蒙蔽而看不到大道之美。所以老子提倡“樸”:“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常德乃足,復歸于樸。”(《老子》第二十八章)莊子承續老子的哲學思考,也崇尚自然質樸的審美趣味。比如寫道:“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莊子·刻意》)莊子推崇自然樸素之美,反對一切人為的束縛、刻意的雕琢、虛偽的華飾。未經雕飾的原木是樸,沒有染色的白帛為素。樸素是事物的天然本色、原始狀態。莊子以樸素為美,正是取它的這種含義、“樸素”即未經雕琢飾染的自然之美。《天運》說:“夫鵲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天鵝自來白,不是因為日日洗澡,烏鴉天生黑,也不是天天日曬的結果,兩者都是出于本然,這就是樸,這才是美。因此莊子反對“飾羽而畫”(《列御寇》),在天然美麗的羽毛上再涂以華彩,只會破壞樸素的美。“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刻意》)素是不受外界熏陶濡染,保持天然本色,猶如沒有染色的白帛。
其實“樸”的觀念在《老子》《莊子》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到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文藝觀等諸多方面,在此單純從美學觀上加以考察。“樸”的美學要求就是平淡自然,簡單真切,罷黜一切不必要的鋪陳、藻飾、雕琢,因此老、莊都對矯情做作的語言進行了批評。《老子》第八十一章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王弼注曰:“實在質也”,“本在樸也”。可知老子重視的是質實的內容而不是華美的形式。張松如說老子指明的是:“信實之言多尚樸直,故不美;甘美之言多尚華飾,故不信。”(《老子校讀》)質樸的語言往往可傳達簡潔而準確的內容,“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第四十一章),越簡單的形式往往有越豐富的內容,所以老子提倡“樸”,與他尚真、尚自然的思想相一致。莊子也認為: “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莊子·齊物論》)華麗繁縟的語言只會遮蔽言說的真面目,無足取法。基于這種重內容而輕形式的思想,《莊子》一書進而形成了“忘言”的觀點:“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莊子·外物》)言只是達意的一種工具,故“得意”才是目的,而不必在為達到目的而借助的工具上大作文章。語言都可以完全忘卻,摒棄不用,因而對語言進行藻飾、雕琢更是毫無必要。
綜上所述,老、莊向我們傳達了這樣的文藝觀念:至高的美就是天地自然的本原,質樸無華,不煩繩削。語言所要表達的是大道之美,是真意,因此語言也要有真實樸素的風格,如果可以領悟到大道的意味的話,甚至言說也成為累贅。
陶淵明無疑認可接受了老莊所闡發的美學趣味,所以古今論陶均不離“素淡”,安盤言陶詩“沖澹深粹,出于自然”(《頤山詩話》);徐駿說它“淡泊淵永,復出流俗,蓋其情性然也。”(《詩文軌范》)宋葉夢得《玉澗雜書》寫道:“陶淵明真是傾倒所有,借書于手,初不自知為語言文字也,此其所以不可及。”他是把自己內心所體驗到的事象或感受,傾其所有,盡性發露,而無意于玩弄語言文字的技巧,這就使得他所描述和表達的事物,獲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樣的色澤和味道。例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等。所有這些描述都帶有著生活、自然的原生形態,沒有任何藝術雕琢的痕跡,本色本香,卻能夠給讀者帶來美好獨特的閱讀體驗。
又如:“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息交游閑業,臥起弄書琴。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春林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和郭主簿》其一)詩人描寫的是平常的田園景物和村居生活,前四句生動地描寫了田園夏日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暢適的心境。中間十二句寫平靜的田園生活,讀書、彈琴、飲酒、勞作,與幼子玩耍,這些平常的小事卻給詩人帶來了極大樂趣,它使詩人從仕與隱的困惑和焦慮中徹底擺脫出來,尋找到了心靈的慰藉和真正意義上的解脫。陶淵明所追求的解脫不是功名富貴,而是在日常的、看來是凡庸的農村田園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節操,獲得心靈的自由、平靜和安樂。所以,陶詩中所描寫的田園生活不只是寫實,其中蘊含了詩人所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襟懷氣度,這也是陶詩雖然素淡卻韻味悠長的奧秘所在。詩的最后兩句把讀者的思緒引向了風俗淳美的古代社會,使詩的內涵大大增加,整首詩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的不凡意境,百讀不厭。
