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管仲的功與過
導語:管仲,這個偉大的相國,將齊國推向霸主地位,讓而對于他的功過卻有諸多爭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先秦諸子的地位不可謂不高,但大多是坐而論道的布衣之士,筆下縱有千言,手中卻無寸柄。如孔子長期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卻無功而返,直到56歲時才當上魯國的大司寇,代理宰相職務,惜為時僅3個月,根本不可能積累豐富的從政經驗。荀子也只當過一次地方小官,沒有全面治國從政的實踐。孟子曾經向齊宣王、梁惠王反復宣傳自己的治國理論,卻被譏為“迂遠而闊于事情”,不受歡迎。至于韓非子、墨子等等更是遠離廟堂。由于他們沒有從政的實踐,當然也就無力貫徹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更無法檢驗自己學說的正確與否。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不能不讓人為之惋惜。
在先秦諸子中,管仲和商鞅大概要算是例外了。他們二人不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而且身居要職,手握重權,因而有可能貫徹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實踐自己的理論。實踐的結果,也大獲成功,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理論的正確。若細分一下,商鞅雖然在事業上成功了,但從他個人的角度來看又是失敗者(最后被保守勢力車裂而死);而管仲則不然。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稱霸中原,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在位的.時間更是長達40余年,功成名就,既是學識豐富的思想家,又是政績斐然的政治家。這在先秦諸子中也可說是獨一無二了。
從前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當然是夸大其辭。依筆者之見,一部《管子》倒真可以作為治理國家者重要而有益的參考。該書有三分之二的內容涉及經濟問題,所論范圍也十分廣闊,諸如對外貿易、宏觀調控、價格、市場、貨幣、壟斷等等,幾乎把所有的經濟問題都包攬無遺。因此,也可以說,《管子》是一部古代的經濟學全書。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和管仲本人早年的經歷有關。據司馬遷在《史記》里記載:管仲曾與鮑叔牙合伙經商。正是早年的經商實踐,使他積累了許多關于經濟方面的感性知識,為日后治理齊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管仲擔任齊國的宰相以后,立即向齊桓公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又說:“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即使在今天,“以百姓為天”、“以人為本”這樣的話也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而管仲在2600多年前就能夠提出如此深刻的政治理論,實在是非常可貴的。
為了貫徹“以百姓為天”的治國理念,管仲又提出:“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為了順民心,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富民、利民的措施,因而使齊國的經濟繁榮、民風純樸、綜合國力空前強大,為齊桓公的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他還非常強調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名言就出自這位大思想家、政治家之口。從此以后,這句名言被中國歷代進步的思想家反復傳誦不已,也為歷史上一切開明的政治家奉為圭臬。管仲治齊的輝煌業績贏得了孔子的極高評價:“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
俗言:“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管仲當然也不例外。孔子在高度評價管仲功績的同時,也不無遺憾地批評他在執政的后期,個人生活太奢侈、講排場,有違“禮”的原則,有僭越之嫌。因此,孔子譏曰:“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這是其一。其二,管仲更為嚴重的過失在于,他在位期間,沒有安排好接班人。對于這一點,宋代的大思想家兼文學家蘇洵在《管仲論》里分析得非常深刻。簡而言之,就是:當管仲病危之時,威公(即齊桓公)問之相,他僅僅指出:豎刁、易牙、開方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卻沒有舉賢者以自代。殊不知當他去世之日,正是這三人彈冠相慶之時。由于出現了權力真空,這三個家伙便共同挾持齊桓公,為所欲為,倒行逆施,使管仲苦心經營40多載、已然好端端的齊國頓時大亂。尤為可嘆的是,曾經叱咤風云、威風一時的齊桓公,最后也慘死在這伙人手里。真是令人扼腕而嘆!這個結果,無疑是一大歷史悲劇,也是作為杰出政治家的管仲留給后人的一大教訓,值得后人深思!
【淺論管仲的功與過】相關文章:
管仲的功與過03-17
提倡仁義是功是過?03-09
淺談醫者的功與過散文01-03
管仲是哪個朝代的04-15
管仲相齊的典故05-01
管仲是哪個朝代的人04-13
管仲選才典故04-18
《管仲破厚葬》翻譯03-23
管仲簡介及資料介紹01-15