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文學自覺的時代,宗白華說:“魏晉六朝是一個轉變的關鍵,……從這個時候起,中國人的美感走到了一個新的方向,表現出一種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認為‘初發芙蓉’比之于‘錯彩鏤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美學散步·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在藝術創造過程中,陶淵明或許并不排斥審美的加工,而只是加工得舟過水無痕,雁過空無跡。葛洪《冷齋夜話》這樣解釋陶淵明詩作平淡樸素的風格:“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則說:“淵明托旨沖淡,其造語有極工者,乃大入思來,琢之使無痕跡耳。”
再次需要強調的是,陶詩在平淡自然絕不是人們常說的單調乏味的平淡,只是寡淡無趣,面目可憎,其妙處高處在于寄至味于平淡,有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平卻平得有趣,淡卻淡得有味。例如《移居詩》其一:“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敝廬何必廣,取足敝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首詩只是描述了移居南村及其與鄰里交往的尋常情景,但其中汩汩流淌著至深至濃的人情。正因為陶詩意味淡而實厚,因此歷代詩論家認為,讀懂陶詩需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人生況味和生活閱歷。黃庭堅《跋淵明詩卷》說:“血氣方剛時讀此詩,如嚼枯木。及綿歷世事,知決定無所用智。”一是反復咀嚼,領會其中的蘊涵。清伍涵芬《讀書樂趣》寫道:“陶淵明詩語淡而味腆,和粹之氣,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人初讀,不覺其奇,漸詠則味漸出。”
建安文學為中國文壇帶來悲慨蒼涼之美;西晉詩人貢獻了綺麗之美;而陶淵明則開拓了以自然平淡樸素為美的天地。吟詠陶淵明的田園詩,有如展開一幅趣味盎然的田園生活畫卷,只覺山清水秀,徐風拂面,但看炊煙裊裊,猶聞飛鳥啼鳴,令人憂煩掃盡,陶然忘機,不禁心醉意迷,心馳神往。
【拓展內容】
陶淵明的詩歌成就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文學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詩歌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
①內容平淡自然,內容貼近生活,親切淳真,富于真情實感。所描繪的場景、敘寫的事情,為人們熟知習見。通過樸素自然的田園風光的描寫,善于運用白描的手法,樸素的語言,不加雕飾,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來。這就形成了一種清新自然的特點。如《歸園田居》中的“少無適俗韻”的描寫,“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平淡自然,這些生活情景及詩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詩人真實的感受,寫得十分親切。
②渾融完整,意境高遠。作者善于創造意境,他的田園詩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寫,取與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詩,既有客觀實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滲透著詩人的主觀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令人回味無窮。它往往與具體的景物和詩人的真摯感情有機結合在一起,具以情景為主,把人們引向一種更加高遠而深沉的境界,這種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詩與哲理的結合,更使陶詩意境高遠,清新拔俗。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一詞,很樸實,但又含有一種韻味,是不經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間是一種非常親和的關系,這種關系在平淡的語言中得到了表現。”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是一種客觀的景物描寫,從”飛鳥相與還“可以看出陶淵明對田園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滿足的情感,韻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語言。陶詩的語言樸素、直率,毫無斧鑿之痕,平淡、本色,簡練樸素,明白易懂,但絕不是淺薄粗俗。他詩中那些看似極其普通的“田家語”,實則是經過藝術提煉的,是詩人苦心經營的結果,其中有許多極富形象性和表現力。《時運》“有風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均能于本色中見精工,于樸素中見華采。鐘嶸在《詩品》中評價陶詩“文體省凈,殆無長語”。
【陶淵明的詩歌創作風格】相關文章:
張若虛的詩歌創作風格10-25
陶淵明作品的主要風格05-25
王勃詩歌創作風格07-03
陶淵明喝酒的故事03-15
謝靈運和謝眺詩歌創作的異同03-23
陳子昂的詩歌風格07-17
陶淵明描寫菊花的詩歌05-25
陶淵明寫菊花的詩05-25
關于陶淵明歸隱的故事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